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知道吗?在中国,每年新报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将近一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这群人里,很多人直到确诊那一刻才知道:原来艾滋病,离我这么近。
我们常常以为,艾滋病是“别人的事”,是某些“特定人群”的问题。但它早已悄悄潜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圈子,甚至可能就在你身边,静悄悄地隐藏多年,不声不响。
我当医生二十多年,看过太多“最后才知道真相”的人。他们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白领,有的是外卖骑手,也有的是家庭主妇。
感染途径五花八门,但感染后的故事,却出奇得相似:惊讶、恐惧、逃避、崩溃、沉默……然后,慢慢地接受,或者继续跌落。
今天我想讲几个真实的经历,不是为了制造恐慌,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希望让更多人看清:艾滋病,早就不是“遥远的传说”了。
他是我接诊时最安静的病人之一。28岁,程序员,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三年没谈恋爱。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的那一刻,他没有哭,也没有问我为什么,只是低下头,小声说了句:“我知道是哪一次了。”
那是一次朋友聚会后的“一夜情”,没有保护措施。“就一次,真的只有一次。”他重复了三遍,仿佛想证明自己不是“坏人”。但病毒从不关心你是不是好人,它只关心,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这让我想起一个误区,太多人以为:只要不是“高危人群”,就不会被感染。错。病毒从不挑人,它只看“条件”。
一次不安全的性行为、一次共用针头,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纹身、穿耳洞用的器具不消毒,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千万别觉得“我不属于那类人”,就可以掉以轻心。
还记得那个微博热搜——“女大学生感染艾滋后自述经历”?她说自己是在大一和男友发生关系后感染的,男友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直到她体检时查出异常,才顺藤摸瓜查到源头。
她最大的感受是:“我的人生,像是突然被人按了暂停键。”
这句话让我很难受。因为她说得太对了:对很多感染者来说,最难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那个“暂停”之后的社会标签、家人反应、朋友远离,还有未来的不确定。
但其实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可以让感染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只要早发现、规律服药,艾滋病毒可以被抑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几乎不具备传播性。
而很多感染者最终垮掉,往往不是因为病毒,而是因为心理崩溃。有一次我去做健康讲座,讲完后一个男生悄悄拉住我。他说:“老师,我不是感染者,我一个兄弟是。
他真的是个好人,不抽烟不喝酒不乱来,就是那次被PUA了,信了人家的话,结果……”
我问他:“那你们还联系吗?”他摇头:“他后来删了所有人,把自己关在宿舍三个月,后来退学了。我试过找他,但他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这就是现实。艾滋感染者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病毒,而是孤立和歧视。
而这些,来自我们每一个“看热闹的人”。
你有没有在网上看过“艾滋病小区曝光地图”?有没有听过“艾滋病人不该谈恋爱”“感染了就是活该”这类话?
这些冷冰冰的话语,比病毒还毒。
说点让人意外的吧:现在艾滋病的传播,性传播占了95%以上,而其中大约三分之二是同性之间。
是不是很多人听到这句话,脑袋里就自动浮现出“某种群体”?但我想打破这个刻板印象:性取向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安全意识。
不管你是跟谁发生关系,只要不戴套,都是高风险行为。
而很多年轻人恰恰就死在“侥幸心理”上。觉得“他看起来很健康啊”“我们是情侣,怎么可能会有事?”但病毒不会因为你是情侣就给你开绿灯,它只看:你有没有防护措施。
说到这里,有没有人想问:“那到底该怎么预防?”
其实方法很简单:
第一,固定伴侣+安全性行为。
第二,正确使用避孕套,每一次。
第三,定期检测,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
这三点说得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其实很少。尤其是在亲密关系里,很多人羞于提起检测,觉得“这样是不是不信任对方”。
但我想说,提出检测,不是质疑,而是责任感。就像开车戴安全带一样,不是因为你怀疑会出车祸,而是因为你尊重生命。
说个数据,可能会让你警醒一下: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国报告在校学生感染艾滋的人数,近五年增长了超过30%。而这些学生,大多是通过社交软件认识到性伴侣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网络时代给了我们更多可能,也带来了更多风险。
很多人通过软件认识对象,却从不问对方的健康状况;很多人觉得“现在药这么发达,得了也能活”,于是放飞自我。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第一时间确诊,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心理代价。
还有一个必须强调的事情,就是母婴传播。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和生孩子无关。只要孕妇感染艾滋病毒,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孩子感染的风险高达35%。
但如果孕期规范用药、分娩方式合理控制、宝宝出生后及时干预,这个风险可以降到1%以下。
那些感染者中依然选择结婚生子的女性,不是“无知”,而是她们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做出了理性的决定。
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生”,而是“懂不懂怎么做”。
很多感染者告诉我,他们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不能再爱人,不能再被爱”。
但现在已经有一个重要共识:病毒被抑制到不可检测水平的人,不会通过性行为传播病毒。
这句话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研究数据的支撑,是“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原则的真实体现。
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了艾滋,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他。那不是“终结”,只是另一种开始。
最后我想说:
我们这代人,已经不需要像几十年前那样谈“艾”色变了。我们有药、有知识、有平台、有检测、有支持。
但如果我们还在用歧视、冷漠和误解去看待艾滋病,那我们就真的输给病毒了。艾滋病不是“惩罚”,它只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唯一不能治的,是我们的偏见。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知情的权利,选择的自由,以及不被标签定义的人生。
你身边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艾滋相关故事?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聊聊。你的声音,可能会照亮别人前行的路。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3年版)[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12):1801-1806.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指南(2021年版)[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6):499-505.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来源:医路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