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不好,大多数人是没感觉的。真到哪天“感觉到了”,那可就不是小毛病了。问题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肝到底怎么样,经常自言自语式地安慰自己一句:“我又不喝酒,肝能出什么问题?”
肝不好,大多数人是没感觉的。真到哪天“感觉到了”,那可就不是小毛病了。问题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肝到底怎么样,经常自言自语式地安慰自己一句:“我又不喝酒,肝能出什么问题?”
说得好像肝脏只怕酒似的。肝脏最怕的是你“看不见它、感觉不到它”,然后一天到晚熬夜、暴饮暴食、情绪上头。
它沉默,但它不代表没事,它是个“哑巴吃黄连”的器官,被你伤了还不吭声,等它真撑不住了,那就是医院见。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最近发现自己身体有一些奇怪的变化,别急着担心,说不定是个好消息——你那被你折腾多年的肝,可能正在偷偷恢复中。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肝在悄悄自我修复时,身体可能会出现的5个信号。要是你占了2个以上,那咱可以悄悄乐一乐,但别太得意,毕竟保养还得继续。
先别眨眼,咱一个一个讲,别急着对号入座。
很多人以为脸色好不好只是睡眠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
气色变好,尤其是脸色由原来的发黄、发暗,慢慢变得红润、有光泽,这往往是身体代谢能力在变强。肝是干嘛的?它负责代谢毒素、分解废物。
一旦肝功能好转,血液干净了,脸自然就不暗沉了。有些人突然发现自己照镜子没那么“黄脸婆”了,以为是用了什么新护肤品,殊不知,是肝在背后努力。
第二个表现,说起来有点反常识:变得容易饿了。听着是不是怪?很多人觉得饿是胃的问题,当肝功能在逐步恢复,糖原储备和释放能力变强,
身体能量代谢变顺畅,就会有一种“饿得快”的感觉。以前一天三顿都吃不下去,现在不到饭点肚子就开始唱歌,这种变化,不一定是坏事。
再看第三个信号:睡眠质量变好了。别小看这个,有些人平时怎么睡都不踏实,翻来覆去到天亮,严重的甚至半夜惊醒、心烦气躁。
肝和情绪、睡眠密切相关,因为肝主疏泄,肝气不舒的人,往往睡不好。现在能睡得沉了、香了,甚至一觉醒来觉得精神特别足,这可能是因为肝气在慢慢调顺。
说到这,咱稍微插一嘴,睡得好和单纯“累瘫了”还不一样。
累瘫那是被榨干的睡,醒来还是迷糊。而肝好转的那种睡,是你醒来会觉得脑子清楚,气色也会明显改善。这两种感觉,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第四个信号,很多人容易忽略:指甲变光滑了。别嫌细节小,指甲其实是身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以前指甲容易断、颜色发暗、有竖纹,这些都可能是肝血不足的表现。
肝藏血,肝好血足,指甲自然红润平整。你突然发现剪指甲的时候手感变了,那不是剪刀的问题,是你身体在悄悄变好。
第五个表现,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大便开始成型了。听着有点尴尬,但这是最直接的信号之一。肝在代谢胆红素、促进消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以前你可能常年拉稀、便溏、黏马桶,现在突然一天一次,成型还好冲,那说明你肝胆功能在恢复。尤其是颜色由发黑、发灰变为正常的黄褐色,这个不用化验,自己肉眼就能判断。
看到这你是不是有点小激动?但先别高兴太早,咱得说点“泼冷水”的事。
很多人一看到这几个表现,就觉得“我肝没事了!”然后又开始通宵打游戏、熬夜追剧、夜宵烧烤撸串安排上。你要真这么干,那就等着肝再一次“负伤入院”吧。
肝脏虽然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它不是铁打的,经不住你反复折腾。你今天养它,它明天才护你。
再来点干货,别光听故事。你要真想让肝恢复得更好,少不了这几件事:
第一,戒掉熬夜。肝在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是“上夜班”的时间段,这时候它需要好好休息。经常熬夜的人,肝细胞修复被打断,等于你在肝“上班”的时候把它抓起来开会,能不疲惫么?
第二,减轻油腻负担。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喝酒就没事,结果一口一个炸鸡、火锅、肥肉,肝脏照样崩溃。高脂饮食会导致脂肪肝,这可比酒精性肝炎还难缠。
你要是真关心自己肝,先从少油、少糖、清淡做起。
第三,情绪不要爆炸。你可能不知道,情绪波动大,尤其是经常发火、压抑,都会影响肝气疏泄。换句话说,你每吵一次架,肝就得收拾一次烂摊子。别让你那点脾气毁了肝的修养。
第四,适量运动。不是搞铁人三项,光是每天快走30分钟,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肝脏排毒。你天天坐着不动,肝的“快递系统”都堵了,它怎么给你派送养分?
第五,别乱补肝药。很多人一听说肝不好,立马买一堆所谓“护肝片”,吃得比饭还勤。你药物本身就要通过肝脏代谢,吃多了反而加重负担。补不补得看情况,别自己给自己“自制药害”。
肝不是一朝一夕就坏的,也不是靠一次鸡汤、一晚好觉就能恢复的。它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反馈你。
咱别等它“爆炸”了才后悔,恢复的信号如果出现了,说明它还愿意给你一次机会。
那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身体有没有这些变化?你最近有没有开始容易饿?
指甲是不是变得好看了?睡得是不是比以前香了?留言区说说看,你中了几个?
别让肝默默流泪,今儿就对它好一点。
2. 《中国成人肝脏健康管理指南(202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老迪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