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三步工作法搭建便民解纷“连心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21:37 1

摘要:近年来,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不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以综治中心运行为契机,探索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路径,通过精准普法、多元调解、协同共治,织密基层解纷网络,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

近年来,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不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以综治中心运行为契机,探索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路径,通过精准普法、多元调解、协同共治,织密基层解纷网络,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法官用真实案例教我们如何维权,这样的普法既生动又实用!”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居民王女士在参加完普法讲座后感慨道。

青山区人民法院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法律咨询+法律宣讲+以案释法”三位一体模式,打造群众身边的“普法便民服务站”,同步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普法矩阵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

一是法律咨询“零距离”。在青山区各街道综治中心设立“法官咨询窗口”,每周安排法官轮值,为群众提供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土地纠纷等法律咨询,累计解答群众法律问题1200余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法律指导。

二是法律宣讲“精准化”。依托“青小法”大讲堂,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订单式”普法,如面向农民工讲解劳动合同法,面向老年人宣讲防诈骗知识,面向消费者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保普法内容“对症下药”。2024年以来,已开展普法活动30余场,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法治素养。

三是司法宣传“接地气”。结合典型案例,制作“以案说法”短视频,利用官方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广泛传播,实现“指尖学法、随时解惑”;组织送法进社区,用通俗语言讲解法律知识,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在综治中心就能把纠纷解决了,既省时又省心!”近日,先锋道街道综治中心特邀调解员与综合审判庭员额法官协同化解了一起遗产继承纠纷,当事人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为提升调解工作质效,青山区人民法院立足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责,与综治中心共同构建“培训+指导+调解”全链条解纷模式,让调解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一是对特邀调解员定期开展调解技巧、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其依法调解能力。

二是员额法官定期驻点,对疑难复杂纠纷提供法律指导,确保调解协议合法有效。

三是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引导群众至青山区综治中心进行立案。无缝对接司法确认或诉讼程序,实现“调解—诉讼”一站式服务。

构建法院与综治中心“双向赋能”工作机制,一方面,青山区人民法院各业务部门定期向辖区各街道综治中心推送高发案件类型、风险预警信息,助力基层精准排查矛盾;另一方面,综治中心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及时反馈苗头性纠纷,法院提前介入指导化解。同时,联合公安、司法、妇联等部门组建“解纷联盟”,对物业纠纷、群体性纠纷等“硬骨头”实行“一事一策”联合攻坚。促进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迈向“多元共治”。

“法院+综治中心”联动模式,是青山区人民法院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青山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推动解纷资源更下沉、服务流程更优化、群众获得感更充实,让司法温度融入基层治理末梢,让法治成为基层善治的“稳定器”,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司法动能。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