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起来,内存市场的暖风似乎又回来了,但这次的感觉和以往的周期性复苏完全不同。权威投资机构花旗集团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预测到2026年,全球内存市场将面临一场严重的供应短缺。
编辑:F
看起来,内存市场的暖风似乎又回来了,但这次的感觉和以往的周期性复苏完全不同。权威投资机构花旗集团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预测到2026年,全球内存市场将面临一场严重的供应短缺。
这背后真正的“玩家”,不是别的,正是势不可挡的人工智能。AI不仅仅是点燃了需求,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写整个行业的规则。
过去我们谈内存,聊的都是容量够不够用。但现在,AI把话题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演变,它早已不满足于在数据中心里进行大规模的模型“训练”,而是开始浩浩荡荡地走向实际应用的“推理”阶段,甚至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种边缘设备里。
这场转变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就拿AI模型推理来说,那简直就是个内存消耗的无底洞。一个项目从需要64TB内存升级到96TB,这种需求跳涨的背后,是AI对数据处理能力永无止境的渴求。
硬件厂商的动作最能说明问题。看看英伟达最新的Blackwell计算平台,上面赫然配置了多个大容量的企业级固态硬盘。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一种架构上的宣告:未来的AI算力,必须建立在海量、高速的存储之上。这一切都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AI的进化正在催生对普通服务器内存、移动DRAM以及高密度NAND闪存的全新需求浪潮。
面对AI抛来的这份高利润“诱惑”,内存制造商们正集体上演一场“甜蜜的烦恼”。他们心照不宣地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性的选择:将宝贵的资源和资本,优先投入到像高带宽内存(HBM)这样的尖端产品上。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赌的是AI时代的未来。
然而,这场豪赌是有代价的。厂商们的资源是有限的,当重心全面转向HBM时,对传统内存产能的投入自然就被牺牲了。
更麻烦的是,新一代的HBM技术,比如备受期待的HBM4,其技术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牵涉到全新的封装技术和先进制程逻辑芯片,这本身就在给DRAM的整体产能施加巨大的压力。
结果就是,一条清晰的“产能挤占”链条形成了。这种战略性的取舍,直接导致了传统内存市场的供应增长开始变得步履蹒跚。
花旗的预测数据冰冷地印证了这一点:到2026年,DRAM的需求年增速预计将达到20.1%,而供应增速仅为17.5%。NAND闪存的情况更为严峻,需求增速高达21.4%,供应增速却只有16.5%。
尽管整个行业的上游设备投资预计将持续增长,但钱的流向已经说明了一切。资金正被有选择地引导至最能赚钱的领域,而这恰恰是造成未来供应缺口的根本内因。
产业内部的这种结构性失衡,很快就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方式传导到了市场上。一系列的价格信号如同惊雷,炸响了整个供应链。
行业巨头美光的一系列操作堪称风向标,他们先是毫无征兆地暂停了部分产品的报价,紧接着便对旗下DDR4、DDR5等主流DRAM产品祭出了涨价大旗,幅度据传在20%到30%之间。
这还没完,在汽车电子这类特殊应用领域,涨幅更是被传达到了惊人的70%。市场的解读非常直接:这根本不是常规的调价,而是下游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厂商的供应能力,一场重大的供应短缺正在发生。
另一边的NAND闪存市场也同步上演着同样的剧情。SanDisk不仅股价在上周跳空大涨,创下近期83美元的新高,还公开宣布将产品价格上调超过10%。整个固态硬盘市场,在今年第二季度就已经走出了价格低谷,开始全面反弹。
龙头企业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刺激着市场的敏感神经。业界普遍认为,美光的举动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下游客户新一轮的“抢货潮”,恐慌性备货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这种涨价的趋势,也正从上一代的DDR4产品迅速蔓延至最新的DDR5。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诚实。华尔街的投资机构们纷纷对美光、SanDisk、三星、SK海力士等主要制造商给出了“买进”的积极评级,用真金白银为这一趋势投下了信任票。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供应紧张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由于北美数据中心的客户对价格的接受度更高,需求也异常旺盛,甚至连传统硬盘(HDD)的供应紧张都迫使一部分采购需求转移到了企业级固态硬盘上。
这导致海外原厂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优先满足北美市场,从而挤占了其他地区的供应配额,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失衡。
如今,“结构性失衡”局面已然形成,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影响整个科技产业。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玩家来说,未来的竞争关键,早已不只是单纯的扩大产能,而是如何在这场由AI定义的全新牌局中,精准布局高价值的专业化赛道,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才是真正考验智慧的开始。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