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不错,人不行:俄土联合舰队里的土耳其海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20:34 1

摘要:针对这一段奇特历史,定居法国和瑞士的白俄流亡者鲍里斯·彼得罗维奇·穆拉维约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那位狡猾的西伯利亚总督是他本家)在20世纪中叶还特地写了本研究著作《拿破仑战争背景下的俄土同盟》(L'alliance russo-turque au milieu

在公元16~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还能依靠庞大的体量,引进、效仿若干军事技术并取得数量优势。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财大气粗的土耳其人大量铸造昂贵的青铜火炮,而且不仅是将轻型青铜炮用于野战,也在要塞攻防战中运用重型青铜炮。

但到了18~19世纪,生吞活剥表层技术已经远远不够了。

179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名义上归属土耳其的埃及,俄土两国结为同盟。可以说,这是俄罗斯与土耳其数百年间少有的携手抗敌时刻。

针对这一段奇特历史,定居法国和瑞士的白俄流亡者鲍里斯·彼得罗维奇·穆拉维约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那位狡猾的西伯利亚总督是他本家)在20世纪中叶还特地写了本研究著作《拿破仑战争背景下的俄土同盟》(L'alliance russo-turque au milieu des guerres napoléoniennes)。

也正是在此次联手抗法进程中,曾经亲手重创土耳其海军的俄罗斯帝国海军中将乌沙科夫出任俄土联合舰队司令,而后于1798年9月12日(俄历9月1日)应土耳其“高门”邀请,在伊斯坦布尔外海检阅了土耳其舰队。

乌沙科夫在9月17日(俄历9月6日)上报的材料中指出土耳其舰队的确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若干缺陷。

得益于法国大革命导致的海军人才流失,土耳其人也算是吃到了“红利”,得以建造法式战列舰:

我详细地检查了1艘120炮战列舰,这艘船完全是按照法国战列舰的样式建造的(只不过,在我看来,它就尺寸而言有点窄),为它配备的火炮无比庞大且非常好。

听起来是不错,然而,基础的炮弹——轰击船体的实心弹和打击索具的链弹——还是成问题:

如果可以更换的话,最好得改进一下实心弹和链弹(ядра и книпели)。

总而言之,进步是可观的,差距也是存在的:

我发现,与欧洲舰队相比,它们并非尽善尽美,但与过去相比,已经改善了太多,而且部分船只确实状况良好。

很有意思的是,同样是根据乌沙科夫的报告材料和时人的相关记载。

爱国主义加持下的土耳其学者沙库尔(Şakul)在他用英文发表的学位论文《奥斯曼的全球时刻:黎凡特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An Ottoman Global Moment: War of Second Coalition in the Levant)里居然直接宣布土耳其战舰遥遥领先,说什么“根据包括乌沙科夫本人在内的所有相关记载,联合舰队中的奥斯曼战舰在建造和设计方面都远远优于俄罗斯战舰。”

甚至讲了这么一段颇有外国专家大吃一惊,惊呼XX不可战胜风味的话语:

讽刺的是,切什梅海战(1770年)的耻辱成了一系列海军改革的催化剂,由此生产出这些法国设计的战舰,在9月12日的检阅中,乌沙科夫目睹了它们,对此感到震惊。

从日后土耳其海军的拙劣表现来看,倒是美国学者索尔(Saul)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俄国与地中海,1797~1807》(Russia and the Mediterranean, 1797-1807)里给出的结论看起来更合理一些:

在9月12日的检阅中,乌沙科夫发现土耳其战舰拥有最新式的设计,造得也不错,但人员配备很差。

总而言之,囫囵吞枣器物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看人员。

来源:古斯塔夫rea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