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届虎扑男神大赛的投票结果惊掉众人下巴:顶流蔡徐坤被一位400斤网红远远甩在身后,对方以29万票的绝对优势稳坐榜首,连周杰伦、胡歌这些老牌男神都排在其后。
第二届虎扑男神大赛的投票结果惊掉众人下巴:顶流蔡徐坤被一位400斤网红远远甩在身后,对方以29万票的绝对优势稳坐榜首,连周杰伦、胡歌这些老牌男神都排在其后。
这位名叫良子的网红,BMI高达80,肚子垂近膝盖,被网友戏称“电子小猪”“焖子终结者”。
更离奇的是,不少人围观他并非出于喜欢,而是等着看他的“结局”。曾经五官端正、会弹吉他的他,为何变成如今模样?又凭什么打败一众男神?答案藏在流量与人性的复杂交织里。
或许有人会说,良子能断层领先成为虎扑男神,不过是网友们一场集体的“审丑狂欢”,没必要上升到“时代荒诞”的高度,毕竟网络热点本就来得快去得快,看看热闹就过去了。
这种说法把良子的走红简单归为猎奇心理,却忽略了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层的逻辑,它不是偶然的娱乐事件,而是流量时代多方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网友的“看客心态”确实是重要推手,不少人围观他吃饭、调侃他的体重,甚至等着看“结局”,这看似是单纯的猎奇。
但关键在于,这种心态之所以能发酵成现象级热度,核心是流量机制的推波助澜。
平台算法倾向于推送眼球刺激内容,良子“真实猛吃”的视频恰好契合了算法偏好,而打赏机制更形成了恶性循环:刷钱催吃能获得即时反馈,流量又反过来让良子不愿停下。
这早已超出“审丑”的范畴,变成了算法、资本与看客共同构建的“流量陷阱”,绝非一句“热闹”就能轻描淡写带过。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有人觉得良子的选择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自己为了钱主动牺牲健康,不能把责任推给网友和平台,毕竟成年人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却回避了现实困境对人的裹挟。良子早年经历坎坷,被收养后又因出身遭初恋家人嫌弃,离婚后以自媒体为生,本身就缺乏其他生存技能。
当他发现“猛吃”能快速变现,而减肥反而会导致流量下滑时,选择“用健康换钱”更像是一种无奈的生存策略。
正如他直播时的做法,“为了流量,为了钱,还可以再加两袋面”,这种选择背后是经济压力下的被动妥协,而非单纯的主动逐利。将责任全推给个人,无疑忽视了底层从业者在流量生态中的弱势地位。
还有人辩解,良子的走红也有“真实”的可取之处,比起其他吃播的催吐、假吃,他的“真实猛吃”反而显得“真诚”,这也是观众愿意买单的原因,算不上“畸形”。这种“比烂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真实”从来不是评判内容价值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成为健康被吞噬的借口。 良子的“真实”带来的是什么?是空腹血糖飙升至30、牙齿掉光、CT都照不透的脂肪,是身体机能的持续崩坏。
观众追捧的所谓“真诚”,本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麻木围观。而且这种“真实”已经形成了恶劣示范:当“越吃越胖”与“流量越多”直接挂钩,可能会诱导更多人模仿这种伤身模式逐利。
这种以健康为代价的“真实”,恰恰是“畸形狂欢”最刺眼的注脚。
更有人提出,虎扑男神投票本就是娱乐性质,当选不代表主流审美认可,没必要过度解读。但恰恰是这种“娱乐投票”的结果,更能反映出当下大众文化的某些偏移。
周杰伦、胡歌等传统男神代表的颜值、才华与品格,曾是大众审美的主流标杆,而良子的断层领先,并非他超越了这些特质,而是流量逻辑对审美标准的扭曲。
在算法主导的视野里,“话题度”远比“正向价值”更重要。 这种偏移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消解了健康、自律等正向价值观,更将“异化”包装成“个性”。
当“电子小猪”“胃袋族长”这类带有贬低意味的标签成为走红密码,当打赏催吃被当成“互动乐趣”,本质上是把人异化成了供人消遣的流量符号。
这些看似有理的质疑,其实都未能触及良子事件的核心:他的走红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看客的猎奇心理、平台的流量逻辑、个人的生存困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这场狂欢的“畸形”之处,不在于有人愿意围观,而在于整个机制都在激励“自我消耗”。
良子消耗健康,观众消耗同理心,平台消耗社会价值,最终只留下空洞的流量数据和崩坏的身体。良子不是符号,是活生生的人。他曾有端正的五官,会弹吉他唱歌,本该有另一种人生。
如今他的“胃袋”装下的不仅是120个锅贴,更是流量时代的荒诞:我们一边同情他的处境,一边又用点击和打赏推着他走向深渊;平台一边打击浪费,一边又给“猛吃视频”流量倾斜。
说到底,良子的走红从来不是简单的“审丑”或“自愿”,而是一场没人能全身而退的畸形游戏。
当我们讨论“谁是帮凶”时,更该反思:是什么样的环境,让“用健康换流量”成了某些人的唯一选择?这或许才是良子事件留给我们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来源:云梦说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