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老师刚教书时,为了讲明白一篇课文,能把全册书的目录抄三遍——不是瞎抄,是要理清章节间的关联:这一单元是承接上学期的知识,还是为下学期打基础?
教书 30 年悟透的备课门道:5 个关键,让每堂课都暖又实
黎明在线520 .
教了一年又一年,你是否仍会在备课时停下笔琢磨:怎样的课才算备好?
是把课件做得精美绝伦,还是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
其实从教 30 年的经验告诉我,好课的秘密从不在 “表面功夫”,而在几个藏在细节里的关键。
新学期伊始,咱们就把这些门道掰开揉碎,聊聊怎么让每一堂课都上得安心、学得扎实。
不少老师备课先找课件,可若是没把教材 “嚼碎”,再华丽的课件也像没扎稳根的花。
教学的根基,永远是那本被翻得卷边的教材、写满批注的教师用书,还有必须烂熟的课程标准。
怎么才算 “啃透”?
李老师刚教书时,为了讲明白一篇课文,能把全册书的目录抄三遍——不是瞎抄,是要理清章节间的关联:这一单元是承接上学期的知识,还是为下学期打基础?
理清了 “全局”,上课才不会把知识点讲得东一块西一块。
就像教数学的 “方程”,若知道它是从 “算术” 过渡来的,又要为后续 “函数” 铺垫,讲课时就能自然串联,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再聚焦单篇内容,可不能只看文字:大标题藏着主题,小标题分着层次,连配图都可能是编者的 “小心思”——比如科学课里的实验步骤图,说不定就是为了帮学生理解难点。
这时候再对照课程标准,琢磨 “这部分内容要培养学生什么核心素养”,比如语文课的古诗教学,不只是背诗句,更要通过意象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这才是把文本 “读厚” 了。
而教师用书更是 “宝藏手册”,新老师若能沉下心读,编写意图、重难点解析、甚至补充资料都能帮你少走弯路。
戴老师至今记得,有次讲《爬山虎的脚》,怎么都想不通该怎么让学生理解 “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翻教师用书时发现编者建议带实物观察,一试果然见效。
把这些细节嚼透,再把复杂的知识梳理成清晰的思路,就是把文本 “读薄”,这时候备课才真正有了底气。
平铺直叙的课最省心,却也最容易让学生走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要唤醒心灵”,其实一堂课的 “唤醒力”,就藏在巧妙的设计里。
怎么找设计灵感?
别一个人闷头想。
集体备课时,语文老师说可以用角色扮演讲课文,数学老师说能把习题改成小游戏,几个思路一碰,说不定就有了新点子。
现在还有 AI 工具帮忙,比如想设计英语对话场景,输入需求就能得到几个方案,再结合学生的兴趣改一改 —— 比如学生喜欢动画片,就把对话设定成动画角色的场景,课堂瞬间就活了。
丁老师还有个习惯,听优秀老师的课时,不抄课件也不记流程,专记 “让学生眼睛亮起来的瞬间”:有位老师教 “年月日” 时,用生日卡片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另一位老师讲 “摩擦力” 时,让学生用不同材质的纸做实验。
把这些 “亮点” 记在本子上,下次备课时翻一翻,说不定就能用上。
比如赵老师后来教 “百分数”,就借鉴这个思路,让学生带超市的折扣海报,自己算优惠价,学生不仅学得认真,还能把知识用到生活里。
平时也要多积累,看到好的教学设计、有趣的教具 idea,哪怕只是个小片段,都记下来。
说不定哪天备课时,这些 “小碎片” 就能拼成一堂精彩的课。
不少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了一堂惊艳的公开课,赶紧把课件和流程拷回来,可一上自己的课就 “变味”—— 人家讲得生动有趣,自己却像念稿子,连学生都觉得别扭。
其实教学没有 “标准答案”,就像穿衣服要量体裁衣,备课也要 “合身”。
每个人的性格、语速都不一样:有的老师幽默,适合用玩笑调动气氛;有的老师沉稳,适合用逻辑引导思考。
居老师曾试过照搬一位活泼老师的课件,可我本身语速慢,照着快节奏的流程走,越讲越慌,后来把课件里的互动环节改得慢一点,加入自己擅长的举例,反而顺畅多了。
更重要的是要适配学生的学情。
若学生基础弱,就把难点拆成小步骤;若学生接受快,就多设计拓展问题。
有次彭老师准备教 “长方体体积”,原计划用公式直接推导,可课前小测发现不少学生还没吃透 “体积单位”,就临时加了个 “用小正方体搭积木” 的环节,虽然打乱了原计划,却让学生真正懂了。
教学不是 “走流程”,而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眼神、反应灵活调整,带着自己的温度,课堂才会有灵魂。
很多老师备课只盯着 “教什么”,却忘了问 “学生需要什么”。
其实学生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备课的 “指南针”——课前没摸清学情,课上再精心的设计也可能 “跑偏”。
怎么听学情?
课前可以做个小调查:比如教新单元前,用几分钟让学生写 “我想知道什么”“我不懂的地方”;或者和学生聊聊天,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陆老师教语文《海底世界》时,课前问学生 “你们最想了解海底的什么”,发现很多人好奇 “海底的生物怎么睡觉”,就特意找了相关视频,上课播放时,学生的专注度比平时高多了。
课上更要会 “观察”:学生皱眉,可能是没听懂;学生举手积极,说明这个环节受欢迎。
有次讲 “乘法分配律”,葛老师讲完例题让学生做题,发现不少人对着题目发呆,赶紧停下来,用生活中的 “分零食” 举例,“把 5 包糖和 3 包糖分给 2 个同学,是不是可以先算总共有 8 包,再分?”
这么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备课不是 “一劳永逸”,根据学生的反应动态调整,才能让课真正适应学生。
一堂课结束,不是备课的终点,而是下一次更好备课的起点。
很多老师上完课就忙着批改作业,却忘了复盘——那些 “没讲透的地方”“学生没懂的知识点”,其实都是下次备课的 “宝贵素材”。
王老师有个 “备课复盘本”,每次课后都记几笔:今天哪个环节学生最积极?哪个知识点讲得太绕了?
比如有次教 “小数除法”,学生对 “余数” 的理解总是错,她就在本子上记 “下次要先复习整数除法的余数,再用实物演示小数除法的余数”,下次备课时特意加了这个环节,学生的错误率果然降了。
复盘时还要敢 “直面遗憾”:比如小组讨论冷场,是不是因为没给明确任务?课件里的图片太模糊,是不是下次要找高清的?
有次公开课,王老师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可学生半天没讨论出结果,课后复盘发现是任务太笼统,后来改成 “每人负责找一个论据,再一起汇总”,下次用这个方法,讨论就顺畅多了。
把每节课的 “小遗憾” 变成 “小改进”,备课才能越来越精,课也才能越上越好。
新学期的铃声即将响起,备好一堂课,从来不是靠 “完美”,而是靠用心 ——啃透文本打基础,巧做设计添活力,找准节奏有温度,倾听学情贴学生,课后复盘促成长。
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备课中找到笃定,在课堂上收获学生的笑脸,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自己和学生记忆里的 “好课”。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