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法:毛泽东手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0:07 1

摘要:毛泽东手书将个人情感与诗词意境完美融合。既传承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其作品,既能领略书法之美,又能感受诗词之韵,实乃艺术瑰宝,令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墨迹堪称一绝!

毛泽东手书古人诗词有一百多首,成为毛体书法的传世经典!

毛泽东手书笔法自由奔放、洒脱不羁,整幅作品看起来气韵流畅、一气呵成!

毛泽东手书将个人情感与诗词意境完美融合。既传承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其作品,既能领略书法之美,又能感受诗词之韵,实乃艺术瑰宝,令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手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毛泽东手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作,可结合其书法创作习惯与历史背景,推测为20世纪中叶书写。

毛泽东一生酷爱书法,尤其钟爱古典诗词,常以书法形式表达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他手书的李白诗作包括《将进酒》《登金陵凤凰台》等,均创作于其书法艺术成熟期(如20世纪50-60年代)。因此,《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手书时间也可能与此阶段重合。

毛泽东用行草书书写的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与孟浩然结识于公元725年前后。此后的数年间,李白多次与孟浩然相聚,诗酒唱和,情谊日笃。公元730年三月,孟浩然将赴广陵(今扬州),李白特来相送。重逢数日后,孟浩然登船东下,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孤帆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空尽头,唯见长江水滚滚东流,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触发了他的诗情,遂挥毫写下《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中“烟花三月”的明丽春色与“孤帆远影”的开阔意境,既寄寓对友人的祝福,也展现了盛唐文人豪放洒脱的精神风貌。

毛泽东对李白诗歌的推崇源于其豪放飘逸的风格与革命精神的契合。李白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意境,与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怀形成跨时空共鸣。手书此诗,既是毛泽东对古典文学的致敬,也是其个人情感与艺术追求的抒发。

20世纪中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与文化重建的关键时期。毛泽东通过手书古典诗词,传递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例如,他在教导子女时曾亲自讲解此诗含义,强调“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乘船远行”的深情画面,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毛泽东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力遒劲、气势磅礴,与其革命家的身份相得益彰。手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他通过笔墨的跌宕起伏,隐喻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远大目标的坚定。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既是对传统书法的创新,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诗意诠释。

毛泽东手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书法作品以行草书体书写,风格严谨俊逸、洒脱奔放,布局错落有致,体现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可称其为极品!

该作品融合了李白的诗意与毛泽东的书法美学,成为文学与艺术交融的典范。李白的送别诗以景寄情,毛泽东的书法则以形传神,二者共同构建了“孤帆远影”与“长江天际”的视觉化意境,使读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原诗的深邃情感。

这件毛泽东手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头的“故”字用大写草书写就,笔画线条自然流畅,优美又俊逸,十分优雅好看。后面的字都顺着这个风格展开书写,大小错落有致,长短各不相同,变化极为丰富。虽说它不像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那般流畅自然,但从整体布局来说,也是相当不错的佳作。最后的落款,只简单写了自己的名字,既没写时间,也没有盖章。其实毛泽东创作书法时就没有盖章的习惯,落款时间也是有时写有时不写,这便是毛泽东在进行书法创作时的书写习惯。

毛泽东通过书法这一载体,让传统文化以创新的形式传承,既为古典文化焕发了新生,也为当代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例如,其手书作品常被用于教育场景,帮助青少年理解诗词内涵,体现了艺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毛泽东手书《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诗人与革命家、古典与现代、文学与书法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它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成为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象征。今日重读此作,我们不仅能体会到李白诗中“烟花三月”里那份淡淡的离愁别绪,又能深切感受到毛泽东用笔墨挥洒出的革命豪情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