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虎队是1941至1945年间中美联合抗击日军的多支航空部队的统称,包括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等。1941年8月,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正式成立,来华参与对日作战;同年12月,“Flying Tigers”一词首次被《时代》周刊公开使用,次年《大公报》
飞虎队是1941至1945年间中美联合抗击日军的多支航空部队的统称,包括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等。1941年8月,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正式成立,来华参与对日作战;同年12月,“Flying Tigers”一词首次被《时代》周刊公开使用,次年《大公报》同步确立“飞虎队”中文译名,称号由此被广泛传播。飞虎队在陈纳德将军的指挥下,承担攻击日军、保护驼峰航线、支援地面部队等任务,在空战中屡建奇功,为中国夺取制空权、粉碎日军侵略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血与火中与中国军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飞虎队使用过的三款主力战斗机模型。蓝键 摄
9月7日上午,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内人头攒动,阳光洒在广场两侧的飞虎队战斗机模型上,金属光泽格外耀眼。飞虎队常设展览开幕式在这里举行,展览集中展出了1000余件珍贵历史文物,通过丰富的实物资料、场景还原以及先进的声光电展陈技术,再现飞虎队的英勇传奇和中美军民并肩作战的烽火岁月。多名飞虎队老兵的后裔跨越重洋,与中国人民共同纪念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开幕式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弗里·格林表示:“这份关于爱与忠诚的人类史诗,早已化作联通两国的友谊桥梁,更成为对团结力量的永恒见证。”如今,飞虎队的故事依然在中美两国人民中传颂,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飞虎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参加现场合唱活动的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学生廖海均、吴雨诗眼神明亮。在她们心里,飞虎队是正义的象征,是中美人民友谊的象征。
“飞虎队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它的背后是一段中美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在讲解员的解说中,历史徐徐铺展。1941年,一大批美国青年飞行员在陈纳德将军的率领下,组成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来到中国。
飞虎队的得名源于他们在昆明抗击日军首战告捷,因战机身上绘有鲨鱼图案,被民众误认为是“飞虎”。1941年12月《时代》周刊首次使用“Flying Tigers”一词,次年《大公报》同步确立“飞虎队”中文译名,称号由此广泛传播。
飞虎队后裔盖尔·鲍加特纳在展示捐赠给飞虎队常设展览的照片。蓝键 摄
盖尔·鲍加特纳的父亲约瑟夫·C·库珀就是飞虎队的一员。展览上,盖尔·鲍加特纳展示了她捐献的珍贵相册,照片里的飞行员们意气风发,军容整齐。“这是我的爸爸。”盖尔指向一张照片激动地说,“他为自己是飞虎队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
这支让老兵约瑟夫·C·库珀自豪的队伍,从1941年到1945年先后以志愿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等不同形式参加中国抗日战争,成为打击日寇的空中利刃。
在展览二楼的沉浸式体验区,飞虎队后裔里克·彼得森借助现代科技穿越“驼峰航线”。当虚拟战机掠过雪山之巅时,他指向屏幕,声音哽咽:“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们面对的危险。”这条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架飞机损失的“空中生命线”,突破了日军封锁的关键通道,3年间运送了80万吨物资、3.3万余人,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563架飞机损毁,1500余人牺牲。
杰弗里·格林分享了一组数据,“在那些成功落地的美国飞行员中,有93%的人被中国人民救起。”展览墙上的另一组数字印证着这份情谊:1943年至1945年间,中国政府对65架坠机及187名遇险飞行员展开搜救。
在柳州木龙村失事机组的飞虎队成员合影。蓝键翻拍
飞虎队与广西情缘深厚。1944年10月16日,11名飞虎队员驾驶轰炸机从柳州机场起飞执行任务,返航时因引擎故障坠毁于木龙村。村民发现飞行员身上缝有“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的布条后,冒死救下6名幸存者。获救飞行员用半生不熟的中文感激地说:“OK!Liuchow!”(好样的!柳州!)
部分飞虎队老兵的骸骨,如今仍埋葬在柳州的莽莽青山之间。
“这是Teeter生前收到的锦旗,后来他在空战中牺牲了。”美国的飞虎队历史研究专家卢百可展示了一面1944年的粉色锦旗,“据我们考证,他的遗骸至今仍留在柳州市区附近。”这面锦旗是Teeter少校的家人交给卢百可的,如今他将其捐赠给飞虎队常设展览。
20年前,卢百可在柳州寻访飞虎队遗迹时,结识了两名记者——黄希翎和孙红,并一起组建了“共享光荣”寻访小组。20多年间,他们走过美国27个州,采访了200多位飞虎队老兵,在全国范围定位20余处坠机地点,抢救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让锦旗在展览中展出,正是为了提醒后人不能遗忘。”卢百可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飞虎队队员Teeter少校1944年收到的锦旗。蓝键 摄
历史不会尘封,精神永续传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在开幕式上强调:“举办常设展览,就是要以物证史、以物叙事,展现飞虎队维护正义、捍卫和平的国际担当。”
“能教我弹奏吗?”在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听着学生指尖流淌的古筝曲《战台风》,盖尔·鲍加特问道。一拨一弹间,她眼中闪烁出星光。
开幕式后第二天,飞虎队后裔走进“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与中国青少年共制漆扇、同跳民族舞,温馨的场面与历史影像中军民共修机场、冒死营救飞行员的画面交叠,形成跨越时空的温暖回响,让飞虎情谊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如今,“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已在中国设立超百所学校,数量仍在增长,这份情谊的传承在不断延续。“我计划带领更多美国学生来到中国的飞虎队友谊学校,相信他们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善,并通过这段旅程更加了解二战历史。”杰弗里·格林说。
记者手记
采访中最触动我们的是那些温暖细节:村民连夜修复跑道的身影,缝在飞行服上的救命布条,飞行员生涩的“OK!Liuchow!”……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中美两国人民深厚友谊最真实的注脚。
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铭记这份温暖。飞虎队精神犹如一座跨越太平洋的桥梁,当战士们远渡重洋而来,当中国军民冒死相救,这种超越国界的情谊,已然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共同守护。
“在黑暗中相互照亮,面对危难彼此扶持”,这种相互尊重、相向而行的精神,指引着我们共创和平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