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的有时比硬的好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09:28 1

摘要:我始终觉得,公关其实是刹车,市场是油门,如果刹车也变成了油门,车就会失速,如果一路坦途,就不会看出什么问题,但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一条坦途?

我始终觉得,公关其实是刹车,市场是油门,如果刹车也变成了油门,车就会失速,如果一路坦途,就不会看出什么问题,但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一条坦途?

懂王拿着关税大棒到处乱挥,马斯克立刻打消了从政的念头,灰溜溜回去继续卖车,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颠覆者,大家都想要打破原有的规则,树立新的秩序,有人选择雷厉风行,有人选择润物无声。

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因为上上周的一篇文章和一次直播,很多人让我再写一篇上周小米SU7的事儿,我不想写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其实跟小米多年以来一直关系不错,只是上周的善意提醒,他们并没有听进去,这没什么好写的了,事后诸葛亮有什么意义呢?

这两件事情,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我看来,却是一样的事情,欲速则不达,慢的和软的艺术,中国的太极为何能穿越历史,风靡全球,这可能是对节奏把控最好的一种运动。

节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

◆软性着陆的节奏。

◆定期体检的节奏。

◆刹车稳定的节奏。

◆情感和钱的节奏。

◆事件营销的节奏。

先说说软着陆的节奏。

懂王制造的混乱,小米SU7事件,背后有一个逻辑是共通的,那就是太快了,原本应该10年才能做成的事情,要压缩到一年甚至一个月,就会出现这种极度的放大,好也被放大,坏也被放大。

我上周跟一个已经退休的公关人聊这件事,他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说,有些事情,逻辑是对的,但是用十天去做,可以成,但是用九天做,就会失败,少一天都不行,越大的变革越需要缓冲,时间其实是最好的中和剂,很多事情,来的太快,人们接受不了,但是时间久一点,没有什么事情是人类接受不了的。

任正非说的更有意思,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他说,华为过去一段时间红得发紫,如果大家黑一下华为,华为的颜色就变灰一些,恢复了本色。华为本色就是灰色,并不是什么红得发紫。在社会认为华为很好的时候,实际上华为本身也是矛盾重重的。

落到传播行业,改写传播逻辑就是一件大事,阿里巴巴曾经想干过,马斯克也想干过,但是都没有成功,小米当然也不会成功,手里握着流量的腾讯和字节,都没有过这种想法,越是身处其中,越是知道,媒体在中间防火墙的价值。

但是,阿里巴巴向来反思都是很及时的,历史上马云不止一次提出过大公司病以及团队傲慢自负的问题,这是一个有着极度反思精神的公司,后来我们在阿里的公关传播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软着陆动作,如果把时间拉长到十年来看,完全是两种策略了,但是这种变化是涓涓细流般发生的,没有在团队内部和媒体侧形成巨大的感知反弹,大家不知不觉就接受了如今的局面。

世界和谐一点,让所有人着陆的时候,软一点,心情舒服一点,也是一种功德,何必制造那么多疼痛。

接下来说定期体检的节奏。

我的父母都六十多岁了,他们的冰箱已经跟韩国人接轨了,就是用来放咸菜,他们热衷于吃腌制品,万物皆可腌,我说现在到处都是新鲜的东西,他们说腌一下更香,我说这个东西不能吃太多,对健康不好,容易致癌,他们立刻反驳我,你爷爷奶奶吃了一辈子,也没啥事,我们现在不是生龙活虎吗?

我说你没去体检,你怎么知道自己健康?他们的答案让我大跌眼镜,不去体检,就不会不健康。但凡有点现代健康常识的人都明白,每年定期体检的意义有多大,但是这件事又是多么容易被人轻视。

企业需要定期体检吗?当然需要,产品合规、舆论安全、组织结构、政府关系、资金储备等等这些,如果能够定期体检,很多问题就会提前规避。

就拿我们长期关注的传播领域,说一万遍都是如此,预防永远大于治疗,预测模型比所谓的危机公关要强一万倍,做手术再成功也是元气大伤。

现在很多公关找工作,都喜欢强调自己的危机处理能力,但是真正的顶级高手,绝对是预测危机,而不是等着出事再去处理,这是二流。

好几年前,有一个医美公司的公关一号位跟我炫耀过一件事情,他说他掌管期间,公司的负面率一直在5%以内;但是另外一家规模大上几百倍的视频公司的一号位一直跟我说,我们要一直要让负面率在20%到30%之间,否则,你看不到潜在的危险。

所以,传播一号位,首要任务是,能够给企业制造一套舆情口碑预测模型。

当然,我这些都是胡说八道,大部分老板,都不关心这些,他们对公关的认知就是,给老子去删稿,让我上个央视,仅此而已,所以鸡同鸭讲,活着不易。

然后,我们聊刹车稳定的节奏。

何为公关?这个问题,其实从来没有停过,这些年,随着传播介质的变化,市场与公关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可以统称为传播人。

不过,这仅仅是针对于主动传播,在防御阶段,公关与市场之间的逻辑,依旧有着本质区别。

这周姐夫李李国威老师终于和我在杭州奔现了,我们一路上交流了这个话题。

我始终觉得,公关其实是刹车,市场是油门,如果刹车也变成了油门,车就会失速,如果一路坦途,就不会看出什么问题,但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一条坦途?

我一直认为《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这本书极大地误导了很多企业,因为这本书只写了进攻,没有考虑防守的问题。

远远看到了路上的交通事故,提前踩住刹车,在危险到来之前,停住,这就是伟大的公关,不需要被人仰慕疾风时的速度,幕后英雄,是这个职业最大的本色。

当整个公司在顺风顺水的膨胀期,所有人的耳朵是聋的,眼睛是瞎的,但是公关这个时候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用一位曾经我十分仰慕的公关前辈的话说,公关不是流量,不是水军,不是热搜,也不是营销,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机制,一点虚假不能掺,市场可以制造虚假繁荣,但是这个时候,公关一定要反馈给管理层最真实,甚至是最悲观的预测。

再然后,我们聊聊情感和钱的节奏。

很多公关这几年有一个共识,媒体只认钱,给他们点钱,立刻就会说你好,不给就骂你傻逼,你看看那些群里,但凡有个甲方撒点红包,媒体老师马上就谢主隆恩了。

我当然不否认,金钱在今天媒体关系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因素,如果再一次用任正非的话说,还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钱是水,面是什么?面是情感。

我为什么说面是情感,其实公关的媒体关系,基本盘依旧是情感,如果是钱,那就是市场广告的投放关系,现在很多公关人因为自己的惰性,习惯性像市场一样思考问题,不再出门与媒体沟通,不再称兄道弟,演都懒得演了,就是投放思维,甲方思维。

某大厂的媒介总监跟我无数次抱怨,自己团队的媒介都不愿出去见媒体,就是用约稿解决一切问题,他说我都不知道我们团队的人,除了会要预算之外,还会什么,连最基本的接人待物都忘了。

很多企业会觉得,媒体这么多,关系破裂几个也无所谓,选择性多的很;媒体也会这么想,企业那么多,关系搞坏几个也没事,又不是离了你就没饭吃。

你可能会说,凭什么我作为甲方,又要掏钱,又要装孙子,其实没人让你装孙子,在过去的媒体关系里,媒体是绝对的甲方,现在因为大家要吃饭,所以应该是一种平视合作关系,你不能因为给了仨瓜俩枣,就要骑在别人头上。

真正有文人风骨,还能写出好内容的媒体人,我想都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舔狗一定是一帮无能之辈。

所以,感情和钱之间的节奏很微妙,感情的背后依旧是尊重、认可、真诚,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有需求的时候,就给一些,企业困难或者没有需求的时候,感情联络就多一点,互相理解。

当公关把预算视作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基本就是丢掉老朋友的时候。

最后,我们聊聊我最喜欢的事件营销。

我无数次感慨,在传播体系中,皇冠上的明珠就是事件营销,但是我跟好几个传统行业的客户兜售相关产品的时候,他们都犹犹豫豫,觉得反噬也会很大。

事件营销是一味猛药,吃了就会起反应,立刻聚集很大的流量,但是副作用也很明显,有些副作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大家还记得香飘飘在日本搞的奶茶事件吧?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在的车企,在小米成功之后,着了魔一样地痴迷于探索新的传播手段,从企业家IP到事件营销,没有人再在意传统的舆论场,但是,上一个再次吃了大亏的企业,叫做理想,用了极度傲慢的鄙夷,最终在mega失利之后,尝到了苦果,可以说,现在理想依旧没有建立起来自己的媒体关系网络。

事件营销没有边界,市场可以做,公关也可以做,这是一个开放的流量池,也是容易出结果的流量池,于是一天三个热搜,一周十个热搜,上热搜上的手麻,这些就成了家常便饭,这可比苦哈哈地去找媒体,老师长老师短要见效快多了,所以,去你大爷的媒体老师吧。

每一个企业做事件营销的围绕点都不一样,但是基本都是路径依赖,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只会做热搜,吃猛药,其他一概退化,认知严重走形。

事件营销这味猛药,偶尔吃吃就得了,吃多了,身子就虚了,节奏要控制好。

很多人认为,马斯克热衷于营销,如果完整看完他的传记,其实你会发现,他是营销的憎恶者,他始终认为,好产品不需要营销。

说完了节奏的思考,让我想起了一场雪。

有一年,我心情很低落,一个人去北海道旅行,运气很好,在到达酒店之后,赶上了冬天的第一场雪,从傍晚五点开始,我一直在一个居酒屋喝酒,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之大的雪,真的跟鹅毛一样,但是再大的雪,也是从零零星星开始,到零零星星结束,雪停下的时候,已经到了凌晨三点,窗外的雪,起码有一米厚,有一只猫咪从墙上跳了下去,然后就不见了。

多年以后的今天,才明白,积雪背后真正的意义并不是雪,而是一件事情反复专注做之后的时间价值,他们是一片一片积攒而来,但是,这里面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雪不是从天上倾泻而下。

此为自然。


来源:一口老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