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1914-1915年之交,首批装甲汽车排投入实战后就已表明:为了支援机枪装甲车的攻击,有必要配备配备火炮的装甲车辆,以压制敌方的抵抗据点,这些据点对机枪火力的抵抗力较强。因此,1915年3月引入了新的装甲车排编制。根据新编制,机枪装甲车的数量被缩减为两辆,
早在1914-1915年之交,首批装甲汽车排投入实战后就已表明:为了支援机枪装甲车的攻击,有必要配备配备火炮的装甲车辆,以压制敌方的抵抗据点,这些据点对机枪火力的抵抗力较强。因此,1915年3月引入了新的装甲车排编制。根据新编制,机枪装甲车的数量被缩减为两辆,而第三辆则由配备火炮的装甲车取代。为此,普梯洛夫工厂(Путиловский завод)迅速设计并投入批量生产了一款基于“加福德”(Garford)卡车底盘的火炮装甲车。
由于编制中引入了重型车辆,为了保障其后勤需求,辅助运输车辆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增配两辆1.5吨卡车和一辆3吨卡车。至此,一个装甲车排的编成包括:2辆机枪型装甲车、1辆火炮型装甲车、4辆轿车、4辆卡车、1辆机动维修车、1辆油罐车和4辆摩托车(其中一辆带有边车)。按照这一新编制,在1915至1916年间共组建了35个装甲车排(其中10个并非配备“加福德”,而是使用“兰彻斯特”Lanchester装甲车)。1914年就已组建的最早8个排也配发了“加福德”装甲车,不过这些排仍旧保留了3辆机枪装甲车的配置。
重量:8.6吨(后期增至11吨)
武装:1门76.2毫米火炮,3挺7.62毫米机枪
装甲:6.5毫米(后期提高至7-13毫米)
发动机功率:35马力
最高时速:15–18公里/小时
公路续航:100–120公里
乘员:9人
“普梯洛夫-加福德”火炮装甲车专为为机枪型装甲车提供火力支援而设计。该车由普提洛夫工厂生产,底盘采用美国“加福德汽车公司”(Garford Motor Truck Corporation)制造的四吨卡车。整体设计由米哈伊尔·弗拉基米罗维奇·菲拉托夫少将(М.В. Филатов)负责。
1915年10月,首批30辆“普梯洛夫-加福德”被交付前线使用;1916年又为海军部门建造了18辆,编入塔林(当时称为雷瓦尔)沿海要塞陆战线的海军装甲炮兵营。这些装甲车广泛参与了一战及俄国内战的战斗。
结构:这是一种双轴、后轮驱动的装甲汽车,动力装置位于车体前部,其后为驾驶舱,中部和尾部则为战斗舱。陆军版本的装甲车在部队中加装了第二个——位于车尾的驾驶位置,以便实现倒车行驶。而在1916年生产的“海军版”装甲车上,第二驾驶控制装置在出厂时就已安装,位于驾驶员右侧。倒车时的视野通过安装在驾驶舱右侧、带有装甲防护的后视镜进行观察。
这款装甲车的乘员为九人:车长、两名驾驶员(分别负责前进和倒车控制)、两名炮手、一名机枪组指挥和三名机枪手;其中一名机枪手在火炮射击时负责为炮手递送炮弹。
主要武器装备:1910年式 76.2 毫米反强袭短管火炮,安装在车尾的可旋转炮塔上,采用基座式固定。该火炮在水平面上的射界为230度,无法朝车头方向射击(但这并非必要——根据战术要求,这种火炮装甲车应以倒车方式进入战斗)。为了防御子弹和弹片,火炮炮管覆盖有厚重的装甲护罩。火炮最初配备弹药44发,自1916年起增加至60发。弹药类型为6.2公斤的榴霰弹与榴弹。
辅助武器:三挺1910年式 7.62 毫米“马克沁”机枪。两挺安装在车体两侧的专用装甲侧舱内(每挺射界为110度),第三挺则安装在炮塔内火炮右侧。机枪弹药:起初为20条弹链(共5,000发子弹),自1916年起增加至28条弹链(共9,000发子弹)。
火炮采用直瞄射击方式,通常在短暂停车时进行开火;最大射程不超过3公里。观测装置为观察缝隙,内部可用装甲滑板封闭。
车体采用铆接式结构,由厚度为6.5毫米的轧制装甲钢板构成,固定于钢质车架上。1916年生产的“海军版”车辆其装甲厚度有所提升,车体装甲厚度为7至9毫米,炮塔装甲厚度为8至13毫米。车体内部铺设有毡垫或帆布以作内衬。
发动机:由“杰弗里”(Jeffery)公司制造的35马力汽油发动机,安装在驾驶员座椅下方。发动机可用手柄摇动启动,或通过电动起动器点火。
燃料储备:98升;如有需要,可将储水箱临时用于储油。变速系统为四速手动变速箱,并带有倒档离合器,可提供4个后退档位。后轮为链传动,传动链配有装甲护罩。车轮为坚固的木制辐条结构,配有铸造轮胎;前轮为单轮,后轮为双轮,均使用实心橡胶的“重载轮胎”。
车辆战斗全重为8.6吨(1916年出产的“海军型”因装甲更厚,重量增加至11吨)。对于功率仅为35马力的发动机来说,这种负载过于沉重,限制了装甲车的越野能力——“普提洛夫-加福德”装甲车基本只能在铺装道路上行驶。即使如此,其在前进时的最大时速也仅为15–18公里,而倒车行驶时的速度仅为3–4公里/小时。
尽管缓慢笨重,但这些装甲车却因其可靠性与强大的火力而深受乘员和步兵士兵喜爱——这些装甲炮车多次在战斗中解救了友军。许多车辆甚至被赋予了个性化的名字,如:“龙”、“雷鸣者”、“怪兽”等。
尽管与更轻型的机枪装甲车在协同作战方面存在困难,“加福德”们在实战中表现出色,并被广泛用于各条战线。其强大的武器系统与优良的装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机动性上的不足。
在一战与内战期间建造的48辆“普梯洛夫-加福德”中,有14辆在战斗中损毁;2辆落入德军手中;俄国解体后,3辆流入波兰人之手,2辆被拉脱维亚人获得。其余27辆装甲车一直服役于红军,直至1931年。
兰彻斯特装甲车(共20辆)重量:4.8 吨
武装:1 门 37 毫米火炮、1 挺 7.62 毫米机枪
装甲厚度:5–8 毫米
发动机功率:60 马力
最高时速:60 公里
公路续航:150–180 公里
乘员:4 人
俄罗斯使用的版本基本沿用英国 1914 年型单机枪版兰彻斯特装甲车,在1915年9月由英国采购,共20辆,但进行了加强装甲与火力的改造。原本车顶炮塔内装备的“维克斯”机枪被拆除,改为安装一门37毫米“霍奇基斯”炮(安装于平台架上);作为辅助武器,则在炮塔尾门上的射击口内安装了一挺7.62毫米“马克沁”机枪。
火炮弹药携带量:200发
机枪弹药携带量:12条弹带(3000发)
之所以在所有购买的兰彻斯特上安装“霍奇基斯”火炮,是由于前线急需火炮装甲车。改装后的火炮版兰彻斯特被广泛用于一战与俄国内战中。
发动机为六缸化油器式,功率为60马力,油箱容量为82升。
驱动形式:4x2。
车轮:前轮为单轮胎、后轮为双轮胎,均为钢丝辐条轮,配备充填“古斯马特”材料的充气轮胎。
装甲:车体前方与两侧为8毫米;炮塔倾斜顶部为6毫米;驾驶舱侧窗为5毫米。
缺点包括:大量使用易损的铝合金铰链,以及对于俄国战场而言过低的离地间隙,致使其难以跨越障碍。此外,37毫米炮弹的爆破效能也被认为不足,难以有效压制敌军。
尽管如此,兰彻斯特在俄国战场上展现出极高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即使在复杂地形中长时间行驶也不易故障。令人惊讶的是,作为外国产品,它们还能较好地适应俄国寒冷的冬季。这些装甲车在一战时期曾在西南战线服役,而在内战时期则被红军和白军双方广泛使用。
1918年1月,红军还额外获得了12辆兰彻斯特装甲车。这批车辆原属一支英国装甲车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随俄皇军队作战,先后参加高加索战线、罗马尼亚战线及加利西亚战役;撤军时,该部队将车辆遗留在俄境内。
高射装甲轮式车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次“发动机战争”。因为除了以往战争中常见的步兵和火炮外,这场战争中首次大规模使用了装甲车、坦克和飞机。航空兵的出现,尤其是其对地面火力几乎免疫的特性,迫使步兵寻找对抗这种新威胁的方法。这种需求催生出一种新型武器——高射炮。而为快速机动部署这些相当沉重的火炮,人们将它们与汽车结合起来。而由于接近敌人前线的需要,以及飞机本身日益“凶猛”(很快也装备了机枪),高射装甲车便应运而生……
重量:6.6 吨
武器:1 门 76.2 毫米高射炮
装甲:3.5 毫米
发动机功率:65 马力
速度:最高 30 公里/小时
乘员:8 人
俄国第一种高射自行火炮诞生于 1915 年初,由普提洛夫工厂制造,底盘来自“鲁索-巴尔特”汽车。到 1915 年 3 月中旬,共制造了 4 辆,并编入第一独立高射炮连。
该装甲高射炮车采用前置动力舱和驾驶舱布局。战斗舱设在车辆尾部平台上,安装主武器。只能在停车状态下射击,为了保持射击稳定性,车辆配备三个可折叠的支撑架,从而实现全方位射界。乘员为 2 名驾驶员和 6 名炮手。
武器:1914 年式塔诺夫斯基系统 76.2 毫米对空炮(炮管长 30.5 倍口径)。火炮安装在一个塔座上,配有抗后坐装置、俯仰和旋转机构及光学瞄具。最大仰角为 +65 度,射程 8,300 米,射高 5,000 米,最大射速为每分钟 25 发。弹药包括 6.5 千克的高爆弹和带有 22 秒或 28 秒定时引信的榴霰弹。车载弹药为 64 发,分别储存在车前和车尾的两个弹箱中。
注:1913年,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塔诺夫斯基完成了该炮设计。1914年炮兵装备局批准了设计。但由于内斗,塔诺夫斯基被迫把设计卖给了圣彼得堡的普梯洛夫工厂。由法兰兹·兰德修改设计。因此该炮也称为兰德炮。该炮是筒紧炮身。但1930年代的产品改为可去除内衬身管。该炮采用舰炮方式安装在中央转轴(central pivot),身管下方是液力复进筒。是第一种采用半自动惯性楔形立式炮闩的火炮。发射76.2 × 385 mm R榴弹。能使用M1902式76.2毫米野炮的全部炮弹,还能发射定时引信高射炮弹。1914年底,4门原型炮装在了卡车上。1915年2月通过了型号测试。
注:“鲁索-巴尔特”1907-1923年俄罗斯帝国的豪华汽车与军用车辆制造商 Russo-Baltique。"Russo-Balt"是俄罗斯波罗的海制造厂品牌,该制造厂专业生产火车厢体,还生产有轨电 车,汽车及飞机。该品牌的汽车因在众多著名比赛中获冠而享誉全球。俄罗斯王室家族 成员曾购买了部分产品,而皇室更是直接购买了两辆该品牌汽车。
动力舱和驾驶舱的装甲为全方位防弹设计,厚度为 3.5 毫米。后部平台仅用可折叠装甲板遮蔽。
发动机:水冷四冲程四缸化油器汽油机,65 马力。油箱位于驾驶员座位下方。底盘为 4x2 布局,悬挂为弹簧式。前悬挂弹簧装有金属护罩,后驱动轮带有鼓式刹车。为了提升松软地面的通过性,木轮轮毂加宽,轮胎为实心橡胶。如有需要,可在轮胎上加装防滑链。
服役情况:第一独立高射连自 1915 年 3 月起在一战中积极作战,直到 1917 年 2 月(革命后其后续情况不明)。但有两次已知战果:1915 年 5 月 30 日在普尔图斯克击落德军飞机;1916 年 6 月 12 日,在击退德军10架飞机的空袭中,击落其中三架。
重量:4.8 吨
武器:1 门 40 毫米高射炮,1 挺 7.62 毫米机枪
装甲:7–8 毫米
发动机功率:32 马力
速度:最高 45 公里/小时
公路续航:250 公里
乘员:5 人
这种高射自行火炮由英国维克斯公司为俄国帝国陆军设计,并于 1916 年制造 16 辆运抵俄国。1916–1917 年冬,在普提洛夫工厂进行了改进——为炮手加装防护盾牌,并加装了一挺“马克沁”7.62 毫米机枪用于自卫。
车辆基于“皮尔莱斯”公司生产的两轴非全驱卡车底盘(4x2),发动机为水冷化油器汽油机,32 马力,车体顶部敞开。
布局:动力装置舱与驾驶舱位于车辆前部;战斗舱则设在车辆中部与尾部。在战斗舱内安装了一门维克斯(Vickers)40毫米自动高射炮-机炮,发射速率为每分钟300发,安装在一个立柱炮座上,水平射界为360度,垂直仰角可达+80度。该炮的升降通过齿弧操作,水平旋转则由齿圈驱动。机炮使用25发弹链供弹,发射重0.92千克的榴弹,配有10秒与18秒的定时信管。
防护方面,该车装有用铆接方式固定的8毫米厚的防弹装甲板。
这些高射装甲自行火炮(ЗСУ)共组建成四个独立装甲高射炮连队,并于1917年5月被派往前线。关于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情况,目前几乎没有确切资料(有些来源称其被广泛使用,另一些则称仅有零星运用)。在俄国内战期间,“皮尔莱斯”被各方势力广泛使用(但大多已不再担任防空任务,而是用于对地火力支援)。在苏联红军服役中,“皮尔莱斯”型高射装甲车一直使用到20年代末。
“皮尔莱斯”音译名称(Peerless)是指 Peerless Motor Car Company,是一家美国历史上的豪华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该公司在1900年至1931年间生产汽车,是当时美国“三大P牌豪车”(Packard、Peerless、Pierce-Arrow)之一。
来源:胡侃kao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