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化题材的游戏、影视剧、甚至是小说,这些年来都不算少见,作者凭借着末世的基础创作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吸引了很多粉丝。可是,如果幻想中的事,照进了现实,会有多么恐怖?比如,病毒能够制造“丧尸”。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生化题材的游戏、影视剧、甚至是小说,这些年来都不算少见,作者凭借着末世的基础创作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吸引了很多粉丝。可是,如果幻想中的事,照进了现实,会有多么恐怖?比如,病毒能够制造“丧尸”。
它就是埃博拉,一个令人胆寒的存在,致死率超过了90%,而患者在感染两天后,内脏会逐渐溶解,浑身所有的洞出血致死。在这东西登场之前,它的“兄弟”马尔堡,更是把人类折腾的够呛。可是,埃博拉制造“丧尸”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
接下来,就让我们聊一聊,人类遇到最难缠的两种可怕病毒。
融化活人变成“丧尸”
先来看关于“丧尸”的传闻。
2000年10月14日,非洲乌干达一处贫民窟,一家医院内上演着十分可怕的景象。为了照顾高烧迟迟不退的病人,3名实习女护士照顾了病人好几个日夜。不出意料的是,女护士都被传染了,而病人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忽然,病人痛苦的挣扎了起来,七窍流血,甚至肛门也在往外喷血,迅速染红了病榻。主治医师,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症状,医院的设备也不先进,对于病人,医院所有人无计可施,只能眼看着对方血液流干,而卫生部对于此情此景,则是表现出了完全不在乎的态度。
随着病人的内脏彻底“融化”,医生意识到,这会是一场恐怖的瘟疫到来。而就在病人死后不久,另一个病房也传来了噩耗,又一名病人“死亡”了。结果,几个小时之后,“死亡”的病人突然变成了“丧尸”,嘴角流下鲜血、眼神呆滞,攻击性十足,逮谁就咬谁,哪怕是拖鞋,都会毫不犹豫的下嘴。
原来是这么个“丧尸”,说白了,就是感染了埃博拉的病人,突然陷入昏迷或者昏厥,被医生当成了死亡。因为当地的医疗技术落后,而且这种病人,一般人谁敢靠近?至于嘴角流血,应该是昏迷后分泌的唾液导致,所谓的攻击性状态并非所有病人都是相同的症状,暂时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要是真的见到了,至少要留下好几年的心理阴影。只不过,“丧尸”属于胡说八道。除非病毒能做到,让死者体内所有死亡的细胞复活,并且恢复正常功能,否则死人不可能复活。而病毒接受外来中枢信号,不依靠人脑对人体进行改造活动的说法,更是连超级计算机都做不到。
再者,埃博拉不会刻意去吞噬人类的大脑,它的目的就是整死宿主,想要让人在死后活动起来,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比起传说中的僵尸毒,埃博拉还是太逊了。而且,埃博拉的致死率非常的狠,并不会留给感染者多少时间,一旦死的足够快,便很难蔓延开来,就更谈不上“丧尸”传播了。
除了假死导致的异象,埃博拉被称为“丧尸”病毒,还有一方面原因,那就是症状。血管扩张之后,人体皮肤的颜色会变得非常怪异,很像恐怖片中涂满了番茄酱的丧尸,再加上种种传言混合,慢慢流传出来了奇怪的说法。而且,中国的医疗队,也正面和埃博拉患者接触过。
比起患者被病毒的猛烈折磨,其实他们的家人,更让人感到揪心,下面就来聊一个相对戳心的例子。
恶魔般的病毒
2014年,援非医疗队出动。
对于正面接触埃博拉患者,中国的队员们,心里也没有底。非洲的资源短缺,自然环境恶劣,其他国家躲都躲不及,生怕血本无归,和这种最强的病毒交锋,稍不注意,便会丢掉生命。而中国不仅驰援了物资,还组织医疗队迅速出动。
来到利比亚之后,医疗队员身着厚厚的防护服,面对来治病的患者,他们瞬间遇到了难题,想给对方扎针,但因为皮肤太黑了,找不到血管。更别说在炎热的环境中,穿着那么热的防护服,护目镜很快被呼吸熏出了一层薄雾。
而比起找不到血管,更让队员们困扰的是,有些病人的血管都塌了,他们很少见到这种情况。只能先安排患者住院,然后挨个治疗,工作量有多大呢?从早忙到晚,累的腰酸背痛。
患者住院第二天,症状不断加重,又吐又拉,高烧不退,一度陷入昏迷。而这,并不只是个例。等到入院第三天,一名年轻的患者,心跳停止。不到三天的时间,他的内脏全部被埃博拉溶解了,这也是队员们,第一次见识到恶魔般病毒的恐怖。
不久后,一对母子住院。她怀里抱着8个月大的孩子,丈夫和其他家人,已经被埃博拉夺走了生命,她目睹了残酷的一切,如今只希望孩子能换来一线生机。母亲自知时日无多,见到队员后,就恳求他们救一救孩子,并反复说着相同的话。
队员们接过孩子,用小注射器给他喂奶粉,短暂的控制了病情。但是,时间有些太短了,孩子的抵抗力,本就没法和成年人相比,更何况还是那么可怕的病毒,当他肺部被感染的时候,生命便走向了倒计时。说来令人磋叹,队员们来到的这家医院,原本一共有100多名医生,却被病毒轻易带走了几十人。
孩子需要吸氧,可整个市里都没有一罐氧气瓶,队员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四处奔波,最后在一家外建公司找到了一小部分。或许是队员的决心,唤醒了孩子的求生欲,他的生命维持了10天,奈何埃博拉太强大,众人回天乏术。
等孩子的呼吸,停在母亲怀里的时候,她突然疯了。看着家人、看着丈夫、又看着儿子,一个个的走在自己眼前,精神瞬间被压垮。从此不吃不喝,随着她体内的病毒发作,挣扎不断。队员们的心情,说不出的沉重,他们下定决心要救回这位母亲。只不过,人类怎么可能是埃博拉的对手呢?
所谓恶魔般的病毒,不仅是指毒性刚猛,致死率最高能达到90%,还包含对生者心理上的巨大折磨,除非能研制出特效药,不然谁都没有办法。虽然高致死率不会大规模流传,但生命逝去之后,生者又怎能节哀顺变?
无论是冷是热的环境,埃博拉都不会轻易消亡,人体内的细胞,也不是它的对手,面对侵蚀,毫无反击之力。唯一能从这种病毒中活下来的物种,目前只发现了蝙蝠。而传播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门,艾滋病和它比起来,简直是弟中之弟。
只需要10天的时间,就能达到艾滋10年的目的,艾滋还得防着免疫系统,背后“放黑枪”。但是对埃博拉存在免疫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了,基本上都会痛苦的死在血泊之中。关于埃博拉,也没有特效药和疫苗,只能选择用传统的医疗方式缓解,降低死亡率。
那么,它的“兄弟”马尔堡,又是如何折磨人类的呢?
恐怖的传染性
马尔堡的恐怖,在于传染性之强。和埃博拉相比,它的致死率并不高。可是,致死率不高,不等于这玩意造成的后果不严重。
1967年夏天,31名德国患者,在马尔堡一家医院治疗,他们烧的非常厉害,任何的治疗手段,都无法缓解丝毫的症状,反而让他们的越来越严重。两周时间过去了,这些病人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吐血症状,浑身止不住的出血,直到血液流干死亡。
虽然最后幸存了24人,但他们的器官或多或少受到了损伤,而且头发全没了。只不过,这才只是噩梦的序章,更恐怖的还在后面。科学家提取了病毒分析,结果研究了很久,都无法确定病原体。可就在这个时候,病毒已经迅速流传了开来。
为了找到第一例感染的患者,科学家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最后确定是第一名死亡病患,接触了猴子才感染的,但猴子不可能是源头。而这一仔细调查倒好,一路查到了乌干达,追溯源头,更是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才有一点进展。
1982年,一名英国兽医琼斯,为科学家提供了可靠的线索。琼斯在乌干达待过一段时间,对当地的“捕猴者”有很深的印象。这群商人靠贩卖猴子赚钱,但当地的环境太差,有些猴子感染了病毒,病猴子又是卖不出去的,可为了自己的生意,商人把病猴子掺杂在健康的猴子里面,导致其他猴子也跟着感染病毒。
只要猴子没死,那就是健康的猴子。尽管琼斯提供的证据,得到了确定,但商人的身份难以追查。至于猴子身上的病毒来源,一直到2009年才解开谜底。科学家在果蝠的身上,提取到了病毒样本,而且这东西没有受到影响,应该就是携带病毒的宿主。
更令专家确定的是,在这前一年,两名感染了马尔堡的患者,因为好奇去过果蝠洞穴。世界上不可能有那么巧的事,所以源头基本被确定了。虽然没有达到埃博拉的恐怖致死率,但这种病毒对人体的伤害,也是无法忽视的。
如果不能确保在感染病毒后及时接受治疗,极有可能危及生命。至于是怎么传染给猴子的,科学家推测,也许是猴子在野外找水果吃的时候,不小心误食了被果蝠啃过的,或者说果蝠在水果上留下了粪便被猴子吃了。但真正让人觉得可怕的,还得是为了利益害人的商人。
人类在面对以上两种病毒时,真的格外渺小,丝毫不够看的。当下更是没有任何“立竿见影”的药物防护,而且病毒从没有离开自然界。如何提升我们的科技水平,以应对自然可能再次和人类开的“玩笑”,已经刻不容缓。或许,有朝一日,人类真的能够突破自身,在和病毒的对抗中,呈现压到线的优势。
不过在此之前,必须要学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信源:《海外网》——《令人恐怖的埃博拉病毒:融化活人的僵尸病毒》
《澎湃新闻》——《让人变僵尸的病毒真的存在吗?》
《新民晚报》——《病死率23~90%,马尔堡病毒病是什么?中疾控提示》
《凤凰卫视》——《家中四人感染埃博拉病逝后,这位非洲母亲抱着儿子求助中国医生》
《39健康网》——《埃博拉:世界上高级别的病毒之一,每隔几年爆发一次,有多危险?》
《环球网》——《研究发现有些人对埃博拉病毒有先天免疫性》
来源:电影有深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