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爆发,当时 18 岁的教员正在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他听了革命党人的演讲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随后,教员以 “毛润之” 的名字编入程潜领导的革命军,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
教员18岁时,在湖南当了半年兵,25岁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了半年,这一武一文两个半年,是青年教员至关重要的成长轨迹。
青年时期的教员在 1911 年 10 月底至 1912 年 4 月在湖南当了半年兵。
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爆发,当时 18 岁的教员正在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他听了革命党人的演讲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随后,教员以 “毛润之” 的名字编入程潜领导的革命军,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
教员在军中使用的步枪是汉阳造,该步枪口径为 7.92 毫米,全长 955 毫米,枪管长度为 442 毫米,表尺射程达到 1800 米,五发弹夹供弹,其枪号为8341,后来,教员就用这支步枪的枪号作为警卫部队的番号。
虽然只是半年列兵,然而,教员形成了对旧军队最初的感性认识,以教员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视角,对后来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做了潜在的思想准备!
青年教员于 1918 年 8 月至 1919 年 3 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了约半年时间,这段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和革命道路的重要起点。以下从时间、地点、接触人物、阅读书籍及与中共一大的关联五个方面展开陈述:
时间与地点
时间:1918 年 8 月,教员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首次抵达北京,经恩师杨昌济推荐,于同年 10 月进入北大图书馆任职,至 1919 年 3 月因母亲病重返回湖南,实际工作约半年。
地点:工作地点位于北京大学红楼一层的第二阅览室,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场所,李大钊的办公室亦在此楼东南角。红楼不仅是当时的学术中心,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
接触的人物
李大钊: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向教员推荐马克思主义著作,介绍十月革命,并邀请他参加学术活动。教员后来回忆:“在李大钊手下,我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李大钊对教员的影响被教员称为 “关键性的转折”。
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主编。教员曾多次拜访陈独秀,讨论哲学、伦理学和社会改造问题。陈独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对教员产生深刻影响,他后来称陈独秀是 “对我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的人。
其他人士:邵飘萍:《京报》社长、新闻学研究会导师,间接促成教员回湘后创办《湘江评论》。陈公博、张国焘:北大学生,后来成为中共一大代表。教员在图书馆登记读者姓名时与其有过接触。
教员在北大校园里见过蔡元培和胡适这样当时知识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
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近阅读想读的书。教员读书,阅读能力、领会能力超强。
马克思主义著作: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教员通过此文初步接触唯物史观。虽未直接读到 1920 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但他阅读了《国民》杂志刊载的部分章节,并接触了考茨基的《阶级争斗》、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等早期中文译著。
新文化运动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是他的必读刊物,通过这些刊物了解到民主、科学思想及俄国十月革命。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作品亦对其思想产生冲击。
哲学与社会科学书籍: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法意》等西方著作,以及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帮助他构建现代知识体系。中国传统典籍如《资治通鉴》《昭明文选》与西方思想形成对比,促使他思考中西文化融合路径。
与中共一大的关联
思想基础的奠定:北大期间,教员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与李大钊、陈独秀的交流,完成了从改良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他后来回忆:“到了 1920 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组织经验的积累:在北大参与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锻炼了组织能力。回湘后,他以新民学会为基础,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建党做准备。
人脉网络的形成:李大钊、陈独秀的引荐和支持,使教员进入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核心圈子。1921 年,陈独秀作为中共发起组负责人,直接邀请教员作为长沙代表出席一大。
结语
北大图书馆的半年是教员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结识了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完成了思想启蒙与革命方向的确定。尽管当时职位低微,但这段经历为他后来领导湖南建党、参与中共一大,并最终成为党的核心领导人奠定了关键基础。正如他在 1949 年所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北大红楼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青年教员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起点,其影响贯穿了他的革命生涯。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