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几毛钱一斤无人问津”的滞销困境,到开发出饼干、锅巴等近百种衍生品,米脂小米系列产品畅销大江南北;从传统零散养殖、销售渠道狭窄,到构建完整产业链,榆林羊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端上各地百姓餐桌;从产量有限、品质参差不齐,到借助先进种植技术,以脆甜多汁闻名,延安苹
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的设施农业。延杨红摄/光明图片
榆林市靖边县水路畔镇的辣椒丰收了。常旭峰摄/光明图片
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村民张杰在果园搬运苹果。祁小军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从“几毛钱一斤无人问津”的滞销困境,到开发出饼干、锅巴等近百种衍生品,米脂小米系列产品畅销大江南北;从传统零散养殖、销售渠道狭窄,到构建完整产业链,榆林羊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端上各地百姓餐桌;从产量有限、品质参差不齐,到借助先进种植技术,以脆甜多汁闻名,延安苹果远销海外市场……陕北黄土高原的特色农产品如何实现了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蝶变?又是如何打破地域局限、成为特色农产品“金名片”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延安、榆林两地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从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等方面多向发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一批批来自黄土高原的特色农产品从“土里土气”到“名扬万里”。
科技赋能种质创新
“这款小米茶选用航天育种小米,经过手工石碾磨制,口感光滑,保留了小米的清新香气和营养成分……”清明节假期,榆林市米脂县农投公司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大厅迎来众多游客,工作人员刘小瑞忙着推介航天育种小米的系列产品。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疏松透气的黄绵土以及千沟万壑的丘陵地形形成了天然的排水系统,为杂粮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米脂有着悠久的谷物种植历史,但过去谷物品种杂多,品质参差不齐,种质资源退化,导致种植效益和品质降低。为此,我们紧盯种源技术攻关,利用航天育种技术,提升种质资源。”米脂县小米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经过太空遨游后,种子不仅产量普遍增长,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作物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推动小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米脂县与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启动了米脂小米航天育种项目,成功选育出抗旱抗病、亩产增加15%以上的“米谷”1号、2号、3号系列谷种。目前,“米谷”1号、2号航天谷种顺利完成第七代地面选育。
粮种佳,树种优。走进延安市吴起县南梁山吴起楸子试验站,眼前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科研人员正穿梭在试验田间,仔细观察吴起楸子的生长情况,记录每一株苗木的生长数据。
吴起楸子,这一来自黄土高原的珍贵果树种质资源,在延安苹果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苹果树由品种和砧木两部分嫁接而成,品种是上半部分,是“芯片”;砧木则是地下部分,是根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栽培的苹果大多由进口砧木嫁接地上接穗而成,而吴起楸子以抗旱、耐涝、抗寒、耐盐碱等优良特性,成为苹果最适宜的实生砧木之一。吴起楸子与秦脆等优质苹果品种的组合,实现了“中国芯”配上“中国根”,把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良种繁育,不靠运气,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科技。种植业如此,畜牧业同样如此。时值春日,记者来到榆林市 靖边县,见到羊儿们正脱去冬季的绒毛、长出更加细软的新毛。“面前这只种公羊价值12万元!”陕北白绒山羊细长绒型良种繁育基地技术负责人朱向卿引着记者细细查看。
在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的陕北白绒山羊细长绒型良种选育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羊绒纤维正接受着纳米级“体检”。“过去选种羊要看体型、产绒数量,现在要查羊的基因、测绒的细度。”朱向卿介绍,“15.5微米的绒毛细度,相当于头发丝的1/20,较传统品种优化了2.3微米。”
2024年12月,靖边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投资390万元,在黄蒿界镇建成投用陕北白绒山羊细长绒型良种选育实验室。实验室重点攻关绒细度相关基因研究、精液冷冻储藏、精准饲料配比等核心技术,预计3年内将绒毛细度稳定控制在15.5微米以下,单只产绒量较传统品种提升30%。
“我们不是简单地在养羊,而是在培育优质基因种源。”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旭说,该基地已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建设5个标准化育种基地,促进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特色产业全链升级
在陕北的黄土沟壑间,羊群不仅是跃动千年的生计符号,更是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图腾。从轻暖细腻的羊绒服饰,到深受市场青睐的自热羊肉锅,陕北羊产业正以全链升级之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迸发出强劲潜能。
在榆林市子洲县中欧国际乡村振兴产业园里,不仅有全球最大的超细绒山羊种群,还有全球最大的规模化舍饲绒山羊基地,存栏超细绒山羊13.6万余只。走进该产业园红太集团羊绒生产车间,机器设备有序运转,一团团白如云朵、轻如蝉翼的羊绒源源不断地从厂房运出,准备发往国内外高端市场。
榆林每年产出羊绒1800吨,占全国羊绒总量的十分之一。凭借产绒量高、绒质优良等特性,“榆林白”成为久负盛名的优质羊绒原料,深受市场青睐。“我们生产的优质羊绒已经远超国际超细羊绒行业标准,羊绒制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红太集团市场发展部部长吴晓燕介绍,今年年初,公司收到近4万件订单,总金额达到2400多万元,目前正在加足马力进行生产,确保按时按量交付订单。
产业链的活力在羊肉生产领域同样澎湃。在榆林市横山区香草羊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无菌车间内,工人们正将羊肉加工成冷鲜肉、自热火锅、羊杂熟食等6大类、50余款产品。“我们通过创新工艺,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经过无菌车间加工的纯羊肉产品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前提下,常温储存时间能达到6个月,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横山区香草羊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白成爱告诉记者,随着横山羊肉门店及体验店陆续入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横山羊肉”正从地方风味跃升为全国品牌。
完善产业链条,是农产品产业化升级的关键。为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米脂县构建了涵盖产品战略、产业战略和区域经济战略的“米脂小米”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实现了“产品—品牌—效益”良性循环。2023年,榆林市在北京举办米脂小米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米脂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全力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小米杂粮集散地,“米脂小米”也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目前,米脂县已建成米脂小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引进6家加工企业并全部投产,米脂县小米杂粮加工企业和合作社达到90家,加工能力突破18万吨,进一步促进了米脂小米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把特色资源做成优势产品、把优势产品做成长效产业。
农特产品扬帆出海
靖边胡萝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不仅在国内各地蔬菜市场销售,还出口到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榆阳马铃薯经过深加工,年产法式薯条10.8万吨、薯饼薯粉等产品1.8万吨,产品远销东南亚、日韩及欧美市场;洛川苹果“九上太空”,出口到加拿大、越南、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1697万元……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讲述着陕北特色农产品扬帆出海的生动实践。
成绩的背后,是陕北农业在品牌打造方面的精心布局。榆林坚持“一个产业主推一个品牌”原则,出台《榆林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从发展培育、使用管理到宣传推介,对品牌进行全方位规范。“米脂小米”“陕北横山羊肉”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农业品牌,“横山羊肉”还获批欧盟、英国、俄罗斯涉外商标。
为进一步打响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24年,榆林全年累计举办中国品牌日、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榆林中原地区经贸洽谈会、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产销对接活动18场(次)。280多家(次)企业的120余类产品参展,签订产销对接协议20个,签约金额2.3亿元以上。
这种“展会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更多当地企业找到了出海路径。神木市菌盛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武智林告诉记者,他在参加榆林相关部门组织的产品展销会时,敏锐捕捉到韩国市场对菌菇的需求,萌生了出口的想法。最终,在榆林海关的帮助下,去年9月,4.56吨蘑菇菌丝顺利出口韩国,实现了榆林蘑菇菌丝首次走出国门。
农特产品搭上“电”车,离不开相关部门多方协同发力。榆林持续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覆盖。11个县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县,建成市级电商直播基地1个、电商创业孵化中心2个,电商物流配送中心11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581个,服务网络遍及全市12个县市区、155个乡镇和人口密集的行政村。
从黄土高坡到世界餐桌,陕北构建起“品牌培育体系+电商销售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的立体化发展框架,让曾经深藏于黄土高原的特色农产品“触网上云”,借助电商快车驶向国际市场的广阔天地。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