摘要:829年,南诏与吐蕃联合入侵西川,前任节度使杜元颖防御不力,导致成都失陷,局势动荡。
开篇
829年,南诏与吐蕃联合入侵西川,前任节度使杜元颖防御不力,导致成都失陷,局势动荡。
大和四年(830年)十月,因牛李党争被排挤出朝的李德裕,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此时的西川正面临严重危机:南诏与吐蕃联军频犯边境,"蜀土洶惧",成都屡遭威胁。
然而短短一年内,李德裕便扭转危局,实现"吐蕃畏服,蜀人安居"。
这段治理西川的经历,不仅展现了李德裕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更成为他日后入主中枢的关键跳板。
李德裕治蜀的成功,源于其军事与外交并重的策略,不仅解决了西川的危机,还展示了其治国能力。
然而,这一任命最初源于朝中政敌(如李宗闵)的排挤,被迫离京赴任。
蜀地成就成为他重返权力核心的“敲门砖”,体现了唐代中期官僚体系中对务实能力的推崇,也映射了牛李党争中人才选拔的复杂性。
李德裕其人
李德裕出身赵郡李氏西祖房,为唐宪宗时期宰相李吉甫次子。
他幼年聪慧,博览经史,尤精《汉书》《左氏春秋》,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
李德裕作为唐朝晚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
因牛李党争影响,多次被排挤出京,最终在武宗朝拜相并开创“会昌中兴”。
被李商隐誉为“万古良相”,梁启超将其与管仲、诸葛亮等并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政治地位与成就
会昌中兴:
辅佐唐武宗推行改革,外攘回纥、内平泽潞叛乱,巩固边防并削弱藩镇势力。
裁汰冗官两千余人,抑制宦官干政,恢复中书舍人权责,强化中央集权。
主导“会昌灭佛”,限制佛教扩张,增加国家财政储备。
军事功绩:
反击回纥入侵,夜袭乌介可汗营地,夺回太和公主。
平定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终结藩镇世袭制。
文学贡献:
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等,其奏疏与政论影响深远。
一、受命于危难之际
1. 西川的困境
外患频仍:
南诏与吐蕃结盟,"联兵入寇,剽掠城邑"《资治通鉴》。
· 内政废弛:
前任节度使郭钊病重,军政松弛,边防破损。
· 民心惶惧:
成都百姓"日夜忧惧,多谋迁徙"。
2. 文宗的期待
文宗虽受制于宦官,但仍希望借李德裕之才稳定西南,下诏:"卿宜竭心尽力,安边抚民"。
二、治蜀方略:军政双管齐下
李德裕治蜀:政治智慧与谋略的完美结合
1. 整顿军备
· 筹建边军:
虽然是被排挤来到西川,但李德裕准备在西川干出一番大事业。
他对唐朝和吐蕃、南诏的斗争局势看的很透彻,安史之乱后,唐朝与吐蕃军事冲突频繁,每次战争开始,四川都是首当其冲,要使大唐不受侵扰,就必须治理好西川,军事自然成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招募北方勇士与当地子弟组成"雄边军",严格训练。
在西川边境的薛城筑造起一个楼阁。
李德裕给这个楼取名为筹边楼,意思是筹备边防的阁楼。
筹边楼建城后,西川边境的地理形势被尽收眼底,李德裕几乎每天都会到这里来进行地形勘测,并和麾下的文武官员商讨军事进展。
· 修复关隘:
重建邛崃关、大渡河等要塞,"筑城储粮,严兵守备"。
邛崃关山岩阻峻,绵延百里,南诏入侵四川时,就是在此处伏击唐军的。
李德裕不想让这种事发生第二遍,于是重修邛峡关城抵御南诏,他也不忘提防以抗吐蕃,同时还修筑了柔远城,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分据边境各个险要关口。
鉴于蜀地地形复杂,粮食运输困难,李德裕还改进了军粮运输的方式。
他将原本需要途径瘴气、毒气之地陆地粮道改为漕运,不仅提升了运输速度,也使得运粮更加方便。
· 改进武器:
改良弩机,"一弩连发数矢,威力倍常"。
2. 发展经济
· 减轻赋税:
奏免苛捐杂税,"蜀民稍安"。
· 整顿市场:
打击奸商垄断,"平抑物价,流通货殖"。
· 兴修水利:
修复都江堰,"溉田万顷,蜀人德之"。
3. 怀柔少数民族
·
李德裕到任后,首要任务是军事防御,包括修筑邛崃关等战略要地,并建立筹边楼作为军事指挥和外交中心。
同时,他通过外交手段缓和与吐蕃的关系,例如邀请部落首领赴宴交流,
安抚羌、彝等部落,"赐以金帛,结以恩信"。
· 在南诏边境设互市场所,"以茶帛易马,各得所需"。
三、战略成果:威慑吐蕃与南诏
1. 吐蕃畏服
李德裕搜集吐蕃情报,绘制西南地图,吐蕃赞普闻之戒令部下:"李德裕镇蜀,勿生事端"。
2. 南诏请和
南诏王劝丰祐遣使献金帛请和,"愿永远归附大唐"。
3. 边境安定
西川出现"烽燧无警,流民归业"的安定局面。
四、历史影响:入相的关键跳板
1. 证明治国才能:
李德裕用实绩回应了牛党对其"唯知党争"的指责。
2. 获得文宗信任:
文宗赞其"真宰相才也",为日后召还埋下伏笔。
3. 积累政治资本:
蜀中士民"立祠绘像",朝中清议转向支持。
史评
李德裕治蜀的成功在于:
· 务实作风:
不尚空谈,专注解决实际问题。
· 全局眼光:
军政、经济、民族政策协同推进。
· 知人善任:
重用有才干的僚属,不论出身。
第九十六章 宦官擅权:甘露之变
当文宗与李训、郑注策划"甘露祥瑞",为何反遭宦官血腥反扑?
从"金吾厅伏兵"到"神策军屠城",这场失败的政变如何让长安血流成河?
一场试图终结宦官专权的努力,为何成为皇权彻底坠落的标志?
来源:墨痴带你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