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6日,在美国爱达荷州,一场名为“锻剑行动”的军事演习正式拉开帷幕。这项由新加坡武装部队主导的双年度演习,已经进入第十届。今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24架无人机首次大规模参演,数量比上届翻了一倍以上。这些无人机直接参与实弹作战流程,在目标锁定、信
2025年9月6日,在美国爱达荷州,一场名为“锻剑行动”的军事演习正式拉开帷幕。这项由新加坡武装部队主导的双年度演习,已经进入第十届。今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24架无人机首次大规模参演,数量比上届翻了一倍以上。这些无人机直接参与实弹作战流程,在目标锁定、信息传输、火力引导等环节起关键作用。
新加坡空军为何在今年大幅强化“人机协同”?这场演习背后释放出什么信号?亚洲空军格局,是否会因此发生变化?
过去,无人机被认为是战场上的侦察工具,属于“看不见”的辅助角色。在此次“锻剑行动”中,无人机首次以核心作战工具的身份亮相,作战作用远超以往。
参与演习的F-16C/D飞行员Javier Tan上尉介绍,战斗机在任务中常因天气或地形失去对地面目标的观察,小型无人机可在低空持续追踪目标,通过实时传输画面,为战斗机提供准确的打击信息。飞行员在看不见状态下,也能保持有效打击。
在所有无人机中,Heron 1大型无人机的存在尤为关键。该机型可持续在空中超过24小时,具备长时间监控能力,为平台提供长时间的数据支撑。Tan上尉指出,这种滞空能力让飞行员在面对复杂目标时更有信心完成任务。
新加坡空军增加了无人机数量,构建了一个从前线侦察、情报回传、指挥决策、战斗打击的完整闭环体系。
阿帕奇直升机指挥官Poh Ju Ren少校提到,无人机采集到的情报将直接传输到地面指挥中心,由指挥官做出战术判断后再将结果传达给飞行员。这一流程比以往“先打后判”的战术模式更精准、更高效,在有限时间内可打击更多目标。
Heron 1的飞行员Cheong Rong Hao上尉强调,无人机飞行员在掌握飞控技术的同时还要清楚作战逻辑、战术协作流程、战场通信协议等。这些要求的提高,让无人机飞行员真正成为战场中枢体系的一部分。
新加坡毕竟是一个城市国家,它的军事部署和空军体量不具代表性。这种演习是否具有“放大效应”,能真正影响整个亚洲空军格局?
“锻剑行动”确实处于全球少数可进行人机协同实弹训练的前列。能够将无人机从侦察平台升级为任务链核心角色,并与F-16、阿帕奇等平台实现实战级联动,是一个系统能力的体现。它是一整套战术理念的重塑。
空军无人机作战与战术中心的LTC Lim Swee Ann中校曾指出,人机协同是补足战场短板。有人平台提供判断力与火力,无人平台提供持久覆盖与高生存率,两者相辅相成。解释了新加坡在此次演习中所进行的深层调整。
当前多国加快军事智能化,“信息主导+协同作战”的模式,很可能成为今后各国空军的重要方向。
这种新型战术体系是否增加了对技术的过度依赖?系统遭到电子干扰或通信中断,是否会出现“全盘失效”的隐患?
新加坡空军在演习设计中已考虑这些问题。无人机飞行员在训练中必须掌握战术通信、电磁干扰应对、多机编组自主协作等技能。同时,有人平台与无人平台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功能重叠与切换机制,某一部分系统一旦出错,其他环节可以迅速补位,降低整体作战风险。
“锻剑行动”的展开,是新加坡空军战力展示,更是一种全新空战理念的改变。
未来空战是战场信息链条与协同能力的比拼。
当24架无人机飞越爱达荷州的演习场,F-16、Heron 1、阿帕奇之间完成任务闭环,亚洲空军格局已不再是原有的“规模=战力”逻辑。是“智能+判断+协同”的新范式。
这一次战场作战的重构。这个重构,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军事强国与新兴战术型国家之间的实力边界。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