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坐在地毯上,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照片:三岁时骑在父亲肩头的傻笑、小学毕业照里扎着羊角辫的模样、二十岁和母亲在公园拍的合影……眼眶渐渐发热时,一张全家福突然让她顿住了手。
女子整理旧相册,照片里突然多出一个从未见过的“家人”
周末午后,陈慧难得有空翻出家里的老相册。这些相册是母亲生前留下的,封面早已被岁月磨得发皱,里面夹着从她童年到结婚的照片,每一张都藏着细碎的回忆。
她坐在地毯上,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照片:三岁时骑在父亲肩头的傻笑、小学毕业照里扎着羊角辫的模样、二十岁和母亲在公园拍的合影……眼眶渐渐发热时,一张全家福突然让她顿住了手。
这是她10岁那年拍的全家福,当时父亲还在,一家三口挤在老家的堂屋里,背后是挂着日历的土墙。她记得很清楚,那天母亲特意煮了鸡蛋,父亲扛着相机架在桌上,调试了半天才按下快门——照片里只有他们三个人。
可现在,她盯着照片角落,心脏猛地一跳:母亲身后的椅子上,竟多了一个模糊的身影。那是个穿着蓝色布衫的老人,半侧着身子,脸被一层淡淡的虚影罩着,看不清五官,却能明显看出是坐在那里,双手搭在膝盖上,像是家里的长辈。
陈慧以为是自己眼花,揉了揉眼睛再看,身影还在。她慌得把相册凑到窗边,借着自然光仔细端详:照片的边缘没有裁剪痕迹,纸质和其他照片一样陈旧,连背后母亲用钢笔写的“1998年冬 全家福”字样都清晰如初,不像是被人动过手脚。
“怎么会有这么个人?”她喃喃自语,脑子里飞速回想。1998年的冬天,家里根本没有这样的老人——父亲是独子,奶奶早在她出生前就走了,母亲那边的长辈也都在外地,从没来过老家。这张照片她看过不下十次,以前从来没有这个身影。
难道是相册受潮,照片晕染出的痕迹?她翻到下一页,同样是1998年的照片,有她和邻居小孩的合影,也有父亲在田里干活的抓拍,画面都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异常。再翻回那张全家福,蓝色布衫的老人依旧坐在角落,像是一直就在那里,只是以前没人发现。
陈慧越想越慌,拿出手机给丈夫打电话。丈夫赶回来后,盯着照片看了半天,也皱起了眉:“我以前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没这个人啊。会不会是老照片保存不当,出现了影像重叠?”
夫妻俩决定找懂行的人问问。他们联系了做老照片修复的师傅,把照片拍了高清图发过去。第二天,师傅的回复传了过来:“照片没有后期修改的痕迹,那个身影像是拍摄时就存在的,可能是当时光线折射,或者镜头附近有东西干扰,形成了类似人的虚影。”
可这个解释没能让陈慧安心。她又翻出母亲留下的日记,1998年冬天的那几页里,母亲只写了“今天拍了全家福,阿慧笑得真甜”“晚上煮了红薯粥,阿明(陈慧父亲)说好吃”,字里行间没提家里来过客人。
直到一周后,陈慧回乡下老家收拾旧物,在衣柜最底层的箱子里,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裹着一本泛黄的族谱,还有一张更旧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老人,穿着和全家福里一模一样的蓝色布衫,眉眼间竟和陈慧的奶奶有几分相似。
她急忙问村里的老支书,老支书看了照片后,叹了口气:“这是你太奶奶啊,你奶奶的母亲。当年你奶奶嫁过来的时候,你太奶奶身体不好,没过来住,1997年就走了。你母亲应该是见过她照片的,可能是心里念着,拍照的时候无意间想到了,加上光线的巧合,就形成了那个虚影吧。”
陈慧拿着两张照片,突然红了眼。原来那个“多出的家人”,是从未谋面的太奶奶。或许是母亲拍全家福时,心里想着没能到场的长辈,或许是岁月在照片上留下的温柔巧合,让这份从未说出口的牵挂,以这样特别的方式留了下来。
后来,她把那张全家福过塑好,重新放回相册。每次再看到那个模糊的身影,心里没有了慌乱,只剩下暖暖的感动——原来有些思念,就算隔着岁月和生死,也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陪在我们身边。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