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AI的愿景是宏大的:从预测性维护、质量智能检测到供应链的动态优化。然而,现实是许多AI项目停留在“盆景式”的示范工程,无法在复杂的工业肌体中“扎深根、结硕果”。根本原因在于数据层面。
工业AI的愿景是宏大的:从预测性维护、质量智能检测到供应链的动态优化。然而,现实是许多AI项目停留在“盆景式”的示范工程,无法在复杂的工业肌体中“扎深根、结硕果”。根本原因在于数据层面。
工业场景的数据具有天然的复杂性:来源多样、格式各异、时序性强,且夹杂着大量噪声 。一个车间的PLC、MES、ERP系统以及各种传感器,就像在用不同“方言”讲述着生产故事 。直接将这些原始、混乱的数据投喂给AI模型,无异于缘木求鱼。在今年8月刚刚结束的国际工业人工智能会议(IAI 2025)上,与会专家们也普遍认为,当前工业AI的主要瓶颈已从算法本身,转移到了如何有效获取并治理数据上 。AI赋能智能制造的核心挑战,正是工业数据资产的构建 。
因此,工业AI的落地,必须从解决最基础的数据问题开始。这需要两步走:首先,通过高质量的“数据采集”将物理世界的生产要素转化为数字世界的“资源”;其次,通过体系化的“数据资产化”将这些资源提升为可管理、可估值、可驱动业务的“资本”。
第一驾马车:数据采集——从“原料”到“资源”
数据采集,绝非简单地把数据“收上来”而已。它被视为数据资源化的首要环节 ,是利用泛在感知技术,对多源设备、异构系统、运营环境乃至人的行为等要素信息,进行实时、高效、标准化的获取过程 。
在过去,数据采集依赖人工或简单的系统日志,效率低下且质量堪忧。而现在,我们谈论的数据采集,是一个遵循国家标准(如GB/T 42127-2022《智能制造 工业数据 采集规范》) ,体系化、自动化的过程。其核心任务有二:
全面而精准的“捕获” :利用物联网(IoT)设备、边缘计算网关、API接口等技术,深入生产现场的“毛细血管”,全面捕获过去难以触及的设备运行参数、工艺流程数据和环境数据 。实现从“人记录数据”到“机器自己产生数据”的转变。源头上的“治理” :数据采集的价值,一半在于“采”,另一半在于“理”。数据清洗、去重、转换和标准化治理,是数据资源化的核心环节 。这意味着在数据汇入数据湖或数据仓库之前,就必须对其进行“精加工”,剥离噪声、统一口径、关联上下文,使其从杂乱无章的“原始矿石”变为可供分析的“标准件”。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可用的数据资源,为后续的资产化和AI应用打下了坚实地基。
第二驾马车:数据资产化——从“资源”到“资本”
如果说数据采集解决了“有没有数据”和“数据好不好用”的问题,那么数据资产化则要回答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数据值多少钱”以及“如何让数据持续创造价值”。
数据资产化,是将数据从原始状态,通过确权、估值、治理、合规等一系列流程,转变为具有明确经济价值、可入账、可交易、可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管理的企业核心资产的过程 。它是AI时代企业争夺主动权的关键 。
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在今年的多个高级别会议中被反复强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孔宪光教授,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在近期的多次演讲中持续呼吁,企业应加速推进“新一代产业互联网数据要素价值化与资产化” 。他特别指出,未来数据资产化的快速发展,亟需通过可信数据空间等技术,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解决数据确权和价值评估两大难题,从而实现数据的跨域融通与价值释放 。
同样,在今年6月备受瞩目的2025全球数据资产大会上,“让数据要素从资源向资本转变”成为核心议题。会上甚至发布了“数据资产护照(DAP)”等创新概念,旨在为每一份数据资产提供一个可信的“数字身份”,为其后续的流通和交易铺平道路 。
为什么资产化如此关键?因为只有当数据成为“资产”,企业才会像管理土地、设备一样,系统地规划其投入、维护和增值策略。AI模型的训练和迭代,才能获得持续、合规、高质量的“燃料”供给 ,从而摆脱“单点试验”的困境,真正融入业务流程,创造复利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工业AI的深度落地,是一场关于数据的深刻变革。数据采集是基础工程,确保我们有米下锅;数据资产化是价值工程,决定了这锅饭的品质与商业价值。二者协同驱动,才能让AI这台强大的引擎在工业领域发出真正的轰鸣。未来的制造业,其核心竞争力将不再仅仅是制造产品的能力,更是创造、管理和运营数据资产的能力。这条路充满挑战,但它通往的方向,正是智能制造的星辰大海。
来源:思为交互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