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发展趋势之一,具身智能强调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当前正以
作者 数据要素研究中心 宗山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发展趋势之一,具身智能强调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当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为抢抓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北京市、深圳市等地依托产业底蕴优势,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应用场景打造等层面积极发力,多措并举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在各地竞相布局具身智能的背景下,成都市亟待进一步明晰思路、选准方向、重点发力,因地制宜探索具身智能发展的成都路径。
一、具身智能的概念、特征与发展趋势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是将人工智能赋予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物理实体设备,使其能够感知环境、作出决策、执行动作,从而实现一系列复杂功能。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似,具身智能同样具有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辐射范围大等特点,是一种融合了多领域前沿技术的综合产业形态,其产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与特征。
一是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形态。目前来看,具身智能的产业形态并未明确,人形机器人、非人形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等均可归类为广义上的具身智能,而狭义上的具身智能则是指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各类产业形态中,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落地发展的“最优解”,核心原因是其具备类人身体结构和行为方式,为具身智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现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人类环境相融合,广泛适用于陪伴、护理、教育、娱乐等各类应用场景。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加速具身智能迭代进程。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匮乏已成为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困境,高昂的模型训练费用成为了阻碍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随着DeepSeek-R1开源模型的推出,高价值数据自动蒸馏与合成数据对抗式生成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进而有望推动具身智能顶级模型训练成本的降低,为企业聚焦硬件研发与应用优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DeepSeek-R1开源模型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进行二次开发,能够为企业构建技术闭环与自主技术迭代路线提供深度支撑。
三是商业路径不清晰仍为产业发展最大限制因素。尽管具身智能在技术层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技术进步难以直接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与应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多数机器人产品仍处于实验室或科研阶段,相对成熟的产品也存在价格高昂与功能有限等情况。此外,具身智能的市场需求尚未清晰,市场对智能机器人的接受度和需求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又使企业在制定商业化策略时面临巨大挑战,一众企业正面临着“客户不存在”的发展困境。
二、主要城市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重点
短期来看,具身智能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技术突破转向产业化应用仍是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形态发展的核心诉求,朱啸虎等人提到的具身智能泡沫期也确实存在。但长期来看,具身智能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未来产业之一,未来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社会服务的关键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北京市、深圳市、重庆市等地正围绕多个重点方向密集布局具身智能,意在通过前沿技术突破与场景驱动实现具身智能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聚焦高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发展。现阶段,高端芯片、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仍高度依赖ABB、FANUC(发那科)等国外龙头企业,具身智能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关键议题。为加快推动具身智能国产化进程,北京市明确提出支持研制通用、高算力、高带宽的整机智能控制芯片,前瞻布局高性能人工智能大模型云端推理芯片、超低功耗的端侧控制计算芯片等高端芯片领域。重庆市、深圳市等地则重点支持“存算一体”芯片、高性能末端执行器、直线电驱动关节、新型传感器、仿生多指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攻关。
二是重点布局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的创新应用。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是支持实体设备在物理世界中进行感知、决策和行动的关键所在,技术进步能够显著带动提升具身智能实体设备的环境交互能力与任务完成能力。当前,多模态基础大模型、多传感器数据时空同步与校准、规模化多模态数据高效自动对齐等前沿技术已成为各地抢抓智能软硬件技术前沿的核心领域。此外,多模态数据采集作为支撑技术进步的基础,也成为各地重点发力领域,北京市、深圳市等地均已围绕多模态通用具身数据采集与仿真平台建设开展谋篇布局。
三是优先支持工业制造类应用场景的开放与拓展。正如前文所述,具身智能的市场需求尚未清晰,仍处在商业化、市场化路径探索的关键阶段。从需求现状来看,工业制造对具身智能的需求相对明确且紧迫,更有望成为政策、资本、产业链协同的最佳载体。具体而言,汽车生产、电子制造、工业焊接等制造业类应用场景已成为先期发展重点,如重庆市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为突破,从政策导向层面分期分批引导相关单位开展应用场景开放试点。
三、成都市发展具身智能的路径建议
成都市作为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国家中心城市,在具身智能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当前已汇聚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源码、阿加犀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并陆续推出了贡嘎一号、贡嘎二号、天行者1号等“成都造”人形机器人产品,基本形成了涵盖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布局,具备构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高地的资源禀赋。
但整体来看,成都市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生态构建、应用场景驱动等层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不仅面临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成熟度低、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等行业发展共性问题,同样还面临产业集群分散、产学研协同不足、跨区域联动有限等自身发展困境。未来,成都市应在遵循“技术攻坚、生态闭环、场景落地”的总体发展逻辑下,重点参考北京市等地的发展经验,构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路径体系。
一是整合优势创新力量,构建高能级产业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四川大学、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府绛溪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主体的创新引领作用,突出中科源码等重点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联盟,聚焦多模态融合感知、高端芯片、运动控制、跨场景任务处理等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是内培外引双向发力,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升级。瞄准绿的谐波、优必选、宇树科技等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制造的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引,积极争取区域总部、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制造基地等功能单元落地发展,同步建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初创孵化企业”梯度培育目录,助力本地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促进具身智能产业集群整体能级提升。
三是聚焦商业化落地应用,重点布局工业制造类场景。依托成都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的基础优势,聚焦喷涂、焊接等高危作业,分拣、装配等重复性劳动,以及电力设备维护等复杂环境下精准操作各类细分领域,探索开放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并有序推动农业、家庭、养老、文旅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场景拓展。
四是推动跨区域协同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构建具身智能“结对联动”机制,强化与绵阳市、自贡市等地的合作深度,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通应用场景等形式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避免产业内部过度内卷与同质化竞争。同时,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布局,强化与重庆市的产业链协同联动,推动形成差异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
来源:赛迪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