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的角度写小说更加形象生动——评小树的长篇小说《乌山不夜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23:30 1

摘要:在写《乌山不夜侯》之前,她专门学了两年的工夫茶艺,拜国家非遗潮州工夫茶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为师,由此成了他的弟子。从茶的种植、采摘,制作,以及工夫茶艺,她都用心地学。正是因为她有这种切身的体验,她的小说才写得那么专业,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深入生活,才有生

摘要:小树通过对潮州工夫茶的深入体验与研究,使小说中的茶艺描写不仅专业精准,而且生动传神;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与多重视角的切换,拓展了小说的艺术视野;通过对茶文化的深度挖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时代意义。文|白鹿新闻首席评论员 金一斌小树的长篇小说《乌山不夜侯》出版之后,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而且吸引了茶人争相购买。因为这本书再现的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正如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所说:“小树在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观察与感变来叙述,使小说有艺术视野的新角度。《乌山不夜侯》虽然写的是现实,但却有历史感、动情力,还有灼人的热情,给人纵深、立面的深刻印象。”其实小树独特的观察、感变的叙述,来自于她深入生活与专业技艺的写作,才使她的小说有了艺术视野的新角度。她在潮州生活了二十多年,不仅爱上了潮州,而且爱上了潮州工夫茶,她常去乌岽山,去拜访这里的茶农,拜访凤凰单丛茶制作传承人和潮州工夫茶艺传承人。在写《乌山不夜侯》之前,她专门学了两年的工夫茶艺,拜国家非遗潮州工夫茶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为师,由此成了他的弟子。从茶的种植、采摘,制作,以及工夫茶艺,她都用心地学。正是因为她有这种切身的体验,她的小说才写得那么专业,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深入生活,才有生动的语言。小树在《乌山不夜侯》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与历史、个人与群体、情感与文化融为一体。例如,书中对乌山茶园的自然描写:“刚苏醒的乌山沐浴在初升的朝阳里,万道金光洒满了茶园,叶芽被晨光唤醒,晨露挂在叶尖上,犹如钻石般璀璨。”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茶园的美景,更通过自然意象隐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叙事更加生动丰富。《乌山不夜侯》是广东“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题材扶持项目。当小说的专业叙事深度介入乡村振兴议题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政策图解式的简单对接,而是通过专业知识,来丰富小说的主题,增加小说内容中的故事情节,使小说更加有可读性。此外,小说通过多重视角的切换,展现了不同人物对茶文化的理解与情感寄托。例如,主人公钟清友在采茶时的内心独白:“鲜嫩翠绿的芽叶布满茶树枝头,举目四望,绿意无边,人在其中显得极其渺小。”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对自然的敬畏,更通过茶文化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摘下一片芽叶,对着阳光,鲜绿的叶片脉络清晰延展,阳光透过叶片,鲜绿中透出了金黄,那一条条脉络颜色颇深,里面似乎蕴含着大量的水分和能量。”如果作者没有深入生活,细心地观察,没有亲身采茶的经历,是很难描写出如此深刻、透出的语言来。小树通过对潮州工夫茶的深入体验与研究,使小说中的茶艺描写不仅专业精准,而且生动传神;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与多重视角的切换,拓展了小说的艺术视野;通过对茶文化的深度挖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时代意义。比如“让茶青走水,叶片互相摩擦激发香气,叶片边缘受损产生红边,凤凰单丛的最大特点是绿叶红边,就是在做青的过程中摩擦产生的。做青是形成单丛茶色、香、味很关键的一步……”只有了解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的人,才有如此切身体会,才能写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制茶过程。“碰青后,茶青苏醒了又沉睡,待茶青又萎下去后,顺子再端起筛子来摇青。他扎稳马步,双手紧握筛子两边,胳膊左右摇摆,筛子里的茶青则开始上下翻飞舞动,一片片绿叶犹如被施了魔法,稳稳地集中在筛子中间,只会上上下下唰唰地跳跃,没有一片茶叶飞出筛子外面……”“茶青苏醒了又沉睡”,凤凰单丛茶制作传承人可制作出顶级好茶,但无法说出这种制作过程中的妙语,只有作家在制作中,与茶青产生了碰撞,作家的语言也“苏醒”了,由此产生了“魔法”,就像那一片片叶子飞出了创作的灵感。“这第一杯鸭屎,阴天中午采,做青不到位,杀青不太足,加上没有见到太阳,无香且带青味,茶汤闷涩混沌,苦底明显;第二杯是白叶,晴天下午采,有晒青,但走水不均匀,杀青不到位,花香不纯正,滋味不爽……”小说里这样鲜活的专业语很多,这让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多彩。笔者也是一位工夫茶艺研究者,对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技艺当然了解,但了解与亲身去体验做茶,长期参与工夫茶艺,却是不一样的。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专业,又能融进文学的语言,是要下“工夫”的。这就应了那句话:“实践出真知”。“高冲低注,刮沫淋壶,快速出汤再次滚杯,太白醒梦之后茶香回溢,接着再重复刚才注水出汤的动作。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后,杯中茶汤橙黄明亮,灯光下能清晰看见茶汤表面浮动的油光,这是好茶汤才有的特质。”难怪有茶人看了这本书感叹说:“这不仅是一部生动的小说,更是一部鲜活的茶艺教材。”没有专业知识,写不到这么到位,没有文字功底,描写不出这样栩栩如生,形象生动。《乌山不夜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专业性与文学性的深度融合。这种对茶文化的深入体验与研究,使小说中的茶艺描写不仅专业精准,而且生动传神。这种专业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茶艺的复杂性,更通过细腻的语言将读者带入茶农的劳作场景,使茶文化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山不夜侯》对凤凰单丛制作工艺的书写可称为茶学田野报告。从茶青走水的微循环到摇青力道的肌肉记忆,从“绿叶红边”的生化反应到茶汤油光的物理折射,作者以实践后的书写复现制茶工序。这种写作,在文学史上可追溯至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的音韵学考证,但小树的突破在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动态叙事。例如钟清友采茶时对叶片脉络的显微观察,既是对植物学知识的文学转译,又是人物心境投射的载体——鲜绿中透出的金黄,恰似海归青年钟清友身上传统与现代的辉映。这也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真谛。作者说她记不清去了乌岽山多少次,找凤凰单丛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聊,去访茶人和当地干部以及专业人士。再就是小说中叶天羽评茶时对“杀青不足”“走水不均”的技术诊断,实则是将茶叶制作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文学语言。这恰印证了罗兰·巴特“真实效应”理论——细节的真实性赋予虚构以说服力。小树的高明之处在于避免陷入专业知识堆砌的陷阱。她对茶学符号的文学转码,在书中第87页“做青”工序的描写中达到了一个巅峰。摇青动作被解构成“扎马步”“胳膊摇摆”“叶片飞舞”的舞蹈意象,茶青辛味从嗅觉通感到“青草味的变奏曲”,机械重复的制茶工序升华为生命能量的传递仪式。这种转化令人想起沈从文《边城》中摆渡绳索的力学原理如何成为人性美的隐喻。小说通过对潮州工夫茶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价值。例如,书中对叶天羽的描写:“只要你在泡茶,你的心就要放空,任周围是谁,你都要做到空无一人,只有这款茶在和你对话。”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茶艺的精神内涵,更通过茶文化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小说通过对“95后”海归青年钟清友扎根茶园建设家乡的描写,展现了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主题。主人公钟清友在继承祖辈志愿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更通过茶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家乡的发展。最后要说的是,在人工智能挑战人类创作权的今天,《乌山不夜侯》的专业写作昭示着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那些需要长久味觉记忆才能辨别的“山韵”,那些依赖肌肉力量的摇青力度,那些在茶汤油光中流转的微妙人情,恰是算法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

来源:文化新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