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律楚材祠看古代薄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08:00 2

摘要:耶律楚材是元代重臣、贤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生于燕京,当时金在蒙古大军的频繁打击下,风雨飘摇,亡国在即。耶律楚材出生时,他父亲六十岁了,暮年得子,格外兴奋,对人说:“吾家千里驹也,他日要成伟器,且当为异

闫霞

春季踏青颐和园时,可以发现在这座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中,藏着一座元代大夫祠,这就是耶律楚材祠。

昆明湖畔的耶律楚材祠

乾隆皇帝御笔“元枢宰化”

耶律楚材祠前石翁仲

1.乱世的“保护神”

耶律楚材是元代重臣、贤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生于燕京,当时金在蒙古大军的频繁打击下,风雨飘摇,亡国在即。耶律楚材出生时,他父亲六十岁了,暮年得子,格外兴奋,对人说:“吾家千里驹也,他日要成伟器,且当为异国所用。”因此取《左传》“虽楚有材,晋室用之”之意,给儿子取名“楚材”,字“晋卿”。果如其父所言,后来耶律楚材不负期望,成为元朝的股肱之臣。

1218年春,耶律楚材受成吉思汗征召,辞别燕京徒行三个月到达漠北,受到大汗的器重和喜爱。第二年夏,他便随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从此,耶律楚材开始辅佐太祖、太宗处理朝政达三十余年。他以“致主泽民”的平生志愿,忠于职守,大展治国宏图,帮助元主制定一系列有效政策,草创各种规章制度,保护中原的农业经济和先进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为元代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蒙古人常常“凡是攻打城池,亦抵抗者,城破必定屠城”。汴梁沦陷前夕,大将速不台向元太宗报告:“金人抗拒了很长时间,我军死伤很多,汴梁攻克之日,应该屠城。”耶律楚材急忙上奏:“能工巧匠,富裕人家,都集中在这里,如果将其全部杀死,我们将会一无所有。”又说,“将士们辛苦了几十年,想要的不过是土地和人口。得到了土地却没有了人,又有什么用呢?”太宗感到楚材的意见是对的,就接受了,只杀金朝上层统治者,留下了城中147万人的性命。

耶律楚材以巩固蒙古统治和维护中原地主阶级的经济与文化为己任,政治上,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裂土分封。针对中原地区州县长官兼领军民钱谷的情况,他提出军民分治的主张,使“县吏专理民事,万户府总军政,课税使掌钱谷,各不相统摄”。因为楚材的高瞻远瞩,后来元帝国牢牢占据了蒙古高原和中原汉地,而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窝阔台汗国四大汗国则实质上从蒙古汗国独立了出去。

耶律楚材还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整顿。1230年成立十路课税所后,中原地区开始向元廷缴纳赋税,先前“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的窘状开始扭转。八年后,中央仓库储备已可支用十年。元太宗平定中原后,楚材从实际情况出发,坚决反对和制止了蒙古贵族提出的将大量肥沃良田变为牧场的荒谬想法,保护了中原农民的利益。

耶律楚材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国家稳固统治的重要性,他向太宗进言:“制造器具必须用好的工匠,要保持国家已取得的成就,必须用儒臣。”他提出“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等措施,保护文化遗产,传播中原文化,恢复科举制度,介绍和推举儒士文臣参与国家治理。1236年,根据他的提议,元廷设立了编修所和经籍所,编辑印刷经史,使大量文献得以保存。

1244年,耶律楚材逝世于蒙古高原,享年54岁。当时临朝称制的乃马真遵照楚材遗愿,将其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他生前眷恋的玉泉山下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滨,建庙立像。

由于耶律楚材正直廉洁,政绩昭著,在朝廷内外颇得人心,很多人涕泣而吊,燕京甚至停市致哀,停止娱乐数日。但也有一些蒙古贵族诋毁楚材,说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乃马真派人前去察看,只发现“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后忽必烈为楚材重修陵墓,悼念这位开国元老,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耶律楚材广宁王,谥“文正”。

2.清漪园为何保留元墓

乾隆皇帝作为清代国力鼎盛时期在位的一位帝王,在中国四百多位皇帝中,其统治成绩总体上排名靠前。为维护统治,乾隆帝采取了不少顺民意、得人心的举措,如为被皇太极“反间计”陷害而遭冤杀的明将袁崇焕平反昭雪,重新评价多尔衮的历史功绩,将洪承畴等明朝降臣列入《贰臣传》等,都是十分高明的政治举措。而为五百多年前的元代贤相耶律楚材立碑建祠,也体现了乾隆帝一贯的政治意图。

耶律楚材家族墓地修建在瓮山东南,即今颐和园内耶律楚材祠及其子耶律铸墓所在地。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造清漪园时,在瓮山之阳挖地基时发现了埋藏此处的耶律楚材的棺木。乾隆帝得知后,决定为这位前朝名相修葺托体长眠之所,以褒彰其功德,为臣民树立标杆和榜样。这次整修耶律楚材家族墓地,除新建祠堂,还建起一通御制碑。光绪帝成年后,为让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归政”,花巨资在清漪园的旧址建颐和园作为慈禧养老之地。同时,昆明湖畔的耶律楚材墓又得到了维修。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国家多难,包括耶律楚材墓在内的许多珍贵古迹遭受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耶律楚材墓得到较好保护。目前,原址三间北房内有一个土红色巨冢,是耶律楚材和夫人的合葬墓。三间坐北朝南的祠堂,祠中有彩塑耶律楚材坐像,匾额上有乾隆帝亲书“元枢宰化”四个大字。祠堂前面是一通螭首龟趺的御制碑,左前方亭子中有一尊石翁仲,为元代遗物。

3.单薄的石翁仲

石翁仲是石像生的一种,为石雕人物,耶律楚材祠前的石翁仲曾因夏夜流萤集其眼部,被人视为怪异而推入水中,到了清乾隆年间才被打捞出水。

通常的石翁仲多是三维立体形状,翁仲的手臂、冠带、笏板、武器,甚至服装配饰都会雕得十分生动鲜活,而耶律楚材墓的这尊翁仲却把手臂、笏板与身体整合到一起,就像一幅二维平面画一样,既迥异于其他朝代的惯常翁仲样式,也不同于元朝的其他翁仲,显得十分单薄,甚至简单寒酸。如此简化处理,很有一种糊弄人和凑合事儿的感觉。猜测原因可能有二:或财力不济,不得已偷工减料;或受所用石材限制,工匠亦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憾。

古人一向有“视死如生”的观念,主张厚葬,认为这是“孝”的一种体现。视天下为一家之私产的帝王们不但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也希望长享富贵,因此不惜耗费巨资建造自己的陵墓。其中著名的秦始皇陵、关中汉唐帝陵和明清皇陵都极尽奢华。“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威风赫赫的帝王也管不了身后事,由于随葬了大量金银珠宝,引起了盗墓者的觊觎和盗掘。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无数帝陵被盗掘,陵中尸体被毁坏,汉末赤眉军发掘高后吕雉的陵墓,以及民国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慈禧太后墓,就是性质恶劣的极端案例。

因此,一些头脑清醒的帝王提倡薄葬。汉末三国除继承了两汉的挽歌送葬、持节护丧、设吉凶卤簿等内容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薄葬,主要表现为短丧、不封不树、明器减少等。这一时期首位实行薄葬的君王,就是魏武帝曹操,这从前些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曹操高陵得到了印证。曹操墓所出的随葬品,没有什么金玉礼器,所出的金丝和金纽扣都是衣服上的饰品,在记载其随葬品的石碑上也没有其他金银珠玉的记载,这就和他在《遗令》中叮嘱后人所说“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一致。所出之陶器,器形均偏小,且做工较为粗糙,均为泥质素面灰陶,就连寻常汉墓中常见的彩绘陶器都不见,这也符合曹植在《诔文》中“明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另一位著名薄葬的帝王是五代后周的开国君主郭威。郭威生前节俭,称帝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是乱世中难得的一位好皇帝,可惜仅在位三年便去世了。郭威临终前,鉴于唐代十八陵因为厚葬而被盗掘,郑重嘱咐嗣君柴荣:“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工,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

这样说来,耶律楚材墓使用简陋的石翁仲,应是符合其本人一贯戒奢的风格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