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标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7:32 4

摘要:晨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小宇正蹲在角落里,头埋在膝盖上,身旁散落着几张画纸。课代表跑过来轻声说:“老师,小宇把画画比赛的作品撕了,说自己画得太丑了。”我放轻脚步走过去,捡起一张画纸,上面是用蜡笔涂画的星空,蓝色的夜空里

晨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小宇正蹲在角落里,头埋在膝盖上,身旁散落着几张画纸。课代表跑过来轻声说:“老师,小宇把画画比赛的作品撕了,说自己画得太丑了。”我放轻脚步走过去,捡起一张画纸,上面是用蜡笔涂画的星空,蓝色的夜空里缀着歪歪扭扭的星星,角落还画了个小小的自己,正仰着头看星星。

这已经是小宇第三次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而放弃尝试了。上次手工课,他捏的小陶罐因为底部没站稳摔碎了,便再也不肯动手;前两周的朗读打卡,他因为担心自己发音不标准,躲在走廊里不肯进教室。看着眼前这个缩成一团的孩子,我忽然想起刚入职时,老校长说过的话:“教育不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孩子,而是要蹲下来,看看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在小宇身边蹲下,没有提画画比赛的事,只是指着画纸上的星星问:“你看,这颗星星的颜色真特别,是加了白色蜡笔调出来的吗?我小时候画星星,总找不到这么柔和的蓝色。”小宇慢慢抬起头,眼眶还是红的,但眼神里多了点光亮:“嗯,我想画晚上的星星,它们看起来有点亮,又有点软。”“原来如此,”我笑着说,“你把星星的‘感觉’画出来了,这比画得整整齐齐更难得呢。”

那天课后,我翻出小宇这学期的成长档案。他的数学作业总是写得很认真,字迹工工整整,哪怕算错了,也会用橡皮轻轻擦掉重新演算;劳动课上,他会主动帮同学整理工具,把抹布叠得方方正正;就连课间,他也常常蹲在花坛边,陪着几只流浪猫晒太阳。可在以往的评语里,我写的多是“上课要更积极发言”“画画需加强细节”,却从没留意过这些藏在细节里的闪光点。

真正让我意识到“立场”重要性的,是一次家长会后的意外。那天,小诺的妈妈留下来找我,语气带着焦虑:“老师,小诺最近总说不想上学,问她原因也不肯说,您能不能多留意下?”我心里有些惊讶,小诺在班里一直很安静,上课认真,作业也按时完成,从没表现出抵触情绪。

第二天,我特意在课间找小诺聊天,没提上学的事,只是和她聊起最近读的绘本。聊着聊着,小诺突然小声说:“老师,我不想做‘听话的孩子’了。”我愣住了,她接着说:“妈妈说只要我乖乖听话,不惹麻烦,她就会多陪我一会儿。可我上次故意把作业写错,她还是去加班了。”原来,小诺的“听话”背后,藏着对陪伴的渴望;她的沉默,是因为害怕自己不够“乖”,就会失去妈妈的关注。

我想起自己曾在家长会上表扬小诺“懂事、让家长省心”,却没意识到,这份“省心”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是沉甸甸的压力。后来,我和小诺的妈妈深谈了一次,建议她多和孩子聊聊“想做什么”,而不是“要怎么做才对”。慢慢地,小诺开始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有时还会带着自己画的漫画来和我分享,眼里的光越来越亮。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常常习惯用“标准”去评判孩子:考试成绩要达标,课堂表现要积极,行为习惯要规范。可我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就像班里的浩浩,他上课爱走神,总在课本上画小人,可他画的漫画里,有帮老师搬作业本的同学,有下雨天撑着伞的保安爷爷,满是温暖的细节;还有朵朵,她数学成绩不算好,却能记住班里每个同学的生日,会提前准备手工贺卡。

有一次,班里组织“我的小愿望”分享会,孩子们的发言让我深受触动。小宇说想当一名动物画家,把流浪猫都画进画里;浩浩说想做漫画作者,让更多人看到身边的美好;朵朵说想当一名蛋糕师,给大家做会笑的蛋糕。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而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守护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能勇敢地做自己。

现在,我会在班里设置“创意角”,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绘画、手工、漫画;会在课后和孩子们一起蹲在花坛边看蚂蚁,听他们讲发现的“小秘密”;会在批改作业时,写下“这个想法很特别”“你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评语。我发现,当我们放下“教育者”的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不足,更多的是他们的闪光点和内心的渴望。

教育就像播种,我们不能要求每一颗种子都同时发芽、同时开花,也不能要求每一朵花都长成同样的形状。我们能做的,是蹲下来,理解每一颗种子的需求,给它们足够的阳光、水分和耐心,看着它们按照自己的节奏,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而当我们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才能读懂他们的心声,才能用更温暖、更恰当的方式,陪伴他们走过这段美好的成长旅程。

来源:妍妈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