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前后,贵州广袤大地上,春耕生产如火如荼。农机在田间地头纵横驰骋,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作业,农技专家深入一线指导新农技;带着山地春风的味道,具有浓郁贵州风味的特色农产品出山入海,在竞争中提质升级、抢占市场;从育种到田管,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沃野逐春光,田畴织锦绣。
清明前后,贵州广袤大地上,春耕生产如火如荼。农机在田间地头纵横驰骋,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作业,农技专家深入一线指导新农技;带着山地春风的味道,具有浓郁贵州风味的特色农产品出山入海,在竞争中提质升级、抢占市场;从育种到田管,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生产更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积极做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这篇大文章,让乡村发展再提速、特色产业再提质、农民收入再增加。在这片多山的土地上,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筑牢“四良”根基
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亩产产值
黔地春暖又花开,百姓餐桌上米香油满肉肥。
这份餐桌上的安全感,来自乌江流域的稻菽飘香、来自黔中坝区的粮油储藏、来自乌蒙山下的玉米满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落实中央精神,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夯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根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惊蛰时节,春雨萌动。
仁怀市学孔镇兴隆村即将完成的50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新的希望。“建成后,粮食亩产量将提高20%以上,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学孔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万磊说。
种粮要高产,良田是保障。平整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田里,山地农机来回作业,一幅幅火热的春耕备耕图在各地上演。
经统计,去年群众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满意度达到98.8%。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34.5万亩,“良田”建设继续按照“635”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为助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我省着力抓好包括“良田”建设在内的“四良”工作。在推广“良种”方面,我省今春发布2025主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在重点县示范区集中购种发种,推广科学拌种、工厂化统一育苗;“良法”方面,推行水肥一体、统防统治,继续开展农技人员“揭榜挂帅”行动;“良机”推广中着重实现重点乡镇农机服务全覆盖,推广山地小型机、遥控机。
今年,我省将着力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油料产能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粮油生产任务,力争粮食单产提升2%左右。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提升80万亩蔬菜基地和2800个生猪规模场生产能力,布局生产季节性缺口农产品,加大秸秆饲料化利用,实施肉牛奖补,确保稳产保供。
抓好农特产业
发挥资源禀赋 做强品质品牌
黔山贵水,峰峦叠翠,生态优良。我省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日升月落的方寸之间,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产品被这片神奇的土地所滋养。
随着我省农业特色产业的提质升级,农特产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被外省各大商超递出“橄榄枝”。机遇,飞速行驶而来。
近日,贵州茶“两红三绿一抹”品牌联合华润万家Ole精品商超,推出联名款黔茶,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全国130余家Ole商超同步上架,并在深圳、广州、长沙、武汉、南昌等城市20家Ole超市开展贵州茶茶艺推介活动。“这是‘两红三绿一抹’品牌再次打响的新机遇。”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多年来坚持不懈推介贵州好茶的成果正在显现。借助天猫超市推出“产地直采”助农计划,多个贵州茶品牌组团“出黔”,去年春茶季,贵州茶在天猫超市销售额达数千万元,创下不俗业绩。
产业兴则农村兴,贵州着力在做强做优做大“土特产”上下功夫。
镇宁六马蜂糖李,被消费者称为李子中的“爱马仕”,上市时能卖到50元一斤;龙里精品豌豆尖被香港、上海等地米其林餐厅抢订,卖到每斤180元;修文猕猴桃电商销售溢价率超40%,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猕猴桃包裹不计其数……黔货出圈的“优质单品”层出不穷。
今年,我省将把品种品质品牌作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走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的路子。抓品种培优,加快建设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强新品种选育和优势品种提纯复壮,开展关岭牛、思南牛等贵州肉牛品种培优研究,推进省种公牛、保种场和育种场建设,力争畜禽自育品种实现零的突破。抓品质提升,加强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提升科学种养水平,推进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推进农产品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以标准保证品质。抓品牌建设,持续培育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都匀毛尖、兴仁薏仁米、修文猕猴桃、三穗鸭、麻江蓝莓、大方天麻、雷山银球茶、黔北麻羊10个全国农业品牌精品,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贵”字号农业品牌。
打造智慧农业
科技赋能生产 提升产业实力
春风拂过。在清镇修文青山村的稻田里,40多个水稻品种在此竞逐“最优解”。不远处的蔬菜基地中,200多个辣椒、黄瓜品种争奇斗艳,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从水稻到玉米,从蔬菜到茶叶,贵州以“育繁推”一体化模式,让“山地芯片”在田野间迸发澎湃动能。
在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千亩油菜精彩绽放,数字大屏实时显示基地状况。公司董事长杨勇说:“气象监测、环境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作物长势监测仪等设备将作物生长状况转化为数字信号。装上数字科技后,土地缺什么营养、哪个地块需要病虫害防治,系统都会实时提醒,管理更加精准。”
科技的触角延伸至每一寸土地。遵义湄潭的数字茶园中,土壤监测与病虫害预警系统织就“智慧天网”;汇川区的草莓大棚里,30多个传感器组成“数据军团”,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更有“智慧辣椒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施肥时机、防病策略。贵州深耕绿色生产,让“生态黔货”的品质招牌愈发闪亮。
今年,我省将加快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用好省农业大数据中心、省农业“一张图”平台,实现“一网采集、全域使用”。深入实施“数智黔乡”工程,加快建设“1+3+N”应用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智慧农业、智慧农机、智慧气象等创新应用推广示范,建成推广黄牛、生猪、蛋鸡、辣椒等农业产业赋能平台,丰富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加强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加快农业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202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2%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施昱凌 杨韬
三审 刘丹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