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豫东平原上的王家村已经醒了。村口那条新修的水泥路上,前几天还停满了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的轿车,如今只剩下几辆电动三轮车,孤零零地停在路边。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豫东平原上的王家村已经醒了。村口那条新修的水泥路上,前几天还停满了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的轿车,如今只剩下几辆电动三轮车,孤零零地停在路边。
58岁的老王蹲在自家门槛上,手里的烟卷已经烧到了尽头。他看着儿子一家忙里忙外地往车上装行李,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
"爹,我们得动身了,再晚高速该堵得走不动了。"儿子一边往后备箱塞行李,一边扭头说道。儿媳妇眼睛红红的,显然刚哭过。小孙子还揉着惺忪的睡眼,不明白为什么刚回家没几天就又要离开。
这样的场景,在春节后的河南农村再寻常不过。据统计,像这样背井离乡的河南人,已经超过了一千六百万。更让人揪心的是,九成河南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外地打拼,不愿回来。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中原大地,怎么就留不住自己的儿女呢?
说起河南的高考,那真是一把辛酸泪。去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1万,又创了新高。这些孩子寒窗苦读十几年,好不容易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可四年大学读完,却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家乡没有合适的饭碗。
在郑州金水区的一家咖啡馆,我见到了26岁的李晓雯。这姑娘从郑州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现在在郑州做前端开发。
"我们班32个人,留在河南的只有3个。"她搅动着杯中的咖啡,语气里带着无奈,"去北京的最多,有12个,剩下的都去了上海、深圳、杭州。不是我们不爱家乡,是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她说得在理。在郑州,她一个月能拿6500块,做前端开发。同样的工作,在北京随随便便就能拿一万八。这差距,搁谁都得掂量掂量。
河南的产业结构确实是个问题。除了郑州在搞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这些新产业,其他地方主要还是靠农业、传统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撑着。一个学人工智能的研究生回到老家能干啥?恐怕只能考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了。
29岁的张浩然有过切身体会。他原本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两年前因为父亲生病,选择回南阳老家。可待了不到一年,他又收拾行李回了上海。
"在上海,我只需要把活干好就行。回到老家,啥事都得靠关系。"他说起这个就来气,"找工作要托人、看病要托人、孩子上学还要托人。这种无处不在的人情网,真能把人憋死。"
在河南的很多地方,"关系"比能力好使。对于习惯了公平竞争、凭本事吃饭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环境简直让人窒息。他们宁愿在大城市挤地铁、住合租房,至少那里的规则明明白白:只要肯干,就有出头之日。
郑州的房价是个什么水平?去年,平均一平米要一万三千五。而郑州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六千三左右。这么算下来,一个郑州年轻人要不吃不喝小二十年,才能买得起一套九十平的房子。
"别说郑州了,就连我们老家的县城,房价都涨到七千一平了。"周口项城的刘志强跟我说起这个直摇头,"县城的工资才两千多,这房价谁买得起?"
相比之下,虽然北上广深的房价更高,但那里的收入也高,至少给了年轻人一个盼头。
大城市的光鲜背后,是多少辛酸和无奈。凌晨两点的中关村,写字楼里还亮着灯;上海地铁早高峰,人挤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深圳的城中村里,年轻人窝在不到十平米的出租屋里......
31岁的赵宇航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后端开发,月薪三万,听起来挺唬人。"但扣除房租、生活费,再往家里寄点,每月也剩不下几个钱。"他苦笑着说,"最难受的是生病的时候,一个人去医院打点滴,那时候真想家。"
这些在外打拼的河南人,经常自嘲是"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城市"。那种撕裂感,外人很难体会。"每次过年回家,都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赵宇航说,"既舍不得家乡的温暖,又放不下大城市的机会。"
不过,变化也在悄悄发生。
在许昌,29岁的李向阳放弃了深圳的工作,回老家办起了腐竹加工厂。"靠着电商,我们的产品现在卖到全国各地,去年销售额突破了一千万。"他指着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脸上写满了自豪。
在洛阳,90后姑娘王雨晴靠着短视频平台,推广家乡的唐三彩制作技艺,现在她的工作室年收入超过三百万。"很多人不知道,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有多精美,我要让全世界都看到河南的文化魅力。"
河南自己也在努力求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这些国家级平台陆续落地;比亚迪、华为这些大企业纷纷来河南设厂;"招才引智"计划给高端人才开出了优厚条件......
六、 路在何方面对一千六百万人离乡的现实,光说漂亮话没有用。河南的"留人"难题,需要的是实打实的解决办法。
产业升级是根本。没有现代化的产业,就提供不了好工作。河南必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创造出更多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岗位。
营商环境要改善。打破"人情社会"的桎梏,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让年轻人相信:在这里,靠努力就能成功,不需要拼爹、找关系。
观念要更新。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需要重新认识什么是"成功"。在大城市打拼是奋斗,在家乡找到自己的位置、安稳生活,同样值得尊重。
公共服务要跟上。好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河南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让人才不仅"留下来",更能"过得好"。
每一个离乡背井的河南人背后,都有一段不舍的故事。一千六百万,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千六百万个鲜活的人生,一千六百万个家庭的悲欢。
当我们问河南为什么留不住人时,我们真正要想的是:怎么让"留下"和"回来"成为更好的选择?怎么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怎么让中原的儿女能够在家乡实现自己的价值?
期待着那么一天,当河南的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毫不犹豫地选择家乡的企业,在这里获得尊重、实现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一天,才是河南真正振兴的开始。那一天,回家的路将不再漫长。
来源:兔兔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