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树干上几道老裂顺着年轮延展,风一过,叶片像有人手背轻轻抚过,整齐地颤。
电话响的时候,我正盯着病房窗外那棵榆树发呆。
树干上几道老裂顺着年轮延展,风一过,叶片像有人手背轻轻抚过,整齐地颤。
我接起电话,女儿的声音从那头溢出,轻一点:“妈,我这边忙,等我忙完就去看你。”
我说:“忙就忙吧,别慌,妈又不是小孩。”
放下手机,我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话说得轻巧,心里那点小盼头像锅边面糊,噗嗤一下贴住,揭不下来。
病房里消毒水味儿有点冲,暖气片的铁皮咔嗒咔嗒,有节奏地响。
隔壁床的大姐打盹,嘴角挂着一丝笑,不知梦到啥。
门被轻轻推开,儿媳探头进来,手里拎着蓝花保温壶。
她压低声音:“妈,水房排队人多得很,我挤进去了,烧了两壶。”
我愣了两秒,赶紧把毯子往上理一理,像迎客。
我说:“咋不早说你来。”
她笑,把壶放床头柜上:“我不说,怕您不让我跑,娃午睡了,我妈那边帮看着,我溜一圈就回去。”
我看着她,脸上还是那个圆润的笑,眼角浅浅的细纹,手背有被热水蒸过的红。
胸口像被热气一顶,我咳了一声,搪瓷缸沿磕在床栏杆上,清脆一响。
她忙扶住我:“妈,慢点。”
我摆摆手:“没事没事,老骨头。”
话出口,我自己笑了一下,带点自嘲。
这年头,谁不是边笑边熬。
我五十八岁,手脚还算利落,在单位食堂掌勺半辈子,铁勺一把,锅铲一把,火候抓得准,口味不偏。
早些年还得攒布票、粮票、油票,往后日子好了点,票没了,排队还在,换成孩子上学报名、医院挂号。
我住那片老砖楼,灰墙皮掉了一层又一层,窗口外头拉了三根铁丝,春天晾被子,夏天晒辣椒,秋天挂玉米,冬天晒冻梨。
邻里熟,到楼道里喊一嗓子,“小李,借个盐巴”,就有人把盐罐从门缝递出来。
“哎呀嘛”,我的口音一出门就有人笑:“你们这味儿重。”
我不争,笑笑。
味儿重一点,饭才香。
儿子结婚那年,院里热闹,邻居借来两张折叠桌,摆在槐树底下,白面馒头一笼一笼往外端。
儿媳是南边的姑娘,说话软糯。
第一次见面,她叫我“妈”的时候,我手里的面碗差点端不稳,心里像被热汤烫了一下,不疼,烫得人暖。
去年冬天,小两口添了个闺女。
我这人有个毛病,闲不住。
那阵子我天天往他们那边跑,早上把小米放进砂锅里,文火咕嘟,屋里一会儿全是米香。
我把小孩抱在怀里,听她打嗝,连那“嗝”的小抖动都觉得可爱。
儿媳坐月子,我给她蒸鸡蛋羹,剁肉末,炖猪蹄,边忙边念叨:“多喝汤,奶水才足。”
她笑,说:“妈,您这手艺,开个小馆都行。”
我心里嘀咕:“说得倒轻巧,开馆子,啥都得打点。”
嘴上还是说:“甭扯那个,吃吧。”
“甭扯那个”,这句老话我常挂嘴边。
年轻人不爱听大道理,话要短、要软,像糯米粥,顺着就下去了。
我住院是春天的事。
年初复查说小毛病,小毛病也得治,医生说住几天,观察一下。
我没矫情,拎了个旧布包,装洗漱的、换洗的,夹了一条格子围巾。
那条围巾是我早年在早市买的,蓝灰色,格子平整,边上有两道抽丝。
冬天我围,春天风大也围。
它跟了我很多年,串过几条街,挤过几趟公交,见证过家里的大小事。
我把它当个小护身符,别人看着旧,我看着踏实。
住院第一天,女儿打电话,说她在外地,忙。
我说:“忙你的,妈这边有你哥。”
儿子那头“嘿嘿”两声,说单位也急,让儿媳过去看看。
我心里有点别扭,嘴上还说:“行,行,年轻人嘛,工作要紧。”
挂了电话,我看窗外的榆树,把围巾往脖子上又勒紧一点,心里说:“勒勒心。”
儿媳来了以后,病房的动静变成了她脚步的节拍。
早上六点,她叩叩两下门,把热水壶放下,把小米粥掀开,白气腾起。
她说:“妈,先垫一口。”
我用搪瓷碗抿了一口,小米的甜慢慢散在嘴里,舌尖一热,心也一热。
中午她再来,带两样菜,清淡不腻。
我偶尔嘱咐:“多给自个儿吃点,喂奶的,别落下。”
她点头:“晓得,妈。”
晚上她又来,把保温壶灌满,替我把床沿擦一擦,换掉水杯边那圈茶垢。
我看着她做这些,想起自己年轻时照看我妈的样子。
那时我妈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年纪大了腿脚不灵,我给她洗脚,水里放几片花椒,她说“暖”。
她走了以后,我把她那只脚盆收了起来,盆沿撞在柜子角上,有一道白痕。
人活着,就是跟这些小小的东西打交道。
盆、壶、碗、围巾,它们知道我们的喜怒哀乐。
住院第三天,我情绪起伏了一次。
中午医生查房,说明天做个小检查。
护士把单子给我,我的手微微抖。
儿媳在旁边把字念给我听,抬眼看我:“妈,这个要签。”
我吸口气,拿起笔,笔尖在纸上蹭了一下,像犹豫,又像认定。
那一刻,手机嘟嘟响,是女儿短信。
“妈,对不起,我现在在山里,信号不好,今天寄了您爱吃的桂花糕和山楂片,可能慢点到,您别担心我。”
我盯着那行字,鼻子有点酸。
我没回她,不是不回,是不知道怎么回。
有时候,心一热一冷,字也就不听使唤了。
“妈。”儿媳轻轻喊了一声,像怕惊到我。
我把笔签下去,抹了一下眼角,笑:“老了,眼睛爱进沙子。”
她把我手背按住,手心暖。
她低声说:“妈,别担心,有我。”
这句平常话落到我耳朵里,像把围巾又收紧一圈,风就进不来。
下午病房里人来人往,轮椅滑过地面,塑料拖鞋吱呀。
对面床的大叔在和家属低声说话,我只听见几个词:“指标”“报销”“排号”。
时代变了,又没全变。
我们这代人跟票据过了一辈子,票据换成单子,单子换成证明,证来证去,日子照旧往前走。
晚上儿媳先走,说回去喂奶。
临走前她把我那条格子围巾提起来抖了抖,挂在床头钩子上:“妈,晚上凉,别着风。”
我点头,心里安稳。
她这孩子心细,眼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想起她坐月子的那会儿,我煮了一锅猪蹄汤,油亮亮的。
她端起来要喝,我说:“烫。”
她偏不信,嘟嘴吹了两下,还是被烫了一点,吐了下舌头,笑得像个孩子。
我当时笑她:“你也是个猴娃。”
“猴娃”这词儿,我常说,是夸人灵巧。
她不生气,反倒更笑。
第二天一早,我去做检查。
护士推着床,我看着天花板上的灯,一盏一盏往后退。
我想,灯像年头,一盏就是一年,过去了也不回头。
检查结束,我被推回病房,浑身发软。
儿媳守在门口,接过我,轻轻给我盖上被子,又把围巾松开一点。
她嘴里“哎呀哎呀”小声念叨:“别勒着了,喘气不顺当。”
“顺当”这个词,一出口就是老家的味儿。
我也“哎呀妈呀”了一下,笑她:“你这口音,跟我学坏了吧。”
她笑,眼睛弯弯。
中午时,快递到了。
一大一小两个包,大的盒子里是桂花糕,小的袋子里是山楂片和几包暖贴。
我拆开,桂花香一股子冲出来,甜得人眼皮都暖。
还有一张纸条,字不多:“妈,小时候您带我去月湖边买的就是这个味,等我回来。”
我把纸条夹在书页里。
书是我随手带的,薄薄一本,封面起毛边,我看书慢,拿来垫心。
儿媳看我盯纸条看,问:“姐给您寄的?”
我“嗯”一声。
她说:“姐工作忙,别怪她。”
我“哼”了一声,不算怨,只是把心里积的气吹走一点。
我说:“我哪能怪她,她小时候我也忙,甭提旧账了。”
儿媳没接话,去洗苹果。
她做事不多话,这是我喜欢她的地方。
人有的善意不需要说太多,像夜里床头那盏小灯,亮就够了。
傍晚,窗外的风更大一些,榆树叶子成片摇,像有人在拍手。
风一起,脑子就往前翻账。
我想着女儿小时候,那时单位忙,我早出晚归。
她上小学,有时候放学回家,屋里没有人,她把校服脱下放在椅背上,自己热一碗昨晚剩的稀饭。
那稀饭很稀,基本是一锅白水里漂两三粒米,她就着咸菜吃,吃完把碗洗干净。
后来她爱吃甜的,我才明白,一个人嘴里的甜,弥补的是生活里另一头的淡。
所以她寄桂花糕,我懂,她用她的方式记了我。
孩子之间,爱有时候要绕一圈。
隔壁床的儿子来换人,顺嘴问我:“大姨,那是您闺女?挺孝顺的。”
我笑笑:“都好,家里人,互相照看就是。”
话一出口,我心里反倒踏实。
夜里,儿媳又来了。
她把外套脱了,挂在窗边的钩子上,手背有一道红印,大概是提保温壶磨的。
她把我脚边的被子掖好,问:“妈,明天复查完,医生说就可以观察两天出院。”
我点头。
她说:“出院回家,我给您炖个鸽子汤。”
我笑:“这回反了呀,本来我该给你们炖。”
她也笑:“家是相互,今天您给,明天我给。”
“相互”两个字,一出来,像把桌上的筷子摆平了。
第二天,复查顺。
医生说观察两天,看指标,没问题就回家。
我长出一口气。
女儿打来电话,这回信号好一些,她在那头说:“妈,我快了,后天下午。”
我“嗯”了一声。
她又说:“对不起。”
我说:“整天对不起有啥用,回来多吃两碗饭。”
她笑,笑声里带一点鼻音。
电话挂了,我把围巾扯下来,抖了抖,搭在床头。
阳光斜着照进来,正好照在围巾上,蓝灰色的格子像河面起细细的波。
我伸手摸了下,线头扎了下指腹,不疼,是个提醒。
这条围巾跟着我经历许多,像一本不写字的日记。
第三天下午,女儿进了病房。
她瘦了一圈,皮肤晒得黑一点,眉眼还是小时候那样。
她一进门就把包放下,站床边,手不知道往哪儿放。
我看她半天,先开口:“回来就好。”
她眼圈一下红,喊:“妈。”
我摆摆手:“别哭,哭啥。你看小林,天天跑,累不累。”
女儿赶紧去拉儿媳的手:“辛苦你了。”
儿媳笑:“一家人,甭客气。”
这个“甭客气”,从我嘴里出来,是习惯,从她嘴里出来,是认可。
三个人站在病房里,空气里有一种安安静静的和气。
我知道,心里那道缝,靠的不是谁把它缝死,而是时间和好意让它慢慢合。
出院那天,天亮,风也不硬了。
女儿背着我的布包,儿媳拎着保温壶,像两只手把一件事分担。
在楼道口,我低头看了一眼那张出院单,心里说:“好嘞,回家。”
回到老砖楼,我第一件事就是把围巾洗了。
手洗,凉水,搓两下,水立刻变灰。
我把围巾拧干,晾到窗口的铁丝上,风吹,水珠一颗一颗往下滴,滴在窗台,发出轻响。
厨房里,女儿系上围裙,她从小不怎么进厨房,现在系上了,也像那么回事。
她把葱洗了切段,刀不快,切出来的葱段毛毛糙糙。
儿媳笑她:“我来。”
女儿偏不让:“我也能行。”
她说“我也能行”的时候,像是给小时候那个吃着凉稀饭的小女孩回话。
我坐在小板凳上,看着她俩一前一后忙。
灶台上锅里炖着鸽子,屋里满是香,香得人想把窗关上,生怕漏出去。
外孙女醒了,咿咿呀呀,像小猫。
儿媳把她抱出来,逗她笑。
女儿伸手摸了摸外孙女的脸,认真得像摸一个瓷娃娃。
我突然觉得,这屋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捧着一件东西。
捧得笨拙,也捧得真心。
饭熟了,我们围着小桌,碗筷叮当。
我喝了一口汤,咸淡合适。
女儿给我夹了一块肉,儿媳给我添了碗饭。
我说:“甭添那么多,眼大肚子小。”
她俩笑,异口同声:“吃。”
我也笑,心里那点骄气和那点委屈,在这碗汤里化开。
饭后,太阳打在窗台上,暖。
女儿从包里掏出一件东西,是一条新的格子围巾。
颜色比我的深一点,边上的线头收得齐。
她递给我,小声说:“妈,这条旧的,留着也好,这条新的,您围着也好。”
她不多说,我接过新围巾,手心沉甸甸。
我把旧的摘下,搭在椅背,又把新的绕在脖子上,轻轻勒了一下。
勒紧,就是一种安。
晚上,楼道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像风铃。
我坐在窗边,听女儿在厨房洗碗,水声哗啦,时不时碗沿碰一起,叮的一声。
儿媳在阳台晾衣裳,夹子一夹一夹。
这些声音像一支节奏简单的曲子。
我突然想起一句老话:“家里有灯,外头的路就不黑。”
年轻时我老以为灯是亮给别人看的,现在才明白,灯是照给自家人的。
第二天,女儿说请假几天,陪我复诊。
儿媳说白天她带娃,晚上她来换。
我笑她们:“你俩商量商量,甭抢活儿。”
她俩一左一右坐我床边,像小时候两个小学生等老师分组。
我这个“老师”,忽然觉得自己也在学新东西。
学承认别人对你的好,学承认自己曾经的粗心,学把“对不起”和“没关系”都放在嘴边,但更把“我来”放在手上。
午后,我把旧围巾拿出来,放在阳光底下晒。
阳光把线头照得亮亮的,像一根根细小的路。
我顺着这些路往回看,看到年轻的我在食堂里翻锅,看到抱着女儿坐在月湖边吃桂花糕,看到儿媳坐在床边捧着猪蹄汤。
这些画面一张一张叠起来,不扎眼,也不耀眼,它们是人的日子。
第三天,我和女儿去医院拿复诊单。
人多,队排到走廊拐角。
一位大爷坐在小板凳上打瞌睡,手里攥着号。
女儿回头冲我吐舌头,小声说:“妈,排队这事跟春运一个味儿。”
我笑:“慢慢等呗,咱不赶场。”
前头一个小伙子回头看了我们一眼,主动把位置往后让了让,说他不急。
我赶紧摆手:“不用不用,你忙你的。”
他坚持:“阿姨,您坐吧。”
我没矫情,坐下了,人和人之间,有时候一句话就够。
拿到单子,医生说:“指标稳定。”
我长出一口气,像从深水里上来,第一口空气有点甜。
回家的路上,风把路边的杨絮吹得满天飘。
女儿抬头看,说:“妈,像下白毛雪。”
我“切”了一声:“你才白毛呢。”
她笑,笑得俩眼弯成月牙。
回到家,儿媳把饭备下,一盘凉拌黄瓜,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一碗紫菜汤。
简单,合口,热气往上冒。
吃饭时,儿媳抬头说:“妈,我想去社区做点志愿,帮老人跑腿取药的时候,把您也带上晒太阳。”
我点头:“行啊,这叫互相照拂。”
她说:“是,互相。”
女儿接话:“妈,我以后把行程提前说,不让您等。”
我看她,慢慢点头。
我想起我妈,她最爱说的一句是:“人和人,别都算账。”
这话年轻时我不懂,现在懂了。
你给我一碗汤,我给你一盏灯,你替我跑一次医院,我替你多做一碗粥,谁也不亏,谁也不欠。
晚饭后,我把旧围巾叠好,放进柜子最上层,新围巾挂在门背后,出门就能拿到。
我知道,日子还会像围巾的格子,一格一格地走,有时候宽,有时候窄,但只要有人在一格里等你,下一格就不怕。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我站在月湖边,湖面很平,风也温柔。
女儿牵我的手,儿媳抱着娃,我们一边走,一边吃桂花糕,甜得人说不出话。
醒来的时候,天刚亮,窗外那棵榆树还在,叶子又多了一点绿。
我把新围巾围上,准备去门口晒晒太阳。
走到门口,女儿在鞋柜上留了张纸条:“妈,热水在保温壶里,饭我热着,小菜在冰箱,别忘了吃。”
字写得匆匆,却认真。
我笑了一下,轻轻把纸条折好,放进围巾口袋里。
人到这个年纪,手里攥得住的,不是理,是情里让的那一口气。
我把门开了一个缝,阳光从缝里挤进来,像一条细细的河。
我迈出去,踏在光里。
我在院子里坐了会儿,邻居老韩背着手踱步,见我,笑着说:“出院啦,恭喜恭喜。”
我说:“多谢,回家踏实。”
他“嘿”了一声:“人到晚春,得养气。”
我点头,心里也跟着“嘿”了一声。
中午,儿子下班顺道回家,手里拎了两只热馒头。
他把馒头递给我,有点腼腆。
我把馒头掰开一块塞他手里:“你吃,热的,趁热才香。”
他“嘿嘿”笑,说:“妈,您慢吃,下午我还得走。”
我说:“去吧,忙你的,别总惦记。”
他说:“惦记着呢。”
他走后,屋里安静了一会儿,我把馒头夹到小碟咸菜里,咬一口,软和。
窗外有人在晒棉被,一个年轻媳妇边拍被子边哼歌,曲调是流行的,我听不出名字,只觉得节奏欢。
这欢劲儿顺着阳光,扑到屋里来。
傍晚,女儿陪我去附近的公园转。
公园里老槐树下,一圈人跳广场舞,喇叭里放着节奏明快的曲子。
我们走慢些,沿着湖边。
她突然说:“妈,我记得小时候您领我来喂鱼,我总掰馒头皮儿,掰小了扔,不敢扔大块,怕惊着它们。”
我笑:“你那会儿可小心。
我那会儿也小心,怕你跌水里。”
她握了握我的手:“以后我小心您。”
这句话轻,像风掠水面,却让我心里起了圈圈纹。
回家时,天色擦黑,楼下的路灯亮起来,橘黄的,像多年前单位门口那盏。
我忽然记起一个细节。
女儿小学三年级,是冬天,她戴的围巾我没系好,风钻进去,她打了两个喷嚏。
我当时正赶着去食堂蒸大米饭,手一忙,就随手把她围巾一扭,说:“凑合一下。”
她“哦”了一声,眼睛往我身上黏了一秒。
那一秒我没看见。
现在回想起来,像是落在心口的一朵小雪,没化。
我把这朵小雪含在今晚上这碗热汤里,让它化开了。
第二天,儿媳抱着外孙女来串门,娃又长了些,眼睛更亮。
儿媳说:“妈,今天让她认认奶奶家。”
我接过,轻轻在她额头上亲一下,奶香和洗衣粉味混在一起,是小日子的味道。
女儿从厨房端出一盘蒸南瓜。
她说:“妈,您爱吃这个,软乎。”
我点头,夹一块,甜。
儿媳笑说:“姐做饭有模样了。”
女儿说:“还得跟你学。”
她们互相笑,我听着,心里像晒过的被子,松松软软。
下午,儿媳跟我商量:“妈,小区里有个互帮群,大家谁有事就发个消息,谁有空就帮一下,您要不要也加进去,遇见买米买面,我们顺带。”
我说:“行,省得你们两头跑。”
她说:“您也是群里的老人家,大家都尊敬。”
我摆摆手:“别整那虚的,互相照拂就行。”
她点头,笑:“就是这个理。”
傍晚,天边云像一层一层的棉,风收了。
我拎着小椅子坐楼道口,听二楼的小伙子练二胡。
曲子起初有点飘,越拉越稳,最后收得齐。
我在心里想,人也是这样,起初飘着,走着走着就稳。
入夜,女儿把明天的复诊资料再翻了一遍,把医保卡和证件收进透明袋里。
她说:“妈,这样您拿着也放心。”
我点头,心里实。
我说:“你最近跑来跑去,累不累?”
她说:“累,但心里亮。”
我笑她:“会说话。”
她也笑:“跟您学的。”
我扭头看窗外,远处的霓虹在闪,像谁家的电饭锅在跳动。
窗台上的旧闹钟还在走,滴答有力。
我突然想到一个画面。
那是九十年代初,我们单位还在用大铁锅做饭,我一勺下去,米花翻出一层白浪。
那时候的我,背也直,脚也快,手上的茧子一天比一天硬。
现在背略驼,脚慢些,茧子磨平一点,但心里那口火还在。
不是硬撑,是温温地烧,够一家人烤烤手,煮一锅饭。
第三天复诊,医生说恢复顺利,让注意饮食,按时复查。
我“好好好”地应着。
走出诊室,女儿问:“妈,想吃什么?”
我说:“吃碗热干面吧,换换口味。”
她笑:“遵命。”
我们在医院外的小店坐下,店里干净,蒸汽从锅里冒出来,带着芝麻酱香。
我拌了两筷子,往嘴里送,嚼着嚼着,心里忽然冒出一句话:“人这辈子,吃过苦,才知道甜不腻。”
女儿“嗯”了一声,说:“妈,我懂。”
回到家,儿媳已经把屋子拾掇过一遍,角落里那盆绿萝被她转了个方向,叶片冲着光,显得有精神。
她递过来一杯温水:“妈,先润润嗓子。”
我接过,喝一口,顺喉。
我说:“你和你妈那边,都好吧?”
她说:“都好,我妈说您住院她记挂着,等方便了过来看看您。”
我点头:“欢迎,她来了,我给她包饺子。”
儿媳笑:“您歇着,我们来包。”
我笑:“好,那我就坐那当监工。”
晚上,女儿在餐桌上铺开一张纸,写了几行字,是一家人的值日表。
她说:“别拘谨,我们轮着来,家务不重,心就轻。”
儿媳点头:“我先来。”
我看着那张纸,素朴,像一面安静的小旗,插在我们这个家的心口上。
我说:“定好了就按这个来,谁也别逞能。”
她们应了。
窗外忽然下起了小雨,雨线细,落在窗台上点点跳。
我把新围巾拿下来,挂回门后,心里头说:“这条新围巾,就算这个春天的标记。”
旧的还在柜子里,那是以往每个日子的影子。
人该记得影子,也该看见眼前的光。
第二天一早,院里的喇叭传出社区通知,内容是周末组织义务卫生和健康讲座。
儿媳说:“妈,要不我们报名?”
我说:“好,去听听医生怎么讲,省得咱瞎琢磨。”
女儿笑:“妈您这话,说到点上了。”
午后,我们三个在屋里择菜,外孙女躺在小床上踢腿。
我把她的小袜子提一提,她咯咯笑。
一只小袜子,从早到晚,总爱滑到脚底,这个小麻烦,让人一天里至少笑三次。
我想,这就是家里的趣。
晚上饭后,女儿把旧照片拿出来,摊一桌。
纸边起翘,照片上有些发黄。
有一张是我抱着她站在月湖边,她抬头看我,眼睛亮得像水里的点点灯。
她说:“妈,这张我小时候最爱看。”
我说:“我那时也爱看,就是没功夫看。”
她“嗯”了一声,轻轻地笑。
笑里没有责备,只有把往事放轻的意思。
儿媳把照片一张张放进新的册子里。
她做事有条理,像给我们的过去找一个更稳当的家。
我心里对她又添了一分感激。
临睡前,我把纸条从围巾口袋里掏出来,又看一眼。
“等我回来。”
这四个字,像一只小灯泡。
我把它放回去,灯就在口袋里亮。
周末到了,我们去参加社区义务卫生。
院里的台阶上长了些青苔,滑。
我用小刷子一下一下刷,女儿在旁边扶着我,儿媳在前面打扫落叶。
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把垃圾袋递给我们,说:“奶奶,阿姨,辛苦了。”
我笑着摆手:“不辛苦,你也来一把。”
他真的来一把,手上沾了泥,眼睛亮晶晶。
回家的路上,女儿说:“妈,您以前总忙在外头,今天我们陪您忙在家门口,也挺好。”
我说:“是,哪里有我们在,哪里就是家门口。”
晚上,儿子来接他们回去,站门口,手插在口袋里,像小时候等我下班的那个小男孩。
他冲我笑:“妈,周一我送您去复诊。”
我说:“不用,我和你姐去就行。”
他坚持:“我安排好了。”
我点头,心里又暖一层。
门关上后,屋里瞬间安静。
我把手放在新围巾上,轻轻捋了一下。
线面顺,像心里的路也顺。
我坐在床边,想起这一阵子发生的一切。
住院,复查,出院,围巾洗了又晒,桂花糕甜过一遍又一遍,纸条放进又拿出。
女儿的“等我回来”,她做到了。
儿媳的“有我”,她也做到了。
至于我,我也做了一件该做的事。
窗外风停,树影不动。
我听见自己的心在屋子里走动,脚步不急不缓。
我想,人这一生,最想要的不过是几件简单的事:有人说“我来”,有人说“等我”,有人说“您坐”,有人说“别怕”。
这些话像饭桌上的四样小菜,不辣不腻,天天吃也不烦。
后来几天,生活回到它原来的节奏。
女儿早起去单位,晚上回来报个平安。
儿媳白天带娃,顺道给我送点菜叶子或一小盒汤。
我在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把阳台擦一擦,把鞋柜理一理。
不忙,不闲,恰好。
有一天下午,天忽然下了阵雨,雨停得快,地还亮亮的。
我想起院里那位独居的老于头,腿脚不快,药吃得紧,便给儿媳发了个消息。
不到半个钟头,她从药店出来,顺路把药给他送过去,还给他换了个新电池的手电筒。
她回来对我说:“妈,老于头挺精神,嘴里还念叨您会做饺子。”
我笑:“哪天包点,给他送一碗。”
她说:“好,咱们一起包。”
她说“一起”的语气像把线头打了个结。
夜里,窗帘被风轻轻托起一下又落下,像人呼吸。
我在这呼吸声里睡着,梦里又去了月湖,桂花香不重不淡。
醒来,天微亮,我起身烧水,水还没开,门口传来脚步声。
女儿推门进来,手里拿了点馒头和一袋豆浆。
她说:“妈,我路过,给您送早饭。”
我接过,问:“你自己吃了没?”
她说:“吃了,单位有食堂,您放心。”
我点头,心里又落一层。
她看见门背后的新围巾,说:“挺合适。”
我笑:“你眼光好。”
她也笑:“妈,您更会搭。”
这样的两句闲话,把一早上的风都说暖了。
午后,阳光把地板照出一块亮,我把旧围巾又拿出来晒一晒,又把它叠回柜子里。
我想,这条旧围巾,是我以前的路,新围巾,是我现在的路。
路不冲突,它们在柜子里相安,它们在我心里也相安。
那天傍晚,我坐在窗边,手里拿着搪瓷缸,缸沿磕掉一小块白,喝水时唇碰上去会有个小突。
这个小突我早习惯了,像我习惯了日子里的小坎。
你绕着它走,或者就这么轻轻碰一下,疼也就过去了。
女儿下班回来,把今天的事说了两件,都是单位里的琐碎。
我听着,点头,偶尔“嗯”一声。
她说:“妈,我发现人一忙起来,烦恼就被挡在后头。”
我说:“忙有忙的好,闲也有闲的好,关键心要稳。”
她笑:“听您的。”
我又想起一句老话:“人活着,手里得有活,心里得有盼,屋里得有人。”
这三样,我都不缺。
不缺的时候,不张扬,心里放根小旗就行。
临睡前,我从书页里把那张纸条抽出来,仔细看一眼,又放回去。
字迹和那天一样,没变。
我知道,很多东西会变,房屋会旧,人会老,树会长新叶,围巾会抽丝。
但也有几样不会轻易变。
比如一个人想让家好起来的心思,比如一句“妈”,比如一双在你虚弱时扶住你的手。
我把灯关了,屋里静得能听见远处的狗叫两声。
我在黑里笑了一下。
那笑的意思是:够了,挺好。
第二天一早,我跟着儿媳去社区讲座。
主讲的是个年轻医生,讲得清楚。
我坐第二排,记了几句要点,什么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按时复查。
散场时,医生笑着说:“大家都保重。”
我心说:保重这两个字,不虚。
回家的路上,儿媳说:“妈,您看,原来我们担心的也没那么难,照着做就好。”
我说:“嗯,别怕,慢慢来。”
我人生里最有用的两句话,一句是“甭怕”,一句是“慢慢来”。
很多事,都能用这两句话安稳过去。
暮春的最后一场雨下过,天空拾掇干净。
榆树的叶子更绿,连风吹过的声音都透亮。
我在窗前站了一会儿,摸摸围巾,摸摸那只缸,都是老物件了,可这些老物件,把新日子撑得稳。
太阳移过去,楼道里有孩子奔跑的脚步,扑通扑通。
我想起标题似的一句话:“她五十八岁,儿媳坐月子她每天带外孙女,她住院时女儿消失,儿媳来。”
现在看,这个“消失”其实是“在路上”,在另一条路上奔忙,在回来的路上更快一些。
而“来”,只是先来的和后来的区别,心都在这屋里。
日子,不就是你来我往里,把温度留住。
我坐下来,给儿媳发了条消息:“晚上来不来吃饭?”
她回:“来,顺带把小家伙也带来。”
我笑着点开厨房灯,拿起菜刀,案板上敲了两下,声音清脆。
灯亮的时候,屋里有一种稳妥的明。
我知道,锅要开了,汤要滚了,人要到了。
我把围巾搭到椅背上,挽起袖子,给家,添一口热。
窗外风过,叶子响了两下,又静了。
我在这静里,听见了人世间最小却最稳的回响。
来源:花园中的那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