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这一两年,不管是618,还是双十一,都越来越冷清了。国内电商似乎进入了无解的瓶颈期。
近这一两年,不管是618,还是双十一,都越来越冷清了。国内电商似乎进入了无解的瓶颈期。
比如去年双11,李佳琦直播间第一次没公布GMV;拼多多撤下百亿补贴倒计时牌……
然而另一场更疯狂的“造富”运动,却正在另个国度印尼上演。
就连当时的平台被封杀,那1000个中国直播间换个“马甲”,依然爆火,还GMV反升184%……
这个人口2.7亿的国家,2023年电商交易额冲到538亿美元。
更扎心的是,当国内商家在价格战中头破血流时,而其他的中国老板正用“中国制造+本土化”的套路,在印尼闷声发财。
为什么冷的是国内,热的却是印尼?
这里没有本土巨头,只有中国品牌在狂欢.
印尼制造业集中于纺织、食品等低端领域,而一些复杂工业产品都是长期依赖进口。
在面对2.7亿人口的电商需求里,本土产能根本无力支撑,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它的供应链成了唯一选择。
比如说雅加达数码商圈内,OPPO、vivo门店数量超过便利店。
根据IDC的2024Q1的报告显示,40%摊贩使用小米手机。
看似繁荣的印尼电商,其实根基都扎在中国工厂里。
2020年,印尼限制跨境电商,要求外资解决本地就业机会。
然而中国企业二话不说,直接响应了它的需求。
比如OPPO投资建厂实现贴标本地化,极兔速递日均处理800万单包裹,雇佣1.2万印尼员工……
更讽刺的是,政策壁垒反而加速渗透,根据印尼2023年抽查数据来看,70%标榜本土的电子产品实为中国贴标货。
市场规则的胜利者,永远是效率与技术的掌控者。而印尼的困境,恰恰暴露了工业化的代差。
2023年,OPPO在苏拉威西渔村占据25%市场份额;红米Note系列在Shopee平台3分钟售罄5万台。
更扎心的是,传音针对群岛通信痛点推出四卡四待手机,年销120万台碾压所有本土品牌总和。
就连印尼湿热气候倒逼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
美的耐湿热空调直接占了32%的市场;而海信投入3000万研发防雷击电视,故障率从15%降至1.2%,用“雷损十倍赔付”撕开市场缺口……
当印尼工厂困于品控时,中国企业已制定行业标准。这种差距,不是资金能填平的。
广州美妆Skintific在印尼通过本地研发、清真认证和国旗色包装,收割大量当地消费者的心。
根据2024年Q1欧睿数据来看,它的艾蒿除痘泥面膜占中高端市场18%。
反观本土品牌Wardah,6—8个月的研发周期,在中国竞争者45天的迭代速度面前,显得笨拙而无力。
而这场游戏的残酷在于,2.7亿人的消费升级红利,最终滋养了中国老板们的钱包。
从手机到快消品,中国制造通过本土化改造、物流基建与精准营销,构建30%以上的稳定溢价。
这不是商业竞争,而是工业文明对初级产业体系的降维打击,就用你的市场,养我的技术。
印尼人乐呵着在手机里下单时,以为自己在自由地网购,却不知连呼吸的空气,都被中国电商标好了价码。
当村民以为是薅羊毛,却不知被当作平台的活体ATM。
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Shopee的“砍一刀”让印尼村民像中毒一样,疯狂拉人头。他们以为自己能白嫖手机,结果每天给平台贡献12次点击。
再看看那0.01美元的纸巾肥皂秒杀,根据Statista的2024年3月份的数据统计,Shopee日活用户突破4800万,其中72%来自乡镇。
收割完穷人的流量,镰刀又转向了土豪的钱包。
2024年4月,Lazada上线爱马仕、戴森专柜,单场直播销售额破千万美元……
可谁也没想到,阿里在第二个月发出内部简报显示,AI算法锁定高净值用户,黄金转化率暴涨5倍。
穷人在抢纸巾,富人在买身份,中国平台把印尼人切成两半,榨出双倍油脂。
连祷告都能卖货,宗教成了流量密码。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Skintific东南亚市场销售成绩优异,在两大电商平台Shopee和Lazada中市场份额分别位居第一。
它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停电救命宝”充电宝和“头巾专供彩妆”等这些热点词。让它在斋月期间销量暴增30%,单月狂卖5800万。
虽然在TikTok印尼站的“宗教主题”,它的直播观看量高达2.3亿次,结果本土品牌Wardah直播间流量不足1%。
你以为买的是化妆品?其实是给中国工厂交的“信仰赎罪券”。
从手机到冰箱,印尼掉进“中国货陷阱”。
Shopee上70%的3C卖家来自华强北,Lazada美妆Top10中8个是中国白牌。
从爪哇渔船的OPPO手机,到雅加达公寓的海尔冰箱,印尼人从生到死都在给中国货打工。
这不是买卖,是21世纪的“工业鸦片战争”。印尼人的吃喝拉撒,早被中国巨头算得透透的。
2024年2月,极兔在雅加达贫民窟新建12个仓库,本土快递公司市占率跌破15%。
而算法都能算准发工资的日子,就连买包卫生纸都要推“印尼专供款”……宗教?习惯?在中国平台眼里,全是流量密码。
其实更扎心的是,印尼人以为自己在享受网购自由,却没想到,自己连消费记忆都被云端备份。
他们每点一次“立即购买”,都是在给中国巨头的财务报表添个零。
印尼官员举着“反倾销”大旗冲进仓库时,货架上摆满贴着红白国旗的中国货。
那些鲜艳的国旗色包装,此刻成了对中国企业最锋利的讽刺。
在2023年10月,TikTok宣布以8.4亿美元收购印尼最大电商平台Tokopedia,用户行为数据已通过海底光缆传回深圳服务器。三个月后,其电商GMV暴涨184%。
雅加达议会还在争论着《数据主权法案》,Shopee的5000名本地客服已经用爪哇方言哄着家庭主妇们下单,而服务器里的购物车数据正实时同步到上海机房。
如果说数据游戏是软性操控,那么生产线上的魔术更让人瞠目结舌。
就在2022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巴淡岛自贸区摆开流水线,92%的零件从中国漂洋过海,印尼工人拧上最后一颗螺丝,“本土制造”标签就让关税直降5%。
到了2023年底,红米Note 12系列在印尼销量突破120万台,消费者举着“支持国货”横幅抢购,却没人注意手机主板印着“比亚迪电子-深圳”的激光编码。
而这种“螺丝刀工厂”模式,本质是用政策漏洞编织的商业陷阱:印尼政府试图用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却反被中国企业当作降本工具。
在2023年斋月期间,OPPO给伊斯兰学者联合会捐了120万美元的平板电脑,换回22所宗教学校在周五礼拜时,提及品牌。
海信电视植入本土狗血肥皂剧,女主被出轨后摸着屏幕哭诉“中国技术就是可靠”时,当晚同款电视销量暴增300%。
更隐秘的是,Skintific产品包装印印尼国旗红白色,直播间主播佩戴传统头巾,甚至将《古兰经》的片段印在快递盒上。
极兔也在6月份启动了“清真寺包围计划”,在73%的宗教场所旁设快递柜,推出“礼拜时间免运费”。
到了2024年3月,本土物流JNE日单量从200万暴跌至30万,被迫关闭47%乡镇网点,1.2万名员工瞬间失业。
这场游戏最讽刺的结局是什么?
2023年印尼电商的商品交易总额已经达到了538亿美元,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市场。
其中63.5%是贴着“本土制造”的中国货。
印尼政策越封杀,中国供应链绑定越深,毕竟在规则博弈场,赢家永远是更擅长“换马甲”的人。
印尼人以为买的是本土品牌,从零件到系统,全是Made in China。
来源:鬼谷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