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假叠加政策红利,学习机市场迎来销售旺季,家长们在直播间和社交平台上密集提问,从功能实用性到课程适配性,热度持续攀升。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减”后转型的教培系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教育内容资源抢占市场;另一类是科技系厂商,
暑假叠加政策红利,学习机市场迎来销售旺季,家长们在直播间和社交平台上密集提问,从功能实用性到课程适配性,热度持续攀升。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减”后转型的教培系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教育内容资源抢占市场;另一类是科技系厂商,试图通过AI技术落地教育硬件产品。双方的交锋让学习机市场从早期的“硬件+内容”竞争,升级为“内容壁垒+AI能力+硬件生态”的综合较量。
教培派的核心优势在于教育内容积累,包括海量题库、自研课程和多版本教材适配等。这些资源经过长期打磨,覆盖从基础知识点到复杂解题思路,且多为最新录制,能保证教学风格和水平的稳定性。相比之下,科技派更擅长硬件研发和AI技术整合,拥有自研大模型,在语音识别、多轮交互等功能上表现稳定,同时通过“软硬一体”设计提升用户体验,例如情绪识别、多模态交互等创新功能。不过,随着竞争加剧,双方的功能列表日益趋同,从AI作业批改、学情诊断到情绪陪伴,主流产品的AI功能逐渐陷入同质化困境,某一品牌推出新功能后,同行往往迅速跟进,导致差异化难度加大。
为突破同质化,教培派和科技派开始在细分场景发力。教培派侧重“AI+教育内容”的深度结合,例如基于大模型生成实时讲解视频、通过错题根因分析实现精准辅导、依托题库优势提升解题响应速度等;科技派则更注重技术应用的广度,如分步骤批改理科题目、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情感陪伴等。尽管双方努力打造差异化,但在实际体验中,AI功能的实用性仍存在局限:理科题目因解题步骤固定,AI表现更稳定,而文科题目涉及主观理解和创造性表达,AI往往只能提供基础评估或答案,难以实现深度引导。此外,硬件层面的创新空间也逐渐收窄,例如护眼屏幕技术虽被多家强调,但本质仍以LCD屏为基础,通过软件或涂层优化,难以形成绝对壁垒。
当前,市场竞争的焦点正从高线城市向下沉市场转移。与一线城市用户追求高端功能不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家庭更关注性价比,价格和品牌信任度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为此,各大厂商纷纷调整策略:一方面通过价格下探推出中端产品,满足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加速线下布局,在三四线城市开设门店,提升品牌触达率。这一趋势使得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中端产品销量占比持续上升,而高端和低端市场份额逐渐收缩。
这场千亿规模的教育硬件战争,已进入“AI+教育”的新阶段。最终决胜的关键,或许不在于功能多少或技术酷炫,而在于能否平衡技术进步与教育规律,既通过AI提升学习效率,又贴合孩子的成长节奏,同时以高性价比和品牌力撬动下沉市场。在复杂的教育需求面前,懂技术更懂教育的厂商,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来源:文粥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