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关乎健康的“药”事,你了解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2:09 1

摘要: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药品安全无小事。近日,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9月4日以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围绕“药品安全 监管为民”活动主题,针对当前公众用药知识不足、家庭药品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涵盖政策宣讲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药品安全无小事。近日,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9月4日以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围绕“药品安全 监管为民”活动主题,针对当前公众用药知识不足、家庭药品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涵盖政策宣讲、科普宣传、公众开放日、专项培训等多个领域,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在我市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现场,专业药师耐心给市民讲解用药常识。

市民到药店买药有哪些注意事项?安全用药需怎样“避坑”?家庭药箱该怎样配置?……针对市民关心的这些用药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药品监管专业人员、执业药师等,为您带来关于安全用药的权威解读。

理性购药篇:买药别只看药名

现象:

69岁的王阿姨在直播间购买了“祖传降糖胶囊”,她自以为寻到了治疗糖尿病的“秘方”,对这个“药”的功效深信不疑。在直播间导购的引导下,王阿姨停服治疗糖尿病的药,持续服用直播间购买的产品一星期后,血糖升至22mmol/L(正常范围为6.7—9.4mmol/L),情况一度十分危险。后来,其子女了解后才发现,王阿姨所买的“药品”其实是一款既无保健品批文又无药品资质的普通食品,并无治疗功效。

当身体出现一些常见的不舒服状况,不少市民选择到药店甚至从网上自行买药服用。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药物,人们常常陷入迷茫,一些人全凭感觉买药,还有一些人则盲目听信导购员的推荐。

购买药品该注意些什么?如果你还是停留在只闻药名不知药效的阶段,请听听专业人员怎么说。

安全指南:

“药品作为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既有治疗作用,也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市民到药店买药,应先学会一些基本常识,避免盲目购药。”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药品流通科相关负责人说。

首先,消费者应选择到合法的药店买药,合法的药店经过监管部门批准,店内悬挂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其次,应分清购买的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处方药(RX),是指由有处方权的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按处方从医院、正规药品零售企业购买的药物。这种药通常具有一定的影响(副作用等),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OTC),是指患者根据药品说明书自选、自购、自用的药物。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病情较轻、稳定、诊断明确的疾病。非处方药又进一步根据安全程度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前者安全性相对较低,后者安全性相对较高。非处方药的包装上有椭圆形的OTC标志,甲类为红色椭圆形底阴文,乙类为绿色椭圆形底阴文。

消费者在选择药品时不宜只看药名,还要了解其中的成分。药品一般有三种名称,即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西药和中药不同。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中药,都是同一个通用名。西药则不同,各个厂家生产的同一种化学药品一般都有自己的商品名,这样同一种药品可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商品名。所以,无论是到医院看病还是自己到药店买药,都必须分清药名和成分,弄清自己正在服用的药以及新购买的药是不是存在名字不同成分相同的现象。否则,很容易造成重复用药,导致药物中毒等严重后果。购买某种药品时一定要多询问并仔细阅读说明书,最可靠的办法是在医生指导下购药使用。

另外,消费者在购药时还应警惕伪、劣药品。识别技巧是:

一看标签:购买整瓶、整盒的药品,要先看标签印刷得是否正规、项目是否齐全。国家规定药品的标签必须印有注册商标、批准文号、药品名称、产品批号、生产企业。其中商标和批准文号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或印刷得不规范,即可视为假药。

二看药品:无论针、片、粉和水酊剂以及药材,凡见有发霉、潮解、结块或有异臭、异味、片剂色泽不一致者,即可视为劣药。标签上都印有有效期,凡超过有效期的药品,也可视为劣药。

三看来源:购买游医、地摊药贩以及“卖艺人”卖的药要慎重。这些人为了赚钱,大都信口开河,然而他们多数卖的是未经过审核审批的“问题药品”。还有街头墙上张贴的广告,吹嘘所谓“祖传秘方”、“包治”某病的药,大多是虚假宣传。

市场监管人员在药店检查。

科学用药篇:这些用药误区要远离

现象:

前不久,张先生感冒咳嗽,他将3种止咳药(含右美沙芬/可待因/甘草片)混合服用,自认为能“加强疗效”。不料,服药当晚他因出现呼吸抑制送医抢救,血氧饱和度降至82%,所幸抢救及时才避免生命危险。之后,医生告诉张先生:“这三类药品均含中枢抑制剂,混用相当于服用3倍剂量!”

凭“经验主义”吃药——这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我们的药店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顾客:一进来就指定买某种药,有的表示在网上看过药方,有的声称‘以前吃过,效果蛮好’。”桂林市吉尔康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安全用药常识,近年来他们在桂林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在药店里配备执业药师,对消费者进行用药指导,避免消费者陷入用药误区。

安全指南:

对于科学用药的误区,记者通过采访药品监管执法人员、执业药师等,总结归纳了几大误区。

误区一:随意增减药量

很多人认为“多吃好得快”或者“少吃副作用小”,却不知每种药物都有严格的剂量要求。以降压药为例,随意减少剂量可能导致血压控制不稳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过量服用退烧药则可能损伤肝脏。遵循医嘱,按时定量服药,才能让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误区二:盲目追求新药、贵药

“贵药=好药”“新药=特效药”是常见的认知偏差。其实,药品的疗效与价格、上市时间并无直接关联。例如,经典老药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抗血栓等方面疗效确切,价格亲民,是许多家庭的必备良药。选择药物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而非单纯追求价格和“新”。

误区三:自行搭配用药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降低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比如,抗生素与益生菌同服,会使益生菌失去活性;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与头孢类药物联用,可能引发致命的双硫仑样反应。服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混搭”风险。

此外,专业人员还提醒市民:服药之前看剂型,不要随便掰开服用。很多人在服药的时候,觉得药片大不易吞服,就想办法将药片掰开或者磨碎服用。殊不知,有些药物为特殊剂型,不能盲目掰开服用,包括:缓控释剂、肠溶片、胶囊剂等,这些药品随意掰开服用会带来不良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是正确的用药方法?专业人员总结道:

首先,最好遵医嘱服药。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和药师的指导用药,不随意停药、换药。其次,养成吃药前先看说明书的习惯,仔细了解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等关键信息。此外,要注意服药时间:饭前、饭后、空腹服药都有讲究。例如,胃黏膜保护剂需饭前半小时服用,助消化药物宜饭后服用。

科学储药篇:家庭药箱别忘定期“体检”

现象:

近日,记者在市内随机走访了几家药店,并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发现大家普遍缺乏药品储存知识。市民李女士表示:“家里的药都是随手扔在抽屉里,只要没过期,我就觉得能正常服用。”退休教师王先生也坦言,自己从未留意过药品说明书上写的储存条件。走访中,不少市民都持有类似观点,普遍认为只要药品未过保质期就能安全使用,却忽视了储存条件对药品质量的重要影响。这种错误认知,使得药品在高温环境下存在变质风险,进而威胁用药安全。

反正都是药,存放在一个箱子里,或者储存在冰箱里,或者因为药盒太占位置,会将买回的药品拆了包装存放……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这样存放药品?专业人员提醒:这样的存放方式也是不科学的。

安全指南:

针对市民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存药误区,药品监管专业人士给出了一份科学储存药品的指南——

提示一:别把所有药存放在一起

许多家庭喜欢将常用药放在同一个小药箱里,这样非常不科学。因为药物在长期存放过程中,会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产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外用药和内服药存放在一起,会产生相互影响。其次,这样做有可能混淆药物的用药方法,造成伤害。如外用药炉甘石洗剂,外观很像草莓口味的混悬液,容易造成误服。此外,成人药和儿童药混放在一起也不安全,因两者可能名称相同、外观相似,但规格不同,如果家长错误地将成人的药物给儿童服用,可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

建议:外用药和内服药分开保存,成人药和儿童药分开保存。

提示二:不是所有药都适合放冰箱

在炎炎夏日里,很多市民买回药后就放到冰箱里,觉得这样储存最安全。可是,不同的药物储存的温度条件是不同的。

药品的储存温度包括:常温(0℃—30℃),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阴凉(0℃—20℃),如桔贝合剂;冷藏(2℃—8℃),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部分药品还要求密封、避光、干燥等。所以,并不是所有药品都适合放入冰箱保存,例如,糖浆剂在过低温度下药物的溶解度可能会降低,导致药物浓度与标注的不符;乳膏保存温度过低,可能引起基质分层,影响其均匀性与药效。

建议:按照药品外包装或说明书上的贮藏要求储存。

提示三:存放药品别乱拆包装

很多人觉得药品包装太占地方,每次买回药品后都喜欢拆了外包装来存放,还有一些经常出差又需要长期服药的人,会选择把一星期甚至更长时间的药全部拆掉包装后,放入一个小药盒内。这种把药品长期混放在一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丢弃原包装,可能会影响药品的稳定性及药效,将不同的药品混在一起,相互之间甚至会发生反应。

建议:药品最好放在原包装里。目前大多数药片都采用铝箔独立包装,可将药片连同包装一起剪下后,再放入小药盒,同时别忘了标明有效期。

提示四:关注药品开封后的保质期

很多人以为,药品开封后,仍可以参照原包装的保质期,其实不然。药品未开封时,保质期可至药品包装标示的有效期;一旦开封,有效期会因为贮藏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例如,片剂、胶囊等容易干燥、破裂;颗粒剂、滴丸等药物容易吸潮;液体剂应在疗程内服用完毕,尤其是糖浆剂因其特殊性,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而产生霉变。即使药品开封后冷藏保存,也不适合长期储存。

此外,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一些家庭非理性囤药、备药用药欠科学等原因,导致大批药品“到期即弃”,造成浪费。因此,专家建议,按需购买药品,不要盲目囤药。最好3—6个月清理一次家中的药箱,不要服用过期或性状有明显变化的药品。

来源:桂林生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