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抓了俘虏咋办?做奴隶都算好的,有种操作残忍到突破底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4:50 1

摘要:你知道古代打完仗最头疼的不是收拾战场,而是怎么处理一群手无寸铁的俘虏吗,放了怕他们回头接着打,留着要管饭还得防叛乱,可要说最吓人的处置方式,你绝对想不到有多离谱,为啥连古人都觉得杀降不祥,却还有人偏要往火坑里跳?

|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个人媒体”

你知道古代打完仗最头疼的不是收拾战场,而是怎么处理一群手无寸铁的俘虏吗,放了怕他们回头接着打,留着要管饭还得防叛乱,可要说最吓人的处置方式,你绝对想不到有多离谱,为啥连古人都觉得杀降不祥,却还有人偏要往火坑里跳?

古代领兵的要是遇上大批俘虏,头一个冒出来的坏主意可能就是坑杀,说实在的,这么做确实没什么后患,不用费心思看守,也不用掏粮食养着,成本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拿长平之战的白起来说,一下子抓了 40 万赵国俘虏,换谁都得犯难,把这些人押回秦国,路上得派多少兵看着,万一半道上哗变,那麻烦可就大了。

而且当时秦赵打了那么久,秦国自己的粮食都紧巴巴的,哪有多余的给俘虏吃,放回去更不行,这些人回去拿起武器又是兵,之前的仗不就白打了?

可白起这一狠心,直接把 40 万人坑杀了,虽说问题解决了,但名声也彻底臭了,人屠的称号一背就是几千年,后来项羽坑杀 20 万秦军,也是因为粮食不够,还怕俘虏闹事,结果落了个嗜杀的骂名,最后乌江自刎,连个回头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换个角度想,坑杀看似省事,实则是最没脑子的做法,这么残忍的事传出去,其他国家的士兵知道了,打起来肯定拼了命也不投降,毕竟投降也是死,不如战死来得体面。

再说了,对俘虏赶尽杀绝,老百姓看在眼里,心里也会犯嘀咕,觉得你这人太狠,以后谁还愿意跟着你干,所以说,坑杀这招,短期看是省了麻烦,长期看就是给自己埋了个大雷,早晚得炸。

就像白起,虽然打赢了长平之战,可因为杀降太多,后来秦昭襄王对他也有了猜忌,最后赐死的时候,估计他自己也得琢磨,是不是当年杀的人太多,遭了报应?

还有项羽,本来有机会一统天下,就因为太能杀,失了民心,所以说,坑杀这种事,真不是啥明智之举,就算遇到再难办的情况,也不能一杀了之,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狠,别人也不会对你手软。

那么假如打赢了仗把俘虏收编了呢,听着挺划算,白得一批兵,还不用从头训练,多省事,可你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和风险,能让不少将帅头疼到睡不着觉。

首先得琢磨的就是,这批俘虏到底能不能用,古代打仗讲究兵贵精不贵多,要是俘虏里大多是没怎么打过仗的新兵蛋子,或者之前就老打败仗没士气的,收编过来不仅帮不上忙,还得拖累原来的队伍。

就像项羽当年,压根瞧不上秦军俘虏,觉得他们窝囊,打不过还容易闹脾气,收编进来就是个累赘,换谁也不想自己手下的队伍里,混进一群战斗力拉胯还可能拖后腿的人吧?

要是俘虏人数多了,他们还容易抱团,私下里嘀咕几句,万一有人挑头说“咱们反了吧”,那军营里就得乱套,历史上因为收编俘虏没管好,最后被俘虏反过来偷袭的例子,可不算少。

而且养兵本来就费钱,收编了俘虏,就得给他们发粮食、做盔甲、配武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开销,要是自己家底不厚,收编来的人越多,越容易把自己的后勤拖垮。

不过也有把收编玩明白的,比如刘邦,他就敢大胆收编各路势力的俘虏,不管是之前跟过项羽的,还是其他诸侯的兵,只要愿意跟着他干,他都照单全收。

可话说回来,刘邦能做成这事,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威望和手腕,还能搞定后勤,换成一般的将帅,没这两下子,盲目收编就是自找苦吃。

那假如打完仗把俘虏放回去呢,这搁现在想都觉得有点离谱,这不是放虎归山吗,保不齐他们回去换身行头,下次还得来跟你拼命,可在古代,还真有不少人这么干,而且效果往往出人意料。

先说说最实在的风险,放回去的俘虏要是记仇,或者被原来的队伍逼着,真有可能再上战场,毕竟古代士兵大多是被逼无奈才打仗。

就比如刘邦、朱元璋这些能成大事的人偏偏喜欢放俘虏呢,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首先是口碑,古代打仗也讲究师出有名,你要是对俘虏客客气气,放他们回家,这事传出去绝对好。

朱元璋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也常放俘虏,他知道老百姓都盼着太平,你要是动不动就杀俘虏,老百姓会怕你,而放俘虏回家,老百姓会觉得这人懂人心,反而愿意支持他。

当然,也不是所有情况都能放俘虏,要是遇到那种穷凶极恶的敌人,放回去只会继续作恶,那肯定不能放。但大多数时候,放俘虏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既少了管理俘虏的麻烦,又赚了好名声,说不定还能拉来几个死心塌地的手下,多划算。

出了这些,就只剩下最残忍的一种了,把俘虏杀了再堆成京观,说真的,光听这名字就觉得渗人,更别说亲眼看到那一堆堆头颅摞成金字塔的样子了。

古代有些将帅觉得这招能吓住敌人,让对方不敢再反抗,可实际上,这操作除了暴露自己的残忍,几乎没半点好处。

首先说这震慑效果,表面上看,敌军看到同伴的尸体被这么折腾,可能会吓得腿软,但往深了想,这反而会把对方逼上绝路,反正投降也是被虐杀,不如拼了命跟你打,说不定还能拉几个垫背的。

就像当年高丽把隋军尸体筑成京观,本想吓住中原王朝,结果唐太宗一看就火了,不仅派人去质问,还记着这仇,后来对高丽的态度也更强硬了,你说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更要命的是这事儿太不人道了,简直突破了做人的底线,古代再乱也讲究死者为大,把阵亡将士的尸体拿来当展品,不管是对敌方还是己方,都是一种伤害。

敌方会觉得你毫无人性,从此结下死仇,己方士兵看了,说不定也会心里发怵,觉得跟着你打仗,万一死了连尸体都保不住,时间长了士气反而会低落。

还有个特别实际的问题,容易传播疾病,尤其是在夏天,尸体堆在一起很快就会腐烂,产生的尸毒能让附近的人染上瘟疫。

当年嘉定三屠后,清军把尸体扔到河里,结果河水都被污染了,下游的老百姓喝了水就生病,最后闹得民怨沸腾,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看透了这招的坏处,楚庄王当年打胜仗,大臣劝他堆京观,他直接拒绝了,说武字拆开是止戈,打仗是为了止息暴力,不是为了炫耀残忍。

最后他还让人把晋军的尸体好好安葬了,这一下不仅没让敌人记恨,反而赢得了不少称赞,你看,同样是打胜仗,换种处理方式,效果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古代处置战俘的四种方式,其实藏着不同的生存逻辑和人性考量,坑杀图省事却坏了名声,收编想扩军却满是风险,放掉看似冒险却能攒下人心,摞成京观想震慑敌人反而引火烧身。

每种选择背后,都是当时将帅对现实利益、军心民意的权衡,但说到底,不管是哪种方式,都绕不开人心二字 。

来源:娱签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