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分两种:一种“懒到动不了”,一种“慌到睡不着”!对症治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3 21:16 1

摘要:有人整天瘫坐在沙发上,连洗头都成了任务;也有人强打精神应付工作,晚上却翻来覆去,焦虑得像被电流击中。这两种状态,一个像“断电”,一个像“短路”,却都可能是抑郁在作祟。

“为什么有些人抑郁是睡不醒,有些人却是睡不着?”这不是个情绪问题那么简单。抑郁不是一张脸,也不是一个样子

有人整天瘫坐在沙发上,连洗头都成了任务;也有人强打精神应付工作,晚上却翻来覆去,焦虑得像被电流击中。这两种状态,一个像“断电”,一个像“短路”,却都可能是抑郁在作祟。

抑郁症并非一种“情绪低落”的简单情绪,而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系统紊乱的疾病。有研究早在2021年就指出,全球有超过3.8亿人患有抑郁症,且其已成为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抑郁的表现千人千面,有的外显如山崩,有的内敛如水涧,甚至连患者自己都未必意识到这是一种病

要真正了解抑郁,我们得从“它的两张脸”开始说起。

这类抑郁常常被误解为“懒”,甚至连家人都可能说:“你就是太娇气,动一动就好了!”这是对患者最大的误解和伤害。

低能量型抑郁的核心症状,是动力系统崩溃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疲惫感、兴趣丧失、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他们可能每天躺在床上十几个小时,起床洗漱成了“登珠峰”,连吃饭都无欲无求。

这是由于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激励”类神经递质显著下降,导致行动力、快感系统全面“断电”。这种抑郁,更像是“被掏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精神科医生常把这种状态称为“抑郁迟滞”,表现为身体动作变慢、语速下降、反应迟缓。患者并非懒散,而是在与看不见的“重力”对抗。

另一类抑郁则截然不同。他们白天照常上班、打卡、应酬,还能微笑寒暄,但到了夜里,就像有人在脑子里拉响警报

这类患者往往睡眠困难,情绪烦躁,思绪飞转,担心未来、害怕失败、对自己充满否定和指责。他们的抑郁夹杂着明显的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心悸、胸闷、胃口差等身体症状。

这类抑郁背后的机制,往往是皮质醇水平长期升高,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大脑始终处于“高警觉”状态。说得直白些,这类人不是不想放松,而是“放不下防备”。

高警觉型抑郁常被误认为“压力大”、“神经衰弱”,但它背后的精神耗竭同样严重。他们的战斗是内耗式的,看不见硝烟,却步步惊心

抑郁的类型差异,早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2023年《中华精神科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不同亚型的抑郁症,其神经递质活动模式差异显著

低能量型患者以多巴胺功能低下为主,而高警觉型患者则表现为皮质醇代谢紊乱与焦虑中枢过度激活。

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人“一动不动”,有人“停不下来”。抑郁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系统性脑功能紊乱,涉及神经递质、激素、睡眠节律乃至肠道菌群等多重系统。

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症干预”,而不是一味劝人“想开点”。

在大众认知中,抑郁症常常与“伤心”、“脆弱”、“爱哭”划等号。情绪低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时候,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功能下降——你不再喜欢曾经喜欢的事,不再有动力,不再有希望。

更有甚者,许多高功能型患者,仍能完成工作、带孩子、做饭,在外人看来一切正常。但夜深人静时,他们的内心像漏水的船,怎么舀也舀不干。

还有一种误区是“你有家庭、有工作、有朋友,怎么会抑郁?”但事实是,抑郁不看物质条件,而是看大脑的化学状态。它就像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内分泌类”疾病,只不过它影响的是情绪和能量。

抑郁症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基因是底色,比如家族中有抑郁病史的人,发病风险高出普通人两到三倍。但基因不是命运,更关键的是后天环境。

2022年《国际精神病学》期刊发表的一项基因-环境交互研究指出,童年创伤、长期慢性压力、睡眠剥夺等,都会显著提高抑郁症发病概率。

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高压工作、社交孤岛、信息过载,让很多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生活方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睡眠紊乱、久坐不动、缺乏社交、饮食失衡,都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一个不运动、不晒太阳、只吃外卖的人,再坚强的意志也可能被生理拉垮

既然抑郁有不同表现,就不能用一种方式去应对所有人。高能量型与低能量型抑郁,在生活干预上也应有所侧重。

对于低能量型抑郁,关键是“激活”系统。可以尝试设定非常小的目标,比如“今天只刷牙”、“走三分钟”——哪怕微不足道,也是一种启动机制。

规律进食、早起晒太阳、适度运动,都是帮助多巴胺系统恢复的关键。

而高警觉型抑郁者,更需要“降速”系统。他们需要建立规律的作息,睡前远离电子设备,尝试深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帮助大脑从焦虑状态中“闭电”。

学会“放下”不是情绪问题,而是神经系统的再训练

两类患者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接受评估,必要时进行药物或心理干预。科学治疗+生活调整,才是有效路径

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提不起劲”,不如从“规律的一天”开始: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吃一顿营养早餐,哪怕只是在阳台坐十分钟,都能让身体记住“我还在运转”。

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想放松越焦虑”,可以尝试打造一个“睡前断电仪式”:关掉手机、洗个热水澡、读几页纸质书,让身体慢慢进入“停机模式”。

不要强迫自己“开心”,但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些小确定。比如定期见一位你信任的朋友、养一盆植物、写日记记录情绪。这些小事,会在不知不觉中,修补被抑郁撕开的缝隙。

无论你是哪一型抑郁,都别太责怪自己。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大脑暂时断了电。但电,是可以慢慢修复的,只要你不放弃连接世界的那根线。

参考文献

王晓宁等.抑郁障碍亚型的神经递质机制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56(2):85-90.

Li,Y.,Zhang,H.,&Liu,X.(2022).Gene–environmentinteractionsindepression:Theroleofchildhoodtraumaandchronicstress.《国际精神病学》,29(3),203–211.

来源:杏林心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