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3月30日,七师政委曾希圣在七师干部会议上作根据地一年来的工作报告,阐述了他的发展为先、民生为本的财经贸政策理论。他说,要发展壮大七师力量,要改善群众生活,关键在生产,“生产是基本的办法”,而“生产中心应在工业方面”,“这也不是办大工厂”、而是“发展
皖江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初建立,到1945年9月新四军七师北撤,前后近5年的时间,纵观其经济工作,具有“三大特点”、“两大贡献”。
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工作以“发展为先”。
1942年3月30日,七师政委曾希圣在七师干部会议上作根据地一年来的工作报告,阐述了他的发展为先、民生为本的财经贸政策理论。他说,要发展壮大七师力量,要改善群众生活,关键在生产,“生产是基本的办法”,而“生产中心应在工业方面”,“这也不是办大工厂”、而是“发展家庭工业”,“发展关键在于人”。
这种发展为先的理念其后体现在皖江根据地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
1942年以后,皖江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卓著的成效,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曾希圣于1942年3月明确要求军队和政府开展春耕生产和水利建设,搞大生产运动,要求广大指战员一面打仗一面生产,自力更生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尽量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其后,大生产运动在根据地各乡、各镇、各部队中迅速开展起来。
皖中行署规定,每个机关干部要开荒5分至1亩,种菜7厘地。区党委和政府及各区、乡、村各级都组织生产委员会或生产小组,发动并帮助家家户户订立生产计划。
含和支队在1943年到1944年的一年中,开荒1000多亩。七师师部独立团三营在1944年开荒90亩。部队通过生产,蔬菜基本自给,改善了生活,减轻了群众负担,这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部队供给困难,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根据地各工厂都开展了“立功创模”活动,总结推广优秀工人的先进事迹,给立功的劳动模范以荣誉和物质奖励,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爱国热情,生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仅1943年生产的夏衣累计:师直完成7276套,沿江完成3880套,皖南完成3770套,和含完成4230套,合计为18664套,解决了根据地党政军人员的穿衣问题。
皖江根据地在大力组织农民发展主业的同时,还号召发展副业、畜牧业、林业和瓜果蔬菜等生产,并组织各级干部和新四军指战员开展副业生产,以改善军民的物质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也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
皖中行署在1942年向农民贷款7万元,支持发展农业生产。1944年,皖江地区增加种植棉花面积数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养鱼1000多万条。
第二个特点是经济工作以“民生为本”。
民生为本始终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经济工作的主线。皖江地区濒临长江,地势低洼,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经常遭受水灾。根据地建立之初,皖中区党委和民主政府就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各地都建立水利委员会,统筹农田水利工作。
据1942年5月的统计,山区挖掘塘堰已达3600多个,圩区修建堤埂多达6800丈,得到各界群众的普遍拥护。
1942年到1944年,各地兴修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繁昌县组织高安、孙村等地农民修建了沿江大闸的高安闸,加固了九连圩;沿江行政办事处在晏塘西乡兴建了长征圩水闸;无为县重修了受益农田达30万亩的季家闸、黄树闸和陈家闸,并开凿了黄泥岗河道。
湖东开凿了大新圩山河,受益农田7万多亩;在湖东境内修筑大小圩堤30多段,在临江境内修塘1002处,堤埂90多道,在和含境内兴修了白渡河水利工程,还有和县的新闸、和含的沿江七洲堤及黄太圩的改建等。
其中兴建最大的水利工程是黄丝滩新堤。
黄丝滩江堤地处无为东乡长江边,素有“一线单牵,七邑生命”之称,直接关系到无为、巢县、含山、和县、舒城、庐江、合肥等7县300余万人口和400万亩耕地的安全。抗战初期,该段江堤不断出现险情。
皖江根据地建立后,行署主任吕惠生亲自领导江堤的修建工程。该堤于1943年年底开始动工,动员民工21万人,挖土44.4万方,经过5个月即建成。新江防大堤长15华里、高1丈9尺、顶宽2丈4尺、底宽12丈。《解放日报》为此刊发社论,给予高度评价。
经皖江参议会提议,皖中区党委批准,为表彰在修堤中建立功勋的民主政府领导人吕惠生,将该堤命名为“惠生堤”,兼有“惠及民生”之意。
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保障了良田的丰收和人民群众生产财产的安全,发展了根据地的农业经济。
1942年夏,无为县部分圩区发生水灾,粮食欠收。1943年春夏之交,无为沿江一带部分农民缺粮,一些地方闹起了“粮荒”,甚至发生吃大户、抢稻抢米现象。
皖中区党委和皖中行署及时取消了禁止粮食流通的做法,疏通各种流通渠道,鼓励外地粮商运输粮食进入缺粮地区,价格随行就市,恢复民间粮食余缺的调剂功能,允许民间借贷的合理利息,使粮荒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
1943年和1944年,巢县、无为一带发生蝗虫灾害,民主政府和七师及时组织灭蝗突击队,帮助农民消灭了蝗虫,没有造成大的灾害,保护了农作物的生长。
第三个特点是经济工作以“革新为大”。
皖江根据地地区富庶,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但根据地内食盐、火柴及日用百货短缺。1943年初皖江贸易总局成立后,积极开展以粮换物的贸易活动。
在当时敢不敢与日军的贸易机构进行贸易,用粮食换取根据地急需的统制物资,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贸易总局经过慎重研究认为,如果拒绝这种贸易,日军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渠道的贸易或者直接掠夺,来获取粮食,而根据地要获得日军严密封锁的统制物资,尤其是军火则十分困难。
经过区党委负责人同意后,贸易总局果断采取措施,大胆与日军驻芜湖贸易机构“利记杂粮部”开展粮食贸易。
事实证明,此举不但换取了根据地需要的军火等统制物资,而且通过这个机构和利记杂粮部副经理、日军军官楠木重椿建立联系,楠木不时为“集成号”商行提供军事情报,并出面保释根据地被“扫荡”时被捕的军政人员。
“集成号”商行还利用查缴和收购的烟土,作为“特货”,与敌易货军品、军械、黄金、美钞,取得巨额利润,保障军队的特需,对当时抗日救国起到重要的作用。
抗战期间,日伪为掠夺根据地的物资,向根据地倾涌大量伪币,企图破坏根据地的经济。江根据地为加强金融管理,于1942年规定不准使用伪币,并于1943年6月,成立大江银行,建立独立的金融体制,发行抗币(即“大江币”),前后发行的大江币有40种。
发行大江币执行的是“三防”、“一基金”的原则。“三防”即:一防滥发钞票和粗制滥印;二防与旧法币、伪币混杂流通;三防敌、伪、顽假造大江币。“一基金”就是要有足够数量的物资储备,作为大江币发行的基金。
皖江根据地以民主政府征集和经营的大批粮食和食盐作为基金,保证群众用大江币随时可以买到所需要的物资,因而取得根据地人民的信任。人民群众纷纷将手中的法币、伪币拿出来兑换抗币(大江币)。大江银行在不长的时间内收到大量的法币和伪币。到1943年,大江银行就基本上占领了根据地中心区的金融市场。
1945年9月,新四军七师北撤前夕,皖江区党委命令停止印发大江币,并回收大江币,不让大江币留在群众手里,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在政治上遭受顽固派迫害。
为充实根据地政府的财力,支持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大江银行于1945年还一次性发行秋收公债10余万元,半年左右时间内偿还,加快了货币流通,缓和了当时资金不足的矛盾。
皖江根据地经济工作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保证了新四军第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需要。
皖江抗日根据地创建较晚,七师是新四军中组建较迟、人枪较少的一支部队。1941年5月,七师成立之时,主要部队孙仲德、林维先两支部队构成,活动范围只有4000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
但到1941年底,根据地面积扩展到20500平方公里,七师部队从1900人发展到4000人,地方武装2202人,枪1170支,另外还有不脱产的地方武装22074人。在基本区的无为全境及巢县、庐江一部分,共有9个区、86个乡、909个保,人口约83万。
到1942年,七师部队则发展到6000余人,建立了4个正规团、3个独立团,民兵则达数万之众。仅1942年1-10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17余次,攻克日伪12个据点和数十座碉堡,击毙日伪军281人,击伤324人,俘252人。
1945年1月,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通称皖中区党委)改称中共皖江区委员会,皖中行政公署改称皖江行政公署,下辖3个专员公署和1个行政办事处。
皖江根据地至此已发展到东起江苏江浦,西达江西彭泽,南到宣城、黄山、北至合肥,地跨长江两岸,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面积达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的地区,包括无为、巢县、庐江、怀宁、宿松、太湖、彭泽等30个县。
1945年9月,七师奉命北撤时,已拥有主力部队3万余人,另有地方武装民兵15.6万人,在新四军、八路军中军费来源最充裕、伙食标准最高(每人每月10元,主食大米,另发零用钱,1支牙膏,3条香烟)、军装最整齐(军部特批,全军唯一用料进口龙头细布)、武装最先进(全日式)的主力部队。
七师于1947年春撤编后,移交的工厂设备、黄金、资金及在国统区银行存款等,“总资产应在1亿以上,折50万两黄金”,“堪称战时经济奇迹”,享誉“富七师、甲全军”的称号。
其次,是为新四军军部及兄弟部队提供了大量而及时的经济支持和援助。
1942年10月中旬,新四军军供部副部长叶进明前往七师(无为县团山里),传达军部有关“急速筹集大批款子和布匹、药品,赶运苏北军部,以济冬需”的命令。
11月底,七师筹集的约50万法币和大批布匹、药品、染料、电池等军需物流共100多担,分两批从无为东乡出发,押运部队经过与日军激战,终于顺利通过和含地区,由官渡运至淮南二师,再由二师安全护送到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受到军部两次电报嘉奖。
七师对新四军的财政、物资贡献最大。据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日记的不完全统计,1942年底至1945年春的2年多时间,七师支持给军部及通过军部转交给新四军五师的现款约5300万元法币(折合黄金26.5万两),其中1944年1月至1945年1月的一年间,上交现款高达4400万元,按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供给标准,可供20个甲级师的一年供养,是1937年11月至1940年12月3年间,国民党政府拨付给新四军总军费的(不足220万元)约20倍以上。
此外,七师还上交军部大量军需用品、通讯器材,为军部提供了不少特需而又难以弄到的日元、美钞等外币,还多次在资金上支持二师、五师。
1944年底至1945年,七师按军部要求调拨5000万元支援五师。按当时新四军和华中局的规定推算,至1944年,七师和皖江根据地的年财政可支配收入应不少于1.5亿元(当时物价10元钱可买3担大米)。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工作独具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四军的抗战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历史中的华章!
来源:晚上没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