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昭这个人,说起来真让人感慨。她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在苏州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里,原名叫彭令昭,后来自己改名叫林昭。家里条件不算差,父亲彭国彦留学英国回来,当过县长那种级别,母亲许宪民也参与过抗日,还坐过牢。林昭从小就聪明,体弱多病,但脑子活络。
林昭这个人,说起来真让人感慨。她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在苏州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里,原名叫彭令昭,后来自己改名叫林昭。家里条件不算差,父亲彭国彦留学英国回来,当过县长那种级别,母亲许宪民也参与过抗日,还坐过牢。林昭从小就聪明,体弱多病,但脑子活络。
1943年,她考进苏州萃英中学,那时候她才11岁,就开始接触一些进步思想。家里人影响大,她舅舅许金元和许觉民也都是有故事的人。林昭小时候就对社会不公有看法,读中学时已经开始写东西批评时局了。
1947年,她转到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1948年,她通过同学渠道加入地下组织,积极参与活动。1949年7月,她考进苏南新闻专科学校,那学校是新办的,专门培养新闻人才。她在那儿学得认真,很快就投入实际工作。
1952年,她参加土地改革,在乡村跑来跑去,记录农民的事儿,还在常州民报和常州文联干活。为了和家庭划清界线,她正式改名林昭。这段经历让她看到底层人民的苦,也让她对新闻事业着迷。她觉得记者就该说真话,不怕得罪人。
1954年,她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那时候北大是多少人的梦想啊。她一去就活跃起来,1955年加入北大诗社,当北大诗刊编辑。1956年,诗刊停了,她转去红楼文艺刊物当编委。她写诗写文章,风格直率,爱喝酒,同学叫她女中豪杰。
她对待感情也干脆,不喜欢就直接拒绝,从不暧昧。林昭在北大结识了不少朋友,包括后来影响她一生的张元勋。那个年代,北大氛围开放,她觉得终于找到地方可以自由表达了。可谁知道,好景不长,1957年就开始变天了。
1957年5月19日,张元勋贴出大字报。林昭一看,觉得这话说出了大家心声,就公开支持。她在辩论会上站出来,帮张元勋说话。
北大新闻系很多人受牵连,她也被牵连。那时候她试图自杀,吞了很多药,但被救回来了。组织让她检讨,她死活不认错,说自己没错。结果处分加重,判劳动教养三年。
1958年6月,北大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她跟着转过去,在资料室干活,接受监督改造。1959年,她和同学甘粹谈恋爱,两人感情好,还想结婚,但组织不批。甘粹被发配新疆劳改,两人就这么散了。
林昭身体本来就弱,咳血加重,1959年冬天请假回上海养病。1960年春天,她在上海认识兰州大学的一些人,像顾雁、徐诚、张春元。他们想办杂志针砭时弊,叫星火。林昭写了诗“海鸥之歌”和“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发表在第一期上。
杂志内容直指社会问题,结果没多久,所有参与者都被抓。1960年10月24日林昭在苏州被捕,以反革命罪关进上海第二看守所。这就是她第一次入狱。家里人也遭殃,她爸彭国彦一个月后,11月23日吃老鼠药自杀了。
林昭在狱里不屈服,多次绝食抗议。1961年,她拒绝保外就医,说要坐穿牢底。1962年3月,因为肺结核严重,才被强行保外就医,回苏州。在家养病期间,她没闲着,和黄政等人讨论政治,起草“中国自由青年战斗同盟”的纲领和章程,还写信给北大校长陆平,要求效仿蔡元培救学生。她
还和胡梓衡争论,试图通过外国人阿诺德·纽曼传文稿出去,但纽曼也被捕。1962年8月,她因兰州大学事件出庭,又公开表达观点。结果1962年12月23日,她再次被捕,关进上海市监狱提篮桥监狱。从这儿开始,她的日子更苦了。
入狱后,林昭继续写东西,绝食、自杀好几次。1963年,她写“绝食宣言”,拒绝吃药治肺病。狱方把她关橡胶牢房,她敲墙抗议。1963年8月,转到上海第一看守所,面对审讯,她坚持己见。狱方安排精神鉴定,诊断她精神失常。
从那以后,她自杀更频繁,先吞肥皂,后用玻璃片割腕,都没死成。她怀疑食物有毒,又绝食,狱方抢救她。她在狱里用针刺手指,蘸血写日记、信件和“告人类书”,记录自己的想法。1965年5月31日,上海市人民法院判她20年徒刑。她不服,上诉好几次,都被驳回。
1967年,禁止家属探视,她继续血书。1968年,公安查出她保外期间在苏州的活动和文稿,法院改判死刑,立即执行。4月29日,她接到判决书,用血写“历史将宣告我无罪”。当天就被押到上海龙华机场枪决,年仅36岁。枪决后,公安去她家要5分钱子弹费,说不能浪费。
林昭妈许宪民精神崩溃,1975年在外滩投水自杀。林昭妹彭令范成了家里唯一活下来的人,她付了子弹费,后来去美国。林昭的骨灰没找到,墓里只有她衣服和头发。
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复查,以精神病为由撤销判决,宣告她无罪,说是冤杀无辜。1981年1月25日,又复审,认为精神病理由不妥,但还是撤销所有判决,确认无罪。
彭令范在美国收集林昭资料,2009年捐给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档案。林昭的文集、日记流传开来,她的诗和血书成了研究对象。北大一些师生为她立碑,安在苏州灵岩山公墓,碑上刻她诗“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
那些年,很多人被卷入漩涡,她没妥协,结果成了悲剧。2004年她的弟弟彭恩华在美国去世,妹妹继续传播她的故事。
林昭虽早逝,但她的影响没断,在网上、在书里,还在被讨论。
来源: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