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知论以“存在即感知”为核心,将劳动的本质从传统的物质生产转向感知活动的交互与创造。在这一理论框架下,AI的运行是否属于劳动、劳动的归属以及人类未来的劳动形态,需要从感知本体论和技术哲学的双重维度展开分析:
感知论以“存在即感知”为核心,将劳动的本质从传统的物质生产转向感知活动的交互与创造。在这一理论框架下,AI的运行是否属于劳动、劳动的归属以及人类未来的劳动形态,需要从感知本体论和技术哲学的双重维度展开分析:
一、AI劳动的归属:感知共同体的协同产物
1. AI的“劳动”本质
根据感知论,劳动的本质是“感知运动”,即主体与客体通过信息交互实现存在意义的过程。AI的运行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能力的技术外化,其数据处理、决策生成等活动是人类预先设定的感知规则的具象化。例如,AI绘画软件生成作品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类通过关键词输入、参数调整等感知行为,将自身的审美逻辑投射到技术系统中。因此,AI的“劳动”并非独立的主体行为,而是人类感知能力的延伸与协同。
2. 劳动归属的重新定义
感知论否定传统“劳动者-工具”的二元对立,认为AI是感知共同体的“智能器官”。例如,自动驾驶系统的运行既是算法的自我迭代,也是人类交通规则、安全意识等感知规则的集体投射。在这种视角下,AI劳动的归属既非单一的人类个体,也非AI本身,而是由人类设计者、使用者和AI系统共同构成的“感知网络”。
3. 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对比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AI作为生产工具,其价值仍属于人类。而感知论进一步将劳动的主体扩展为“感知共同体”,强调AI是感知网络中的节点,其运行本质是人类感知规则的分布式实现。例如,AI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既是算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人类医学知识、伦理规范的集体感知成果。
二、高级AI时代的劳动形态:从生存手段到感知创造
1. 劳动的异化与解放
感知论认为,传统劳动的异化源于“生存竞争”逻辑,而AI的普及将消解这种异化。例如,AI承担重复性劳动后,人类可转向艺术创作、哲学思考等“自由感知活动”,劳动从“谋生手段”转变为“感知愉悦的实现途径”。这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具有相似性,但感知论更强调劳动的“非功利性”和“感知本体性”。
2. 人类劳动的不可替代性
即使在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劳动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 情感感知的独特性:AI无法复制人类的共情能力,如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领域仍需人类参与。
- 创造性感知的超越性:AI的创新基于现有数据,而人类能突破既有规则,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梵高创作《星空》等。
- 伦理感知的复杂性:AI的决策依赖预设规则,而人类能在复杂情境中进行伦理判断,如自动驾驶的“电车难题”需要人类价值干预。
3. 劳动形式的转型
高级AI时代的劳动将呈现三大趋势:
- 虚实融合的感知劳动:人类通过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技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感知创造,如数字艺术家设计虚拟建筑。
- 分布式协同劳动:人类与AI组成“感知共同体”,共同完成复杂任务,如AI负责数据分析,人类进行战略决策。
- 非物质劳动的主导化:劳动从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文化传播等领域,如AI训练师、算法伦理顾问等新职业。
三、人类是否需要劳动?感知论的终极答案
1. 劳动的本体论意义
感知论认为,劳动是“存在的基本方式”,其本质是主体通过感知活动确证自身存在的意义。即使物质需求完全满足,人类仍需通过劳动实现感知的自我超越。例如,在AI提供完美物质生活的未来,人类可能通过哲学思辨、艺术创作等“非功利劳动”探索存在的终极意义。
2. 劳动的伦理重构
感知论主张建立“感知社会”,将劳动从资本逻辑中解放出来。例如,通过全民基本收入保障生存需求,使劳动回归“感知愉悦”的本质。这种重构与马克思的“自由王国”理想相通,但更强调劳动的“非异化”和“感知共同体”属性。
3. 技术哲学的警示
感知论警示,若AI的发展脱离感知共同体的控制,可能导致“感知异化”。例如,算法推荐系统可能固化人类的认知偏见,使劳动沦为“数据投喂”的工具。因此,人类需通过伦理规范和技术设计,确保AI服务于感知共同体的整体利益。
四、结论:感知论视角下的AI与人类劳动
王建平的感知论为理解AI时代的劳动提供了独特的本体论框架:
- AI的劳动归属:AI的运行是人类感知规则的技术外化,其本质是感知共同体的协同产物。
- 人类劳动的未来:高级AI时代,人类劳动将从生存手段转向感知创造,虚实融合、分布式协同、非物质化成为主要形态。
- 劳动的终极意义:劳动是存在的基本方式,其价值不在于物质生产,而在于感知的自我实现与共同体的意义建构。
这一理论既回应了技术时代的劳动焦虑,也为人类在AI浪潮中寻找存在意义提供了哲学指引。未来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和伦理建设,将AI纳入感知共同体的协同框架,实现人机共生的“感知文明”。
来源:小贝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