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本应是春风拂面、暖阳和煦、万物蓬勃生长的时节,可辽宁却毫无征兆地迎来了一场寒潮的“强势突袭”,局地甚至还将遭遇大到暴雪的侵袭,天气变化之剧烈,令人猝不及防。
四月,本应是春风拂面、暖阳和煦、万物蓬勃生长的时节,可辽宁却毫无征兆地迎来了一场寒潮的“强势突袭”,局地甚至还将遭遇大到暴雪的侵袭,天气变化之剧烈,令人猝不及防。
4月9日,辽宁省气象局发布的气象信息专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人们对四月温暖天气的美好期待。从4月11日午后至13日,辽宁即将迎来春播期的首场透雨,然而,这场雨却裹挟着寒潮与大风,来势汹汹。东西部地区的天气变化尤为复杂,将依次经历中雨、雨夹雪,最终演变成大雪到暴雪的恶劣天气状况。预计雨雪合量在25 - 60毫米,降雪量达5 - 15毫米,积雪深度也会达到3 - 8厘米。其他大部分地区虽然没有如此大的降雪量,但也会经历中雨转雨夹雪的过程,并且西部和南部地区局部还伴有雷电。与此同时,陆地和海区仿佛也被这股冷空气激怒,最大风力一路飙升至8 - 11级,呼啸的狂风仿佛要将一切都卷入它的“怀抱”。受此影响,全省最高气温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大幅下降10 - 18℃。12 - 14日,各地气温持续低迷,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 - 5℃,典型的“倒春寒”就这样毫无留情地“降临”了。
如此极端的天气,给辽宁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春耕生产领域,倒春寒宛如一场“噩梦”,极有可能让正处于花期的苹果、梨等果树遭受冻害,直接导致坐果率大幅下降。果农们心急如焚,纷纷行动起来,提前采取各种防护措施。熏烟、喷施防冻剂成为了他们保护果树的“有力武器”;种植水稻的农户们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水稻育秧棚白天要适时通风排湿,保证秧苗能“自由呼吸”,晚上则加盖保温被,为秧苗营造温暖的“小窝”,防止低温冷害的侵袭;对于已经播种的作物,农户们及时为它们“添衣保暖”,加强增温防寒措施,而还未播种的地区,为了避免种子“受苦”,也只能无奈地选择适当延迟播种时间。
设施农业同样未能幸免,遭受着寒潮和大风的双重“打击”。养殖大棚在狂风的肆虐下摇摇欲坠,持续的雨雪天气又让棚内陷入光照不足、温度骤降的困境。种植户和养殖户们心急如焚,他们深知,此时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农作物和养殖物的生死存亡。于是,大家纷纷加强大棚的增温补光工作,提前准备好充足的保暖防寒设施,仔仔细细地加固大棚的每一个角落,只为了能给农作物和养殖物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家”,预防它们被冻伤。
交通出行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雨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使得路面变得湿滑无比,仿佛给道路铺上了一层“滑冰场”,给交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加强交通疏导和管控,交警们坚守在岗位上,指挥着车辆有序通行,他们的身影在风雪中显得格外挺拔。开车的朋友们也不敢掉以轻心,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车速,与前车保持着安全车距,每一次刹车和转向都格外谨慎。寒潮带来的大风,如同冰冷的刀刃,刮在脸上生疼,让人们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大家外出时,纷纷裹紧身上的衣物,将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预防感冒的侵袭。
此外,大风天气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四处捣乱,户外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搭建物在它的“折腾”下摇摇欲坠,随时都有被吹倒的危险。相关人员不敢有丝毫马虎,提前对这些搭建物进行加固,消除安全隐患。而雷电天气更是如同“定时炸弹”,一旦出现,人们便纷纷躲进室内,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生怕被雷电击中。东西部地区的湿雪如同沉重的“包袱”,压在温室大棚、简易搭建物、牲畜棚圈等建筑上,增加了它们的承重,随时可能导致建筑坍塌。人们不得不提前对这些建筑进行加固,并且及时清理积雪,让它们能够“轻装上阵”。海上航运也时刻警惕着大风天气的变化,密切关注气象信息,保障航运安全,确保每一艘船只都能平安归来。
再来聚焦沈阳的天气变化。9日的沈阳,天空被厚厚的云层笼罩,云量明显增多,阳光被遮挡得严严实实,气温也随之有所下降,人们仿佛从温暖的春天一下子又回到了冬天。10 - 11日,暖空气如同“救兵”一般赶来,发力升温,气温一路飙升到23℃,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活力。然而,这温暖的背后却隐藏着“小插曲”,期间风力较大,呼呼作响的大风仿佛在提醒着人们,不要被温暖冲昏了头脑。大家外出时,纷纷戴上帽子、围巾,注意防风防火,避免火灾的发生。11日晚上,降雨如同“不速之客”悄然来临,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双休日期间,气温急剧下降,仿佛坐上了“滑梯”,周六最高气温只有12℃,周日更是低至8℃,夜间最低气温仅有2 - 3℃,寒冷的气息再次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值得庆幸的是,15日起,沈阳气温明显回升,温暖的阳光重新洒在大地上,人们终于又能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了。
面对这次天气的剧烈变化,辽宁的朋友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关注天气信息,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希望大家都能安全度过这个“不寻常”的四月,一起迎接更加温暖、美好的春天。
来源:东北粘豆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