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增:从策划到渠道、从产地到社群, 好货也要会“说话” | 农参寻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3:35 3

摘要:提到“兰州大学政治学、管理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你会想到什么?是机关单位里的公职人员,还是高校里的理论研究者?但有一个人,却把这两段看似与农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学术经历,变成了深耕农业赛道的“独特武器”。

提到“兰州大学政治学、管理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你会想到什么?是机关单位里的公职人员,还是高校里的理论研究者?但有一个人,却把这两段看似与农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学术经历,变成了深耕农业赛道的“独特武器”。

王富增就是这样一个“反套路”的人。10年前,他带着对农村的情怀踏入农业领域,如今的他创立了:“源头熟了”“聚水谷”“源头臻选”已形成联动生态,成了农业圈里少有的“跨界实干家”。为什么一个“跨界者”能在农业里摸爬滚打十年?他口中的“高品质农业”,到底藏着怎样的生存逻辑?

三大平台织就闭环:一场农业生态的渐进实验

如果你以为王富增只是“卖农产品”,那可就错了。他用10年时间,搭建了一个“从产地到消费者”的服务矩阵——聚水谷、源头熟了、源头臻选,每一步都踩在农业行业的“痛点”上,也踩在自己对“高品质”的坚持上。

第一站:“聚水谷”——帮产地“会说话”

创业初期,聚水谷最初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网”起步,专门推广地理标志产品。可做着做着发现:很多产地有好货,却连“怎么介绍自己”都不会——没有品牌名、包装粗糙、文案干巴巴,再好的东西也卖不上价。

于是,“聚水谷”应运而生,定位“农业服务平台”:帮基地做公众号运营,写产品文案;帮农户设计包装,让“土货”有“好颜值”;帮企业做品牌策划,让“地理标志”不再只是一个“标签”。

第二站:“源头熟了”——让好产品“走出去”

做服务的几年里,王富增跑遍了全国十几个省份的基地,把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摸了个遍。

2020年,他终于找到“突破口”:做“完熟水果”供应链。“当时市场上很多水果为了运输,没熟就摘,口感差,消费者不满意,农户也卖不上价。”于是,“源头熟了”诞生,定位“品质农业供应链平台”——只选“完熟”的水果,不催熟、不打蜡,从产地直采,再发给各个渠道。

第三站:源头臻选——抓住“私域里的放心客”

供应链稳定后,王富增又遇到了新难题:依赖第三方渠道,以前给团长、直播平台供货,渠道不稳定,“今天这个团长不做了,明天那个平台压价,产品再好也受影响”。

于是,“源头臻选”私域平台诞生,将优质基地产品直接对接高端终端消费者。“私域的好处是‘精准’,消费者吃了觉得好,会复购、会推荐,而且我们能直接听到他们的反馈,帮基地优化产品。”

如今,三个平台已形成“联动生态”:聚水谷帮基地做品牌策划,源头熟了做产品开发和供应链,源头甄选做私域销售。“就像一条线,把‘产地’和‘餐桌’串起来,每个环节都不脱节。”

破局:不止“卖货”,是给农业“搭梯子”

“做农业,不能只盯着‘卖货’,要先看懂别人的‘难’。”他的核心业务——产地营销策划、高品质农产品开发、外地农产品进京服务,本质上都是在给农业“搭梯子”:让基地爬得更高,让好货走得更远。

痛点1:“会种不会卖”?帮你从“产品”变“商品”

许多基地“重种植、轻营销”,优质水果因包装土、卖点模糊、渠道缺失而“酒香怕巷深”。针对这些痛点,他推出“产地农产品营销策划服务”:先帮产地做“定位”——你的果子适合高端市场还是大众市场?再做“包装”——写能打动人心的文案、设计有辨识度的包装;最后帮他们对接渠道。收费方式也灵活:基础的拍摄、文案成本按实际收取,后续销售额再按比例分成——“我们和产地绑在一起赚钱,他们才放心。”

同时,团队优先选择100亩以上的成长型产地合作——100亩是品质与成本的平衡点:规模过小则品质难统一、成本高;规模达标则种植技术稳定,能保障发货与价格一致。

痛点2:外地农产品“进京难”?帮你“少走弯路”

很多外地基地想把产品卖到北京,却总“碰壁”:去参加展会,差旅、展位费花好几万,效果却不好;想找商超铺货,要么被“坑”,要么找不到对接人;就算产品进了北京,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渠道送。

“我们在北京有团队、有仓储、有渠道,相当于基地的‘北京办事处’。”王富增说,他们的服务很“全”:帮基地找仓储,不用自己租仓库;帮基地对接渠道,比如新发地的精品档口、高端社区门店、团购平台;甚至帮基地派“展会人员”,不用基地老板亲自跑北京。

而且我们不做“一锤子买卖”,“我们会先筛选产品,了解它有没有必要进京,进京不是卖一车货就完了,是帮基地在北京建立口碑,比如今年布局10个店,明年拓展更多渠道,长期做市场”。

“高品质”不是口号:从“选人”到“售后”,他有自己的“执念”

高品质不是卖得贵,是让消费者吃了还想吃、愿意分享。”这是王富增对“高品质”的定义,也是他坚守的底线。

1.选基地先“选人”:三观不合,再有钱也不合作

产品好不好,先看种产品的人。”王富增选合作基地,首要标准不是规模,而是老板的“初心”——必须认同生态农业,不急功近利,有“好人好事”理念。比如合作的一家虾青素鸡蛋基地,老板坚持用玉米、豆粕喂鸡,还在饲料中加虾青素,检测报告显示“无抗生素、无重金属”,且直言“我自己家孩子也吃这个鸡蛋”——这种对品质的敬畏心,比规模更重要。

若遇“投机取巧”的基地,如样品好但发货以次充好,团队态度坚决:投诉三次即终止合作,哪怕短期少赚钱,也要保住口碑。

2.品控“三重门”:检测、溯源、渠道监督

光“选人”不够,王富增还建立了品控“三重门”:第一重是检测,农残、重金属必须达标,团队有时会自行送样至第三方机构,不达标绝不合作;第二重是溯源,向渠道与客户提供种植记录、检测报告,鼓励渠道实地溯源;第三重是渠道监督,要求合作渠道做好品控,一旦出问题,先解决客户需求再追责。

曾有团购渠道反馈猕猴桃有坏果,团队未等基地解释,先给客户补发一箱,再与基地沟通品控改进。“售后是最后一道防线,不能让消费者受委屈。”王富增说,起初基地可能不理解,但久而久之也明白:只有做好品控,才能长久盈利。

韧性哲学:从谷底爬起的坚守

农业从来不是“赚快钱”的行业,王富增也曾跌入谷底。

2020年,他们押上公司全部身家投的东北扶贫农业项目,各种原因项目一期还没完成就被迫中止、前面公司投入的几百万资金都打了水漂;紧接着疫情来袭,水果运不出、员工要养活,“那段日子,每天都觉得喘不过气,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撑下去”。

有人劝他转行,他却拒绝了。“做农业给了我一种‘慢心态’,就像种子长成果树,得等,得熬”他说,自己在农村长大,知道“庄稼不骗人”,你对它用心,它才会给你回报;而且10年下来,他对农业早就不是“兴趣”,而是“感情”。更重要的是,他看好农业未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安全与品质,国家也在推动高质量农业,“虽如今水果行业内卷、价格乱,但坚持高品质总能找到出路”。

挺过难关后,他反而更“清醒”:砍掉不稳定的产品,聚焦核心业务;把渠道结算直接交给产地和渠道,自己做“纯服务商”增强信任;承认短视频直播短板,转而与专业团队合作,“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

未来:深耕私域、抱团取暖

王富增的未来计划很清晰:一方面深耕北京私域,做透高端社区、会所、线下实体渠道,让产地好货稳定触达终端;另一方面布局全国一件代发,通过“产地直发”将完熟水果、高品质农产品送到全国消费者手中。

但他也有自己的“焦虑”:一是优质产地难找,“现在很多基地打着‘有机’的旗号,实际没达到标准,我们要花大量时间考察,成本很高”;二是缺合作伙伴,“我们不擅长短视频直播,希望找到价值观契合的直播团队,把好货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也需要肥料、种子领域的技术专家,帮基地提升品质。”

“单打独斗太难了,我希望找到一个‘联盟’,大家有资源共享、有问题一起解决。”王富增说,“农业不是一个人的战场,是一群人的修行——只要更多人愿意沉下心做品质,消费者就能吃到更安全的食物,产地就能赚到更多钱,这个行业才会越来越好。”

作为一个“跨界创业十年”的过来人,他也有句实在话:“别刚毕业就创业,先去成熟的农业公司沉淀几年,学技术、学管理。农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得聚焦、得深耕,把一个单品做好、做极致,比什么都强。

土地不会说谎,它把答案写在年轮里;市场不会同情,它把结果打在账单上。在王富增看来,农业的“慢”正是最珍贵的“快”——种子结果要数月,基地标准化要数年,农产品攒口碑要时间,但这份“慢”能让消费者吃放心食物,让基地老板看到希望,让农业行业变更好。

从政到农,从哲学思辨到田间实践,王富增走的每一步,都在证明:好的创业,不是“追风口”,而是“守初心”;好的农业,不是“赚快钱”,而是“做长久”。

来源:农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