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陶瓷鉴定的领域,耿宝昌先生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其成就和影响力无人能及。许多人都对这位传奇人物充满好奇:耿宝昌今年多大年纪?他的得意弟子有哪些?他对古陶瓷鉴定究竟有着怎样不可磨灭的贡献?又处于怎样的历史地位?未来还会有人能与他匹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耿
在古陶瓷鉴定的领域,耿宝昌先生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其成就和影响力无人能及。许多人都对这位传奇人物充满好奇:耿宝昌今年多大年纪?他的得意弟子有哪些?他对古陶瓷鉴定究竟有着怎样不可磨灭的贡献?又处于怎样的历史地位?未来还会有人能与他匹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耿宝昌的世界,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耿宝昌出生于1922年7月14日 ,今年已经103岁高龄。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掩盖他在古陶瓷鉴定领域的光芒,反而让他的学识和经验愈发醇厚。
耿宝昌的古陶瓷鉴定之路始于1936年,14岁的他前往北京琉璃厂敦华斋,拜孙瀛洲为师,从此踏上了这条充满魅力与挑战的征程。1945年,23岁的耿宝昌自立门户,开设振华斋古玩铺,专营古瓷器,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鉴定技艺。1956年,是耿宝昌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成为故宫古器物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此后,他在故宫博物院一干就是几十年,历任修整组技工、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为国家鉴定了不计其数的一级文物。
耿宝昌在古陶瓷鉴定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且具有开创性。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为中国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这本书资料翔实、观点独到,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学习古陶瓷鉴定必读的一部权威著作,被多次再版,是“耿氏鉴定法”的范本,也有人赞誉其为鉴定明清瓷器的“圣经” 。他对瓷器的胎釉、纹饰、款识等方面有着深入且独特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鉴定方法,让无数陶瓷爱好者和研究者受益。
多年来,他应邀对美、加、日及西欧、东南亚一些国家进行访问,并与同行、同好进行学术交流,考察并鉴赏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中国古陶瓷,其高超的鉴定水平受到海外人士的一致首肯。他参与编撰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汇聚了全国各文博单位收藏的近千件陶瓷精品,基本都经他亲自目鉴过,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水下考古的发起人之一。1986年,英国人迈克·哈彻将在我国南海打捞沉船获得的文物拍卖,耿宝昌和另一名专家前往阿姆斯特丹,回国后撰写报告建议加强水上考古,后来催生了“南海1号”工程。“南海1号”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而这背后离不开耿宝昌的推动。
作为中国古陶瓷鉴定泰斗,其门下弟子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可确认的亲传弟子包括丘小君、陈华莎、刘岩、刘福天等人。丘小君是最早公开承认的嫡传大弟子,自1979年起跟随耿宝昌系统学习古陶瓷鉴定技艺,并协助编撰《明清瓷器鉴定》这一行业经典著作。陈华莎与刘岩均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继承了耿宝昌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
刘福天则专注于市场实践领域,现任北京中博文物鉴定中心专家。从学术传承体系来看,耿氏弟子群体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一是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二是研究方向的差异化;三是社会影响力的延续性 。这些弟子目前均活跃在博物馆、拍卖行、电视鉴宝等不同领域,使耿宝昌的学术思想得以多维传播。此外,还有说法称金国圣也是其入室弟子之一,1983年曾作为耿宝昌的特别助手,在北京帮助其编撰《明清瓷器鉴定》一书,数年间负责撰写全书六十余万字的工作。
在古陶瓷鉴定的历史长河中,耿宝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他被海内外公认为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专家,有人称他“泰斗”“鉴定大家”。他的鉴定水平、学术成果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的贡献,都让他成为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他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古陶瓷进行鉴定和甄别,国内大多数文物博物馆单位所收藏的古陶瓷,也都请他作过鉴定,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为中国古陶瓷鉴定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于未来是否还能有人与他匹敌,这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耿宝昌先生投身文物界已80多年,仅在故宫博物院就工作了66年,他积累的丰富经验、独特的鉴定技巧以及对古陶瓷的深刻理解,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而来的。
虽然如今古陶瓷鉴定领域不断有新人涌现,科技手段也在不断应用于鉴定工作中,但耿宝昌先生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复制的。他不仅是一位鉴定专家,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古陶瓷鉴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未来或许会有杰出的古陶瓷鉴定人才出现,但耿宝昌先生在古陶瓷鉴定领域的传奇与辉煌,将永远被铭记。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