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湖边上的风,总是带点湿润的香气。可你要是碰见当年那一幕,估计风里也飘着点紧张。不信你想象——一群人围着两个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里圈外圈都有,偏偏中间站着个粉红夹袄的小姑娘,还又害怕又兴奋。要说矛盾,那一天杭州西山公园的草地上,空气里都透着一股子新鲜和尴尬。
西湖边上的风,总是带点湿润的香气。可你要是碰见当年那一幕,估计风里也飘着点紧张。不信你想象——一群人围着两个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里圈外圈都有,偏偏中间站着个粉红夹袄的小姑娘,还又害怕又兴奋。要说矛盾,那一天杭州西山公园的草地上,空气里都透着一股子新鲜和尴尬。
可惜那不是普通的一天。1972年,尼克松夫妇第一次踏进中国的土地,周总理亲自陪着他们,气氛说紧张也紧张,说轻松吧,那是后来回忆起来才觉得有点温馨。你看照片,谁都在;有人是附近逛公园的老杭州市民,有人是陪着老总统和总理的随行官员,还有一堆记者举着相机找最佳角度。毕竟,谁都想离得近点——不过最招眼的不是这些大人物,而是站在周总理身边的小女孩,胡宁芳。
其实说是偶遇,倒不如说是计划好的巧合。小宁芳那天早早听妈妈唠叨:“你知道今天是谁要来吗?周总理要带着外国家里人到咱们西湖!”十岁的她还搞不太懂什么是尼克松总统,只记得妈妈从衣柜里翻来翻去,最后那件粉嫩嫩的棉夹袄被挑出来。妈妈还特意系好红领巾,怕小姑娘手脚慢,亲自把角弄齐了。衣服选好了,红领巾戴上了,临出门前,妈妈还叮嘱了几句,声音低低的,带点郑重。宁芳一板一眼地说:“要是见了总理,我把红领巾摘下来送给他。”话是这么说,心里多少是虚的,毕竟平时见的都是街坊邻居,哪有外国总统这么稀奇的角色。
那天公园门口人可真不少。胡宁芳和妈妈刚到,就被人流给堵得动弹不得,桥头上记者们像打仗一样抢机位,谁也不愿让。小姑娘着急,妈妈也不是一点都不慌,可一看自家闺女那身红夹袄,在人堆里真是显眼。偏偏周总理就是发现了她,他那天精神头挺足,隔着人群朝宁芳这里招手,说了几声“小姑娘,过来!”但是声音在哄闹中被风吞了,母女俩没听清。直到旁边人帮着喊,他们才挤啊挤地往前靠过去。
说真的,到了大人物跟前,心里哪能不打鼓?周总理穿着一身黑色长风衣,脸上带着熟悉的和煦微笑,那不是为镜头而笑,是杭州人都认得的那种“有事你说,有困难我帮”的笑容。他先握住胡宁芳的手,像是怕她被人群挤散了,“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多大啦?”说话的时候,身旁站着尼克松和他的夫人,他们个头高,英语里带着点奇怪的腔调,宁芳听不懂,只能低着头,悄悄往妈妈怀里靠。可周总理没急,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意思是“别怕”。这个动作,被旁边一堆记者抓个正着,大概谁也没想过这样的画面会成为定格历史的一帧。
我私下想过,那时候的小宁芳对这些国际大事估计是一知半解。她认得的是周总理的温和和妈妈的紧张,却不懂旁边那位白皮肤的“老头”身份有多重磅。可能她注意的是自己的手有没有出汗,或者红领巾还系正不正,至于外交和政治,在十岁的世界里,就是大人嘴里的“厉害人物”而已。
过程里还发生了点插曲。尼克松俯下来,试着和胡宁芳聊几句,不知是不是想缓和气氛。他嘴巴里蹦出来一串英语,“Hello, little girl”,胡宁芳听了半天,一句话都没明白,那眼神像是看到了外星人。她只好转头寻求周总理的帮助。场面有点尴尬,可谁都明白,这是国与国递进的第一步,人和人的真实互动总比新闻里的外交辞令要可爱多了。
相机的快门声此时此刻很密集。记者们拼命抢画面,想留住这一刻。其实大部分围观的人未必在意什么“历史意义”,他们只觉得新鲜——老美总统来咱们杭州,大人物就在眼皮底下,连小姑娘都能“上镜”,这事能讲一辈子。
回头看,胡宁芳成了小范围的“童星”,照片上她有点腼腆,却也透着一股子孩子的认真。按照她自己的说法,这一天过后,她被街坊邻居夸了好几年,谁家孩子见过总理和总统?后来她去参了军,又学了舞蹈,退伍以后做了老师。人生说不上有多传奇,但那一刻的光在她心里藏了几十年。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照片还挂在家里某个角落,有时候她自己也不太相信,十岁的自己曾经站在世界两大巨人的中间,一手握着周总理的温柔,一手面对着陌生的文化和语言。有些回忆,是随时可以翻出来的,有些回忆,大概只能存在于她一个人的夜晚。
我总念叨我们生活里那些小人物的“大高光时刻”。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人群里被一只温暖的手拉到跟前,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历史照片”里的主角。胡宁芳这一生,肯定有过失落,有过平凡,有过风风雨雨。但当年西湖边,小小的人影被世界的目光短暂照亮。你说,这到底是幸运还是巧合?又或许,命运就是好玩,这样的小故事,总有一天会被人重新想起。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