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全民普法四十周年和“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四十年来特别是“八五”普法以来,我省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各地涌现出一批普法和法治文化建设特色品牌。即日起,省司法厅联合新法治报社、赣法云客户端推出“法治长歌润赣鄱——江西全民普法四十年印记”主
法润赣鄱春潮涌,法治长歌贯山河。
2025年是全民普法四十周年和“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四十年来特别是“八五”普法以来,我省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各地涌现出一批普法和法治文化建设特色品牌。即日起,省司法厅联合新法治报社、赣法云客户端推出“法治长歌润赣鄱——江西全民普法四十年印记”主题策划报道,集中展示我省普法工作先进典型经验及普法品牌创建成果。
宪法宣誓仪式现场
“法治小火车”出发啦……近日,在高安市荷岭镇金黄的油菜花海中,色彩鲜艳的“法治小火车”缓缓穿行,车上张贴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标语引人注目。
四十年法润赣鄱,普法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八五”普法以来,我省创新打造“做法律明白人 办法律明白事”“红色法治文化看江西”“百场公益普法基层行”等特色品牌,举行新提任厅级领导干部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千所进万村、进万企”等主题活动,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新路径。站在全民普法四十载新起点,江西正以更鲜活的实践续写法治新篇章。
构建“指尖上的法治课堂”
2024年12月6日,上饶市生态环境局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全省“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学堂”师资库讲师石勇以身边的案例宣讲法律知识。
筑牢思想根基,夯实法治基础。202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学堂”,高标准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学堂”师资库,组织近200名讲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巡回宣讲活动1.6万余场次,覆盖500多万干部群众。此外,我省还依托各类阵地平台,积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向基层延伸。
聚焦实践赋能,典型引路树标杆。2021年,在“八五”普法规划启动之年,我省举办“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人物(实践)”学习宣传活动,充分展示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四年来,树立了一批兼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富有示范教育意义的法治人物,挖掘了一批既有开拓创新意义又具有江西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法治实践项目。
在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大众化传播的实践中,我省同步构建“指尖上的法治课堂”,在江西干部网络学院创新开设“江西省地方性法规”专栏,上线《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江西省全民健身条例》等专题课程,50余万人参与线上学习。
聚焦重点对象精准普法
2024年12月3日,江西117名新提任厅级领导干部集中“考法”。
据了解,2023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通知》,明确“首学任务”“必学任务”两个清单,健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教育培训、宣传宣讲等四项长效化、常态化机制,确保学习效果。
以考促学,领导干部学法考法“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省委依法治省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新提任领导干部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考试的工作方案》,把新提任领导干部参考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和干部使用的重要参考。五年来,765名新提任厅级领导干部先后“赶考”,示范带动市县两级组织2258名县处级、13001名科级新提任领导干部参加法律法规知识考试。
以“述”促“干”,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职要述法。在2023年6月5日召开的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11个设区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省直2个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述法,省委主要领导集中点评,与会人员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针对点评问题下发整改督办单,防止“一述了之”。全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也先后召开现场述法会议。目前,我省已实现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现场述法全覆盖。
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抓好关键人群的带动作用。“八五”普法期间,我省扎实推进重点对象普法用法,用“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带动“绝大多数”,进而引领全社会循法而行。
奏响普法“大合唱”
签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试用期最长能定多久……2月15日,在南昌市“春风行动”综合大型招聘会现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邀请公益律师和普法志愿者为求职者普法。“这种‘招聘+普法’的模式既可帮我们找到‘饭碗’,还可帮我们端稳‘饭碗’,值得点赞!”活动现场,求职者李女士感慨道。这是我省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一个缩影。
奏响普法协奏曲,画好法治同心圆。我省每年梳理汇总全省130余家省直单位普法责任清单明细,明确普法内容、措施、责任人等,形成《全省国家“谁执法谁普法”年度责任清单》,并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推进普法责任落地落实。
出台《江西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实施办法》,开展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工作,对责任部门履行普法责任情况进行评议,形成问题整改清单,并通过发出普法提示函的方式推进问题整改到位。
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推行,使得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的“独唱”变成各部门的“大合唱”,为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律明白人”参与法治实践
“感谢‘法律明白人’的调解,不仅维护了我们老人的权益,还帮助修复了亲情的裂痕。”2024年12月,石城县新河村83岁的郑某因家庭矛盾被儿子儿媳赶出家门。郑某向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温印金求助。温印金通过“情、理、法”,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郑某的儿子儿媳向其道歉,并承诺每月支付赡养费。一起家庭矛盾纠纷在“法律明白人”调解下顺利化解。
“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是我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也是推进精准普法、建设法治江西的重要举措。“八五”普法期间,我省进一步擦亮“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这块“金字招牌”,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以育为主”向“以用为主”转变。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扩面提质增效的意见》,制定《江西省“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扩面提质增效工作指引(试行)》,在全国率先提出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向社区、园区拓展延伸。
为提升“法律明白人”能力,我省率先在全国推行“1名村(居、企业)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创建全国首个省级“法律明白人”培训示范基地,持续开展“做‘法律明白人’ 办法律明白事”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多样化“法律明白人”履职平台,积极引导“法律明白人”参与法治实践。截至目前,全省85.17万名“法律明白人”共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225.1万件次,化解矛盾纠纷46.3万件次,参与社会事务54.8万件次,引导法律服务72.2万件次。
2024年10月底,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江西举办2024年第二期全国“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对全省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红色法治文化薪火相传
阳春三月,穿行于婺源县李坑村的青石板路,潺潺流水映着白墙黛瓦,游客们驻足拍摄这幅“水墨画”时,很难想象这里曾被贴上“乱”的标签。
为摘下“乱”的标签,李坑村从千年古训中汲取智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巧妙融合,把《朱子家训》与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通过“立家训、晒家风、家训挂厅堂”等乡村治理活动,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今,漫步法治广场,“有田不耕仓廪虚”的朱子箴言已化作每户墙上的“微家训”,与“法律明白林”的法治标语相映成趣,李坑村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蝶变,也是我省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
此外,我省还依托名人旧居、历史街巷等活动场所,推动建设一批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推进赣鄱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红色是江西最鲜明的底色。为让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施行了首部以革命文物为立法对象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吉安、赣州等地结合各自实践探索,陆续出台《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纳入法治化轨道。
此外,我省还发挥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和省级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让红色法治文化立起来、活起来、亮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往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追寻先辈足迹、传承法治基因的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文化浸润法治,法治滋养民心。当“寻乌经验”以“联村共治、法润乡风”构建矛盾纠纷化解乡村治理新模式,吉安以红色法治基因赋能乡村善治机制,法治便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传承,在润物无声中渗入治理肌理,焕发强大生命力。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