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了文,说自己和同事去西贝吃饭时,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不低。他还提出,希望国家能尽快推动立法,让饭馆必须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一段话,直接把西贝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25年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了文,说自己和同事去西贝吃饭时,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不低。他还提出,希望国家能尽快推动立法,让饭馆必须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一段话,直接把西贝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西贝当天就做了回应,称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由工作人员现场手搓,不存在预制的情况。本以为这事能稍微平息,可到了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话又让争议升级。
他明确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还强调餐饮行业不排斥预加工菜品,但西贝不是预制菜,国家对预制菜有严格定义,按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说实话,贾国龙的态度挺强硬,但这番话没让质疑消失,反而让更多人关注起“预制菜到底怎么定义”这个问题。
罗永浩很快也有了动作,他发微博说“准备好了”,还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西贝这边也没闲着,紧接着发布了42页的《致顾客的一封信》,把预制菜争议的来龙去脉讲得很详细,连罗永浩当天吃的菜品制作过程都公示了出来。
不仅如此,西贝在全国62个城市的370多家门店,总共约18000名员工,都开始执行同一个动作,向所有消费者开放后厨,只要符合卫生标准,消费者想参观哪道菜品的制作过程都可以。本来想,这样的公开透明能打消大家的顾虑,可后来发现,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9月12日,不少媒体去西贝线下门店实地探访,还进行了直播。直播过程中,门店后厨出现的袋装冷冻鱼、袋装鸡汤,又引发了新的争议。
当天晚上,罗永浩开了近一个小时的网络直播回应这事。他直言,西贝说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因为国家还没出台相关标准。不过他也说了,自己不反对预制菜,只是想借这个事,让预制菜市场变得透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他还提到老乡鸡是行业表率,每道菜是现做还是预制都标注得很清楚,建议其他用预制菜的餐厅学学。很显然,罗永浩的核心诉求不是否定预制菜,而是希望“明明白白消费”。
争议发酵到9月13日,联商网去了杭州的一家西贝门店,想从一线看看这场风波对门店经营的实际影响,还有门店是怎么应对的。中午和晚上,店里还有不少客人,大多是带着孩子的家庭,很多家长点了儿童餐。晚上8点多,联商网采访到了这家店的店长。
店长坦言,相比上周六,当天的客流少了不少,单日营业额损失远不止1万元。这和贾国龙之前说的情况能对上,贾国龙之前透露,9月10日和11日,西贝的日营业额每天都少了100万元,9月12日预计会掉到200万到300万元,客流是“断崖式减少”。
对西贝来说,这恐怕是成立以来遇到的最大外部危机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到店的顾客里,很少有人主动问预制菜或者食材的问题。店长说,来的客人还是踏实吃饭,有问题也只是关于菜品口味的常规反馈。
门店也还在执行“不好吃不要钱,顾客可以随时退单”的服务准则,员工们也没因为客流少就懈怠,该递茶水、该响应顾客需求,都做得很到位。本来以为风波这么大,店里会很紧张,没想到员工们还保持着专注,这份坚守倒是挺难得。
联商网在店里看到,后厨是环岛式结构,就在门店入口处,消费者从各个方位都能看到菜品的现场加工、制作流程。烹饪用的大豆油都标着“非转基因”,店长还主动拿出产品包装让人查验,说店里一直用非转基因油,这是明确的操作标准。
可当被问到网传“元宝转基因油用于炸物”的说法时,店长表示不清楚其他门店的情况,只对自己门店的操作负责。而门店主厨却说,总部最近下了通知换油,现在所有大豆油都是非转基因;还有员工说,不是临时换油,是按原计划周期来的,只是动作提前了。
如此看来,就算西贝全是直营店,理论上该执行统一标准,但在实际落地中,员工说法不一致,这明显暴露了内部标准化管理的漏洞。
店里的儿童餐也没逃过争议。西贝2024年拿了不少认证,比如“服务家庭超2亿人次”“西贝专业儿童餐累计卖出超4000万份”,还被认作“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
可儿童餐里那保质期两年的“有机速冻西兰花”,让很多人有了疑问。店员解释说,这西兰花是统一采购的有机菜,供应商用的是冷冻锁鲜技术,不是大家理解的常规冷冻。
儿童套餐价格从36元到69元不等,有消费者觉得能接受,说很多餐厅都这样,自己在超市也会买冻品蔬菜。老实讲,冻品蔬菜在餐饮行业不算少见,但西贝没提前跟消费者说清楚,难免会让一些家长心里犯嘀咕,给孩子吃的东西,大家总是更在意细节。
至于预制菜的争议,门店选择了沉默应对。店长说,老板说没有预制菜,按市场监管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但消费者看到预包装产品就觉得是预制菜,这是视角差异。现在门店不主动解释,是因为争议太大,说多了反而容易误解,不如做好本职工作。
不过联商网在店里看到,西贝把菜品“作业指导书”公示在了显眼位置,还打印了相关文件用来释疑。这种“不主动说但摆证据”的做法,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其实不光西贝,整个行业对预制菜的定义都挺模糊。西贝在疫情期间推出过“贾国龙功夫菜”,明显涉足过预制菜领域,可现在门店的产品算不算预制菜,因为没有统一标准,一直没个定论。市场监管部门的分类标准和大众认知对不上,这怕是这次舆情的关键症结。
就像这家杭州门店,上年度食品安全综合等级是最高的A类,店长也说自己在餐饮业摸爬滚打近十年,西贝的环境卫生和食安管控绝对是第一梯队,尤其是儿童餐的食材,西兰花、胡萝卜是有机的,牛奶也是优选品牌,“给孩子的东西不敢马虎”。
可就算这样,现在还来店里的,大多还是老顾客,新顾客怕是被网上的争议吓住了。
联商网在门店感受到的,是一种冷静的坚守。面对客流减少,员工们没慌,还是按部就班做好服务。但这场争议不会轻易过去,只要预制菜标准没统一,类似的讨论可能还会出现。而这次由西贝引发的行业讨论,或许能推动餐饮标准化和消费知情权的边界重塑。
对西贝来说,怎么把门店踏实经营的情况,转化成公众信任的重建,让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这道题还得慢慢解。
店长最后说,自己就是个打工的,做了7年多从基层做到店长,现在能做的就是接待好每一桌客人。说实话,这话挺实在。可对整个餐饮行业来说,光靠一线员工的踏实还不够,企业得正视消费者的认知差异,监管部门也得加快明确标准,这样才能让预制菜既方便行业发展,又不让消费者担心。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