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逢春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上一副红彤彤的对联,再加上一张“福”字,期盼着来年好运连连、福气盈门。而在众多祝福语中,“五福临门”常常被寄予最深的期盼。但你是否知道,这“五福”到底是哪五福?又为何自古以来便成了人们心中最理想的福气象征?
每逢春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上一副红彤彤的对联,再加上一张“福”字,期盼着来年好运连连、福气盈门。而在众多祝福语中,“五福临门”常常被寄予最深的期盼。但你是否知道,这“五福”到底是哪五福?又为何自古以来便成了人们心中最理想的福气象征?
“五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书中有言:“五福者,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这五项内容,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人生圆满的追求。那我们就来依次看看,这五福究竟讲的是哪五件事。
第一福:“寿”——长命百岁。
古代社会医疗条件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寿命极易受到威胁。因此,能够安然度过天年,成为长寿之人,被视为莫大的福分。“寿”不仅仅是活得久,更代表着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可以享受儿孙满堂、天伦之乐的悠长人生。
第二福:“富”——家有余财。
“富”字代表的是物质的丰足。古人认为,财富能带来稳定的生活,也能支撑一个家庭的运转。富,不一定非要大富大贵,但起码要“衣食无忧”、“仓廪充实”。有余财者,可以安身立命,供养家人,也是世俗中多数人追求的目标。
第三福:“康宁”——身体健康,心境安宁。
“康”指的是身体上的健康,而“宁”更多指内心的安定与平和。这两者缺一不可。有的人虽有财富地位,但常年病痛缠身,难称幸福;也有人身体无恙,却整日忧心烦躁,难得安宁。因此,康宁真正体现的是身心的双重健康,是“自在生活”的基础。
第四福:“好德”——品行高尚,德行有加。
“德”在传统文化中地位极高,是判断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好德”之人,不仅行得正、坐得端,而且往往待人宽厚、乐于助人。德者如水,润物无声。一个有德之人,虽不张扬,却能广结善缘,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
第五福:“考终命”——得以善终。
“考终命”又称“善终”,意思是老年时没有遭受剧烈痛苦,寿终正寝,安然离世。在古代,这是极其重要的福气之一。毕竟人生一世,终归一别。若能在亲人陪伴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留遗憾,不生惧意,便是命运最温柔的安排。
这“五福”,从出生到死亡,贯穿了人的一生。它们涵盖了健康、财富、德行、精神状态及生命终点,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幸福观。在传统文化中,“五福”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环环相扣、互为成全。
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康宁”,身体疾病缠身,那么“寿”便难以保障;如果没有“好德”,即便富贵,也未必受人尊重;若没有“考终命”,人生最终仍会留下缺憾。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福”的深刻理解。
除了《尚书》,后世也不断对“五福”加以阐释与演变。在民间信仰中,“五福”有时也指“五路财神”,或与“五子登科”、“五谷丰登”结合,展现出更为具体的愿望。但最核心的五项内容,仍以《洪范》所载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五福”不仅是个人的福气追求,也延伸为家族、社会和国家层面的理想状态。家有“五福”,意味着子孙兴旺、家风淳厚;国有“五福”,则寓意太平盛世、民安物阜。
因此,“五福临门”不仅仅是一句节日祝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价值表达。它凝聚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对幸福生活的理想构想,也提醒我们:真正的福气,不止于一时的运气,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份积累和修养。
所以,当你下次再贴上“福”字、说出“五福临门”的时候,不妨回想这五种福气的深意,愿你我皆能体会到那份从容与圆满。
来源:无风却起念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