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细胞最怕的,是我们“清醒”;最怕的,不是治疗,而是预防。真正让癌细胞猖狂的,不是突变基因,不是空气污染,不是家族史,而是——我们自己日复一日的某些行为。
癌细胞最怕的,是我们“清醒”;最怕的,不是治疗,而是预防。真正让癌细胞猖狂的,不是突变基因,不是空气污染,不是家族史,而是——我们自己日复一日的某些行为。
看似普通,其实正在一寸寸加速身体的失控。油炸只是排第6,排在第1的,大多数人连“危险”两个字都没意识到。
不说别的,就说你家楼下那个炸鸡店。高温反复油炸,丙烯酰胺这种致癌物质像雪片一样飘在空气里。
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超出一定限量的丙烯酰胺,胰腺癌、肝癌、肠癌的发生风险都显著上升。更别提那些久放不换的油,氧化后的脂肪分解产物,直接破坏细胞膜稳定性,就像刀片划破气球,细胞一旦泄漏失衡,癌变的门就被推开。
你不是天天吃?但你是不是经常吃。慢性暴露,才是最阴险的杀手。建议不是“永远不吃”,而是控制频率,每周不超过一次,尤其避免夜宵时段摄入油炸食品——这个时间段,肝脏排毒能力最弱,致癌物代谢最慢。
凌晨1点的朋友圈,永远有人在刷剧、改PPT、点外卖。你以为你在熬夜,其实是你的免疫系统在“掉线”。
研究指出,褪黑素在深夜达到高峰时,对癌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它像个夜班警察,巡逻、排查、抓捕异常细胞。一旦熬夜,褪黑素分泌紊乱,癌细胞就能趁夜潜行扩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一项临床观察中发现,长期熬夜者中,乳腺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出正常作息人群约30%。
而且癌症一旦出现,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与睡眠质量成正相关。不是说得癌后怕熬夜,而是熬夜本身,就在筑路铺桥,欢迎癌细胞“入住”。
建议你固定入睡时间,尽量在23点前进入深度睡眠。睡不着不是理由,手机屏幕的蓝光、咖啡因、晚饭太油腻,哪一个不是你自己选择的?
很多癌症患者都会说:“我从来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得癌了?”我们医生最怕听这句。因为我们知道,癌细胞最喜欢“老实人”——不吵不闹,啥事都往肚子里咽,委屈自己成习惯,压抑情绪当美德。
长期情绪压抑,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皮质醇水平升高,免疫细胞功能下降。免疫系统像个破旧的防盗门,癌细胞轻轻一推就进来了。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项研究指出,焦虑、抑郁、压抑情绪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联密切,尤其是胃癌和胰腺癌。
建议不是“保持好心情”这种空话,而是找到宣泄情绪的出口:写日记、运动、倾诉、心理咨询,哪怕是大哭一场,也比强颜欢笑有用得多。
你别小看“排便”这件事。粪便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如果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就像让毒素在体内反复循环。尤其是亚硝胺类物质,在高温、高脂、肠道环境不良的情况下,转化率明显上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回顾研究发现,每周排便少于3次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上升近40%。便秘不仅是“排不出来”,更是肠道菌群紊乱、肠壁炎症、蠕动功能下降的综合表现。
建议你别一味吃泻药,而是从源头调节:每天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相当于两碗绿叶蔬菜+一个苹果+一把粗粮。多喝水不是万能,但缺水肯定万万不能。
你坐着看这篇文章,癌细胞可能也在“看”你。澳大利亚癌症协会发表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者,患子宫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的风险提高近50%。久坐会引起血液循环减慢、代谢紊乱、炎症因子上升,这些都是癌变的前奏。
而且久坐的人,往往饮食更随意、缺乏运动、情绪波动大,癌症不是单点爆发,是系统性失衡。
建议不是让你立马站起来“原地跑步”,而是设定闹钟,每小时站立活动5分钟,哪怕只是伸展一下胳膊腿。工作不是不重要,但健康出了问题,你连工作的权利都可能被剥夺。
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杀手”。很多人吃得很自律:不油腻、不重口、不喝酒,但却离不开奶茶、面包、甜点、精米白面。你以为只是“热量高”?不,高血糖环境,是癌细胞最喜欢的生存土壤。
癌细胞不像正常细胞,它们更依赖葡萄糖供能。糖酵解是它们的“吃饭方式”,不需要氧,靠糖就能疯狂分裂。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高血糖状态下,肿瘤细胞的分裂速度是正常血糖环境下的2倍以上,而且耐药性更强、转移能力更高。
你不需要得糖尿病才危险,空腹血糖长期超过6.1毫摩尔/升,就已经属于癌症风险升高人群。而很多人连血糖都不查,自以为健康,其实早已在癌细胞的“盘子”上。“每日一杯奶茶”的习惯,说白了,是在给癌细胞加餐。
建议很明确:控制每日精制糖摄入不超过25克,学习看营养成分表,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复合碳水,别总拿“我嘴馋”来搪塞身体的求救信号。
我们不能控制基因,不能控制空气,不能控制命运,但可以控制自己的一餐一觉、一坐一动、一喜一忧。癌细胞并非一夜之间入侵,它是我们无数个“没关系”的结果。
别再说“活着就好”,活着但不能自由呼吸,不能吃饭睡觉,不能看孩子长大,那不是活着,是苟延残喘。
从今天开始,请你记住这6件事——不是为了远离癌症,而是为了活得像个有尊严、有质量的人。
参考文献:
[1]李莹莹.高温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及其致癌机制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3):201-205.
[2]王晓东.熬夜与肿瘤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1,28(6):458-462.
[3]张蕾.高血糖环境对肿瘤细胞代谢及增殖影响的机制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20,28(14):2301-2306.
来源:叙说医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