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吉林力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08:00 1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规划着眼2027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提出农业强国建设的分阶段目标。明确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这样制定规划符合我国国情,将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注入强大动力。作为农业大省,吉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三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强省,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吉林力量。

重农稳粮,筑牢“三农”压舱石。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6%的粮食、提供10%的商品粮,切实担负起“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政治责任。2024年,全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53.2亿斤、稳居全国第四位。成绩的背后,是吉林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的定力。坚持“藏粮于地”,加快“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达到4100万亩。坚持“藏粮于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吉林省充分发挥种子这一农业“芯片”对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的决定性作用,最新培育的“吉粳129”耐盐碱水稻,创造了首年亩产破千斤的纪录。着眼于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不断深入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强链固链 ,打好产业优势牌。着眼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强省,吉林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深入实施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加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老字号认证,树立“吉字号”农产品优质形象。以人参产业为例,通过下功夫整顿规范人参市场秩序,破解参龄鉴定难题,推动林下山参纳入医保,人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举一反三,运用擦亮长白山人参“百草之王”金字招牌的成功经验,发展梅花鹿、林蛙、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使优质优价农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吉林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肉牛屠宰量实现翻番,由全国第十一位跃升至第五位。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培优扶强“链主”企业和区域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县乡布局,激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细胞”。与此同时,以数字赋能产业提升,下好智慧农业“先手棋”,打造“吉农云”等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

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吉林省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统筹谋划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抓住长吉接合片区这个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机遇,积极探索实践,破除影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稳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发掘村镇文化文明传承,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探索农民共商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的有效机制。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和重点边境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边境贸易、特色产业。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切实进展。

迈向新征程,吉林将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强省,助推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图景。(久泰平)

来源:中国吉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