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掀起了风波的序幕,引发了公众对餐饮行业透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大讨论。
编辑 | 七月
作者 | 槐城律师 刘洋
刘洋
辽宁槐城律师事务所
公司商事 民事诉讼 政府服务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掀起了风波的序幕,引发了公众对餐饮行业透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大讨论。
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绝无预制菜”,并宣称起诉罗永浩,罗永浩立即反击,称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
接着双方陷入全面交锋。
西贝发公开信公布13道菜品制作流程,西贝还上线“罗永浩菜单”,并开放后厨,任由参观,同步召开1.8万人动员大会,全线开展“罗永浩之战“。
罗永浩则进行直播回应,罗列西贝被爆出的食材,使用冷冻预制食材与新鲜现做不符,超10万人同时在线围观,但其申明自己的立场是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持消费者知情权。
9月13日晚,风波进入高潮,罗永浩却突然宣布“停战”,称期待相关法规出台。
借坡下驴,贾国龙“认错”的消息传出,说西贝今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向胖东来学习。
罗永浩西贝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实争议是消费者知情权和企业透明度之间的冲突。
尽管西贝宣称“中央厨房预处理≠预制菜”,但消费者更关注实际体验和价格匹配度,因此导致了双方各执一词,也引发了广泛的公众讨论。
那争议背后的归因,又是什么呢?
随着罗永浩“停战”、贾国龙“认错”,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风波剧终,我开始关心另一件事
——罗永浩质疑西贝不透明度的时候,有没有闪念过自己曾在还清6亿债务后,仍因系统信息未同步被限制购买高铁票,不得不包车赶路差点误事的心酸往事?
不知道这和罗永浩宣布停战,有没有关系,但是应该和一个词儿相关
——信用,以及失去信用的后果。
这场风波的双方在高潮理性刹车,避免了诉讼的极端冲突,背后实则涉及另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在信用社会,比舆论面前的“失信”更可怕的是,诉讼之后的“被失信”。
罗永浩曾在2020年12月,因未完全履行债务被限制高消费,被迫乘坐17小时汽车往返上海参加活动。
此前9月其公开表示已偿还近4亿元债务,并在2024年8月宣布累计偿还8.24亿元,远超最初的6亿元债务。
法院官方信息显示,其名下限制消费令直到2024年8月才全部解除,仅剩余部分股权冻结未处理。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限高规定,限制消费措施解除后,理论上应立即恢复消费权限,但实践中可能存在法院系统与第三方平台,如铁路的12306的平台信息不能同步而延迟。
长达3年的时间,老罗只是因为系统信息未同步、修复流程复杂,导致信用污点迟迟无法消除,日常生活工作寸步难行。
事实上,像他这样“还了钱却仍失信”的人并不少,信用一旦留下污点,就像鞋底粘上了口香糖,走哪都拖沓,还不好清理。
但最近,国家出台了一份重要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对信用修复机制做出了系统规范。
这意味着,那些非恶意失信且已整改的人,终于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地“擦掉”信用污点,让自己轻装上阵。
1
信用修复新规5大升级
制度给了改过自新的梯子
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信用修复实施方案》,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场从惩罚机制到救赎通道的系统性改革:
1. 信息公示从迷宫变超市
过去查信用要跑遍工商、税务、法院等十几个部门网站,现在信用中国一个平台就能一站式查询。
比如西贝若因预制菜问题被行政处罚,相关记录会在统一平台同步更新,避免消费者被误导。
2. 失信行为不再一刀切
新规将失信分为轻微、一般、严重3类,对应3个月到3年的公示期。
就像罗永浩的债务纠纷若被认定为一般失信,公示期最长1年,而非过去的无限期黑名单。
3. 修复流程从马拉松变便利店
以前申请修复要准备几十页材料,等几个月没回音,现在只需提交履行义务证明和承诺书,10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结果。
4. 破产企业有了降落伞
正在破产重整的企业凭法院文书可临时恢复信用,信用中国平台还专门开设破产修复专区,这意味着若在破产期间及时申请,可能避免因信用问题错失关键合作。
5. 异议申诉有了直通车
对公示信息有异议,可直接通过平台或行业部门申诉。
2
从自查到申诉的去污3步法
(想找律师询问问题的,可以点击图片)
槐城律师总结的实战经验,帮你把信用修复从玄学变成技术活:
1. 每月一次信用体检
建议设置日历提醒,每月15日登录信用中国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一家电商老板就因未及时发现税务罚款公示,导致贷款被拒,损失300万订单。
2. 履行义务后主动刷存在感
缴清罚款后,除了保存回执,还要撰写详细的整改报告,便于修复申请一次通过。
3. 申诉时要软硬兼施
若修复被拒,别慌,马上提起申诉,既提交了第三方报告或证明,又引用新规中“轻微失信公示不超过3个月”的条款据理力争,缩短公示期。
3
修复不是终点
而是信用管理的起点
信用修复后更要建立防复发机制,否则可能陷入修复-失信-再修复的恶性循环:
1. 企业信用要去人治化
西贝此次风波暴露的问题,本质是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缺失。
建议设立专职信用管理岗位,像胖东来那样建立合同审查、履约跟踪、异议处理的全流程机制。
2. 个人信用要证据化生存
罗永浩若在还清债务时,不仅保留银行流水,还要求法院出具执行终结证明,就能避免被误判。
日常要分类保存缴费凭证、沟通记录等至少3年,关键时刻这些都是去污武器。
3. 信用维护要预防性投入
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的企业,建议每月花点小钱订阅信用监测服务,系统自动预警潜在风险,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了被列入失信名单的风险。
信用社会的规则正在重构,从一棍子打死到给梯子下树,制度的人性化给了更多人改正的机会。
但就像罗永浩在直播中说的,信用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必需品。
当西贝为预制菜道歉、罗永浩为系统漏洞发声时,普通人更要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
——真正的信用自由,是既不主动失信,也不被动背锅。
有问题问律师,没问题学法律,随时随地随手咨询解决法律难题,请点击下方加关注,如文章对大家有用,请点赞并转发,以支持律师的创作,谢谢了!
专业律师时刻在线
来源:槐城律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