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名字叫李娟,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就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不是那种活泼爱笑,喜欢冲在前面招呼大家一起玩的小女孩。我总是坐在角落里,看着院子里的小伙伴们追逐打闹,心里渴望着加入,却从来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我总觉得,如果他们想和我玩,自然会来叫我。
我今年57岁,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阳光透过窗户,却照不亮我心头的沉寂。
手机静静地躺在茶几上,没有一条新消息,也没有一个未接来电。
孩子们忙着自己的生活,朋友们似乎也渐渐疏远。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所有人际关系里,我从不主动联系别人,而别人也就不再找我。
这个残酷的真相,像一把迟来的刀,刺穿了我半生的迷茫,而原因,其实只有一个,简单到令人心碎。
01
我的名字叫李娟,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就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不是那种活泼爱笑,喜欢冲在前面招呼大家一起玩的小女孩。我总是坐在角落里,看着院子里的小伙伴们追逐打闹,心里渴望着加入,却从来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我总觉得,如果他们想和我玩,自然会来叫我。
于是,童年里大部分的下午,我都是在等待中度过。偶尔,会有那么一两个胆子大的小男孩,或者心地善良的小女生,跑过来问我:“李娟,你玩不玩?”那一刻,我的心会雀跃起来,仿佛得到了巨大的恩赐。我会羞涩地点点头,然后小心翼翼地加入他们的游戏。但这种主动的邀请,就像夏日雷阵雨后的彩虹,短暂而稀有。更多时候,我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们,直到太阳落山,各自回家。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他们忙于生计,很少过问我的社交生活。他们只觉得我乖巧听话,不惹事,便觉得放心。他们不知道,我的乖巧里,藏着的是一份深深的被动和等待。我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我的渴望,更不知道如何去争取我想要的关系。
上小学、中学,情况也大同小异。我在班级里成绩中等偏上,不捣蛋,不惹事,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我有同桌,有前后桌,大家会一起写作业,会偶尔聊几句考试的题目。但我从不主动提出放学一起走,也从不主动邀请同学去我家玩。我总是在等着别人来邀请。
结果就是,我很少有那种“铁哥们”或者“闺蜜”。大家对我都客客气气,但也仅限于此。放学铃声一响,同学们三五成群地结伴离去,留下我一个人,背着书包,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曾无数次地幻想,如果有人能拉住我的手,说一声“李娟,我们一起去……”那该多好。但幻想终归是幻想,现实里,这样的场景从未发生过。
我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我的性格使然。我内向、害羞,不善言辞。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我无法改变。我甚至有点享受这种“清净”,因为这样就不用面对可能被拒绝的尴尬,也不用费心去维系那些让我感到疲惫的人际关系。我以为,只要我足够好,足够有用,别人自然会看到我,会来找我。
这种思维模式,像一根无形的藤蔓,缠绕了我整个青春期。它让我错过了太多本该有的欢声笑语,也让我习惯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孤独地守望着。
02
大学是人生中最充满可能性和活力的阶段,可对李娟来说,那份深入骨髓的被动却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新生入学,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认识新同学,加入社团,而我,依然是那个默默观察的人。我期待着室友能主动和我深聊,期待着班干部能分配给我重要的任务,期待着社团招新的人能一眼看到我的潜力,然后热情地邀请我加入。
但宿舍里,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女孩,很快就形成了各自的小圈子。有人是社交达人,很快和隔壁宿舍的女生打成一片;有人是学霸,整天泡在图书馆,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队刷题;有人是文艺青年,吉他不离手,吸引了一大群听众。而我,除了上课,就是在宿舍里看书、听歌,偶尔和室友们说几句无关痛痒的客套话。我从不主动发起一个话题,也从不主动提出一个周末的活动。
社团招新时,我站在远处,看着那些热情洋溢的学长学姐们,心里蠢蠢欲动,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前去问一句。我害怕被拒绝,更害怕自己融不进去。我告诉自己,算了,一个人也挺好,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于是,大学四年,我没有参加任何社团,也没有交到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毕业后,我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性质稳定,同事们也都很和善。办公室里,大家会一起订外卖,会聊八卦,会分享周末的趣事。我依然是那个听众,偶尔附和地笑两声。午饭时间,我总是等别人先提出一起去吃饭,如果没人说,我就会默默地打开自己的饭盒。下班后,同事们约着去唱K,去聚餐,我总是在角落里听到他们的计划,然后假装没听到,默默地收拾东西离开。我期待着有人能主动邀请我,哪怕只是一句“李娟,你下班有空吗,和我们一起去玩?”但这样的话,我从未听到过。
我把这种状况归结为我的“佛系”。我告诉自己,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没必要把所有人都变成朋友。我以为,只要我在工作上表现出色,得到领导的认可,就足够了。
直到我遇到了王明。王明是公司里的老员工,比我大几岁,性格开朗,善于交际。他经常主动找我聊天,问我工作上的困难,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趣事。他会主动约我吃饭,主动送我回家。我被他的热情所打动,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主动”对待的温暖。我觉得,这个人懂我,他知道我需要什么。
我们恋爱了,然后结婚了。王明依然是那个主动的人。他安排约会,他规划旅行,他主动处理家里的各种琐事。我乐于享受这种被安排、被照顾的感觉。我以为,这就是爱情最好的样子,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互补而和谐。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种“被动”会给我们的婚姻埋下怎样的隐患。
03
婚姻的前几年,我们确实过得平静而温馨。王明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则专注于工作。我们有了孩子,女儿王婷,儿子王磊,一儿一女,凑成了一个“好”字。王明对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也投入了更多精力,他会主动和老师沟通,主动带孩子们出去玩,主动给他们讲睡前故事。我依然是那个辅助者,或者说,被动的接受者。
我发现,这种被动已经渗透到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从不主动给父母打电话,总想着他们会给我打过来;我从不主动联系曾经的大学同学,认为如果关系够铁,他们自然会找我;我从不主动和王明的亲戚们走动,觉得那是王明的事情,我只要在节假日跟着他去拜访就好。
我以为,只要我守好自己的本分,做好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就足够了。我把自己的不主动解释为“尊重别人的空间”,或者“不给别人添麻烦”。我总觉得,如果别人需要我,他们会说的。而如果他们没说,那就是不需要,我何必去打扰呢?
渐渐地,一些细微的变化开始显现。我的父母,一开始还会每周给我打两三次电话,后来变成了一周一次,再后来,可能要等我妈想起来什么事,才会给我打一个。我妈有次在电话里无意中说起:“你妹妹(我表妹)今天又带她家孩子来看我了,包了饺子,可热闹了。”我听着,心里有些发酸,但我没有说什么。
大学同学群里,大家时不时会组织一些聚会,发一些老照片,回忆大学时光。我总是默默地看着,从不参与讨论,也从不回复。偶尔有同学艾特我,问我最近怎么样,我也只是简单地回复一句“挺好的”,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几次之后,大家也就不再艾特我了。我看着他们热闹地讨论着谁结婚了,谁生孩子了,谁又换工作了,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王明这边,他的亲戚们渐渐地也只和他联系了。我婆婆生病住院,我还是王明告诉我,我才知道的。我匆匆赶去医院,婆婆见到我,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了平常。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王明安慰我:“没事,你忙,我来照顾就行。”我便心安理得地回去了。
孩子们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女儿王婷是个独立有主见的女孩,儿子王磊则比较内向。他们放学回家,会主动和王明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会问王明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而我,大多数时候只是在厨房里忙碌,或者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他们很少主动来找我聊天,也很少主动向我寻求帮助。我偶尔会问他们:“今天学校怎么样啊?”他们也只是简单地回答:“挺好的。”然后就去做自己的事了。
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我看着身边的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紧密的圈子,而我,却像一个孤岛。我开始抱怨王明,抱怨他为什么不告诉我更多的事情;我开始抱怨孩子们,抱怨他们为什么不主动亲近我;我开始抱怨朋友们,抱怨他们为什么不再联系我。我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却从未反思过自己。
直到有一天,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彻底击碎了我的平静。
04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独自在家,王明出差,孩子们都在学校寄宿。手机突然响了,是我的老同学张丽打来的。张丽是我高中时期为数不多主动和我说话的同学,我们偶尔会发个短信问候一下,但频率不高。她的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和担忧。
“李娟,你知道吗?班主任林老师她……她去世了。”
我手里的杯子差点掉到地上。“什么?林老师?怎么会……”我的声音颤抖着。林老师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一个非常慈祥和蔼的老师,对我很好,曾经鼓励过我很多次。
“就是上周的事。听说得了重病,很突然。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去送她最后一程了,你……你没去吗?”张丽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疑惑。
我愣住了。我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同学群里看到过,也没有任何同学私下告诉我。我甚至不知道同学们有组织去送林老师。
“我……我不知道啊……”我的声音带着哭腔,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不是因为林老师的去世,而是因为我竟然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我感到一种被世界抛弃的巨大失落感。
张丽听出了我的异样,她叹了口气:“李娟,你呀……我们班有个微信群,林老师生病的时候,大家都在群里给她加油打气,后来她走了,大家也都在群里商量着去送她。你从来不说话,也不回消息,时间长了,大家可能就觉得你不太关注这些事吧。”
我的脑子嗡嗡作响。班级微信群?我确实在里面,但自从被拉进去之后,我从来没有发过言,甚至很少点开看。我总觉得,那些都是别人的话题,与我无关。我以为,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会有人私下告诉我。
“可是……总得有人告诉我一声吧?”我喃喃自语,带着一丝不甘心和委屈。
张丽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地说:“李娟,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有人主动告诉你呢?我们同学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你从来不主动联系别人,别人又怎么会知道你是不是想知道这些消息呢?大家都以为你忙,或者对这些不感兴趣。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她的话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心上。我的“被动”,我的“等着别人来找我”,原来在别人眼里,是“不关心”、“不感兴趣”。我一直以来以为的“清高”,原来是“疏离”。
挂断电话,我坐在沙发上,泪水模糊了视线。林老师的离世,像一个引爆点,引爆了我内心深藏已久的孤独和委屈。我开始回想这些年,那些渐行渐远的亲情、友情、甚至是和孩子们之间生疏的亲子关系。这一切,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不主动”吗?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从童年到青年,从婚姻到家庭。
我发现,我的人生轨迹,几乎完全印证了张丽的那句话:我从不主动联系别人,别人也就不再找我。
我痛苦地捂住脸,感觉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我渴望改变,但我不知道该从何开始。
这种根深蒂固的性格,真的能改变吗?更重要的是,那个“原因”,那个让我在57岁才幡然醒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感觉自己站在一个悬崖边上,前方是深渊,后方是过去那份令人窒息的被动。
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在人际关系中如此失败?我需要一个答案,一个能够彻底解开我心结的答案。
来源:武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