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屁专家”熊式辉,花式吹捧蒋介石父子,到台湾遭老蒋闭门不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4:16 1

摘要:1954年7月,一艘客轮缓缓靠上基隆码头,甲板上站着81岁的熊式辉。海风很大,吹得他披风猎猎作响,那一刻他以为蒋介石至少会派个随员来接。结果岸边空空如也,只有港务人员例行点名,没人提起他的名字。多年苦心经营的“亲近”二字,似乎就在这一阵海风里被吹得无影无踪。

1954年7月,一艘客轮缓缓靠上基隆码头,甲板上站着81岁的熊式辉。海风很大,吹得他披风猎猎作响,那一刻他以为蒋介石至少会派个随员来接。结果岸边空空如也,只有港务人员例行点名,没人提起他的名字。多年苦心经营的“亲近”二字,似乎就在这一阵海风里被吹得无影无踪。

往前倒二十七年,1927年8月,蒋介石在上海宣布“下野”后隐回奉化。外界一片风声鹤唳,熊式辉却嗅到了机会。他发去机密电报,自请“追随左右,出国游历”,顺带递交辞呈。这封电报让蒋介石很暖心,也让熊式辉成功地贴上了第一层标签——“患难时肯跟的兄弟”。

短短半年,蒋介石卷土重来。沪宁铁路线上,熊式辉亲率部队列队护送,沿途插满青天白日旗。老蒋回望车窗外,忍不住点头:“此人懂事。”随即任命其为淞沪卫戍司令。从此,熊式辉把“懂事”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1928年,济南惨案震动全国。舆论要求血战日军时,熊式辉先一步表态:“攻北平要紧,对日暂忍可也。”说白了,就是给不抵抗论加垫脚石。蒋介石正在愁舆论,熊式辉的来电像及时雨,“忍辱负重”四个字被蒋在日记里划了重重一笔。

1931年九一八,蒋介石在南昌忙剿共。新闻传真而至,他当晚急得想乘专机回南京。熊式辉一句“剿匪胜利在望,外患可俟从容应付”劝住了他。几小时后,蒋介石决定继续留在南昌。江西的围剿力度随之加大,而东北则一步步让出。

熊式辉的手段不仅是嘴上功夫,他把南昌德胜路改叫中正路,把赣江大桥改名中正桥,还把新建大学、礼堂、医院统统贴上“中正”二字。同行私下感叹:“连桥都拿去献殷勤,服了。”

夫人路线也得铺。熊式辉的妻子顾竹筠认宋老太太为干娘,宋美龄成了她的“好姐姐”。宋美龄在新生活运动里提出饭前饭后刷牙,熊式辉立刻下令江西各县采购牙粉,哪怕老百姓米都吃不起——刷起牙来还是要刷。

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无处安放。熊式辉主动请缨:“让经国来江西锻炼,保证没问题。”老蒋爽快同意。结果蒋经国在南昌掀开经济整顿,动了地方利益。不到四年,熊式辉就被调去重庆闲职,蒋经国却成了炙手可热的“太子”。

抗战胜利,当局急派熊式辉做东北行营主任。理想是“笑纳满洲”,现实是一连串败仗。苏联红军撤走时顺手把重工业设备运了个底朝天,共产党部队却在民意中迅速坐大。不到一年,熊式辉被陈诚取代,南京的会议室里,蒋介石抬头冷冷一句:“东北弄成这样,还想要解释?”熊式辉低头默不作声。

1949年春,解放军渡江声震南京,蒋系要员纷纷飞往台北。有人劝熊式辉同行,他犹豫了:老蒋脸色冷若冰霜,陈诚更是眼不见人。于是他带家人去了香港,想着风头过去再说。香港经济萧条,他投资银行、渔业双双破产,还因“假护照”风波差点进监牢。

泰国曼谷,他开纺织厂;厂房机器隆隆三个月,账面就开始见底。那时他才明白,没有官方资源,靠个人并不擅长的生意,很难起死回生。1954年,他决定背水一战,带着一腔旧情回台湾碰碰运气。

基隆码头的冷风给了答案。陈诚此刻位高权重,宋美龄忙于外事,蒋经国在军情系统里打磨权势,没有人记得这位曾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挂在江西街头的老人。几个月后,熊式辉迁往澳门,又回香港度日。1974年1月21日,他在香港弥敦道一家普通医院里病逝,讣告字数寥寥,未见台北电唁。

有人事后感慨:熊式辉最擅长的,是用政治嗅觉去捕捉蒋介石的需求。然而嗅觉再灵,也只能判断当下,无法预知抛弃的那一刻。权力游戏里,姿态低不是万全盾牌,尤其当它只剩下姿态。

熊式辉一生三次自认“押准宝”——1927年押蒋复出,1931年押剿共优先,1946年押苏联守约。前两次确实赚足官位与掌声,第三次却把他推向冷宫。曲意逢迎或许能换来暂时的风光,可缺少真正的实力与血缘纽带,就注定无法在国民党内部站稳最后的脚跟。

来源:实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