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教育交流的版图上,一则消息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近日,教育部发布了 2025 第 1 号留学预警,将焦点对准了美国。此预警的起因是美国俄亥俄州通过的有关高等教育法案,其中那些刺眼的涉华消极条款,像一道道紧箍咒,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横加限制 。这一预警
预警发布,风云骤起
在国际教育交流的版图上,一则消息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近日,教育部发布了 2025 第 1 号留学预警,将焦点对准了美国。此预警的起因是美国俄亥俄州通过的有关高等教育法案,其中那些刺眼的涉华消极条款,像一道道紧箍咒,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横加限制 。这一预警瞬间成为众多留学生及家长、教育界人士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毕竟留学之路关乎着无数年轻人的未来,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牵动人心。俄亥俄州法案,暗藏 “玄机”
俄亥俄州通过的这一高等教育法案,表面上是对本州高等教育的规划与调整,实则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这些涉华消极条款中,限制学术研究合作是一大关键内容。以往,中美高校在诸多前沿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都有着深度合作。双方科研人员共享资源、交流思想,共同推动学术的进步 。可如今,法案出台后,相关合作项目审批变得繁琐复杂,许多合作计划被迫搁置。比如原本俄亥俄州立大学与中国某顶尖高校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上的联合研究项目,因法案限制,美方合作团队无法自由地与中方共享最新研究数据,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成果产出也大打折扣。人员往来限制也给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带来重创。过去,中美高校间频繁互派访问学者、交换生,促进文化交流与学术切磋。如今,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赴美签证审批流程增多,等待时间大幅延长,甚至部分人员直接被拒签。一些原本计划赴美进行短期学术交流的中国学者,签证申请长时间得不到回应,错失学术会议交流机会,而那些已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也时常面临无端调查和询问,学术交流氛围变得压抑紧张 。技术转移方面的限制更是釜底抽薪。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技术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美高校以往在技术转移上的合作,为两国产业升级注入活力 。但法案限制下,中国高校在美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重重,美国企业与中国高校合作引进技术也顾虑重重,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与应用 。
风险剖析,安全为重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赴美留学无疑被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一)政策风险
法案出台后,首当其冲的便是签证政策。以往,留学生申请 F1 签证,虽有一定流程,但只要材料齐全、目的明确,获批概率相对稳定 。如今,受法案影响,签证审批变得严苛。2023 年美国 F1 学生签证拒签率达 36%,25.3 万份申请被拒 。2025 年 1 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留学生签证通过率仅 58%,较 2024 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许多留学生因专业敏感,如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签证申请被反复审查,甚至直接拒签,波士顿学院一名材料科学博士生就因研究方向涉及 “半导体材料”,被美国国务院以 “国家安全” 为由拒签,并列入五年禁入名单 。奖学金方面同样不容乐观。美国高校许多奖学金项目依赖政府资助与企业合作,法案限制下,部分高校减少对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发放。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往为优秀国际学生提供丰厚奖学金,可如今受法案波及,相关奖学金名额大幅缩水,竞争更加激烈,许多成绩优异的中国留学生也与奖学金失之交臂。
(二)社会安全风险
美国部分地区治安状况一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枪支暴力频发,仅在 2025 年,美国就已发生 493 起大规模枪击案,留学生身处其中,无疑成为高危群体。2025 年 2 月,加州艺术学院中国留学生庄孟涵在校外住所遇害,凶手疑为 “因感情纠纷报复”,这一事件让留学生群体人人自危 。在一些大城市,如芝加哥、费城等地,犯罪率居高不下。据《芝加哥太阳报》报道,截至 8 月 28 日,今年以来芝加哥死于枪支暴力等各类犯罪的人数达到 394 人,仅 8 月就有 50 人丧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学生夜间出行、独自外出都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种族歧视问题也不容忽视。美国联邦调查局数据显示,2025 年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同比上升 18%,纽约、洛杉矶唐人街频发砸车、抢劫事件。中国留学生作为亚裔群体的一部分,在校园内外都可能遭遇歧视性言论和行为,影响学习和生活。(三)文化融入风险
中美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给留学生带来诸多心理挑战。语言上,即便留学生出国前通过各类语言考试,但实际交流中,美式英语的俚语、文化梗等仍会让他们感到困惑,难以完全融入当地社交圈子 。价值观方面,美国个人主义色彩浓厚,注重个人成就与自我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庭观念。这种差异在宿舍生活、小组作业等场景中体现明显。比如小组作业,美国同学可能更注重个人想法的展现,而中国留学生习惯团队协作、均衡贡献,由此可能引发矛盾,导致中国留学生产生孤独、焦虑情绪。为了积极融入当地文化,留学生可以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结识不同国家的朋友,拓宽社交圈;选修一些关于美国历史、文化的课程,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内涵;利用假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增进与当地居民的互动 。
应对策略,未雨绸缪
面对赴美留学的诸多风险,留学人员也并非束手无策,可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应对。(一)全面评估,理性抉择
在选择学校时,留学人员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校和地区的安全性 。登陆隶属于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的 CSS(Campus Safety and Security)网站(https://ope.ed.gov/campussafety/#/ ),查看学校的安全统计数据,包括刑事犯罪、仇视性犯罪等各类案件数量,对比不同学校安全状况 。还可了解学校所在州的枪支法律及校园持枪规定,比如在一些允许校园内隐蔽性持枪的州,要格外关注学校具体的管控措施 。参考 US News 的 Best States for Crime & Corrections 排名,对各州安全指数有大致了解,像佛蒙特州、缅因州等在安全排名中较为靠前,而路易斯安那州、新墨西哥州等相对靠后 。同时,结合自身的专业、兴趣以及未来规划,理性选择留学地点,切勿盲目跟风。(二)增强防范,保障安全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至关重要。留学人员要提前了解美国当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与留学生密切相关的条款,如交通规则、租房合同细则、消费权益保护等,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 。掌握应急处理方法,牢记当地紧急电话号码,如报警电话 911、医疗急救电话等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财物安全,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避免炫富 。出行时,尽量选择安全的交通方式,避免夜间独自外出,若必须外出,提前告知他人自己的行踪 。(三)积极适应,融入环境
努力适应新文化,主动融入当地环境。提高语言能力,不仅要掌握学术英语,还要学习日常用语和俚语,参加语言交流活动,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减少因语言障碍带来的沟通不畅 。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俱乐部等活动,结识不同背景的朋友,拓宽社交圈子 。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信仰和观点,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冲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事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在留学期间感受到温暖与支持 。留学之路,谨慎前行
教育部发布的留学预警,是对广大留学人员的深切关怀与郑重提醒 。赴美留学的大门虽未关闭,但门前的道路已布满荆棘,隐藏着诸多风险。留学人员在做出选择时,切不可被名校光环冲昏头脑,而应全面考量、谨慎抉择。安全是留学的基石,只有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追求学业目标,收获知识与成长。希望每一位怀揣留学梦想的学子,都能在留学之路上行稳致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少荣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