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并发症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长期吃降压药,要留心3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0:04 1

摘要:虽然近些年来高血压的患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但很多人对其危害性了解并不足,只是简单认为只是血压高一点而已。殊不知它正悄悄地伤害我们的心、脑、肾,而日常一些错误的用药习惯和管理习惯更是把自己的生命推向了危险边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高血压并发症去世的人越

虽然近些年来高血压的患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但很多人对其危害性了解并不足,只是简单认为只是血压高一点而已。殊不知它正悄悄地伤害我们的心、脑、肾,而日常一些错误的用药习惯和管理习惯更是把自己的生命推向了危险边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高血压并发症去世的人越来越多?

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高血压患者 2.45 亿,相当于每 6 名成年人中 1 人患病,血压控制率仅 16.8%。如果说高血压患者基数已足够惊人,那每年 254 万因并发症死亡的人数,更让我们看清:高血压不只是 “慢性病”,更会危及生命。

其实高血压对我们人体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从血管开始的,长期的血压失控会对血管内皮造成冲击的作用,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出现损伤。而这些比较微小的变化,正是人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关键环节之一。

中国的Kadoorie Biobank研究显示,每当人体收缩压比约120 mmHg 基线升高 10 mmHg,这个时候人们患脑血管疾病,比如说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就会出现十分明显的增加。对于65 至75 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本身的血管弹性就有所下降,而动脉僵硬度却在上升。因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更为突出,长期高压状态下,对血管的伤害也会更为严重。

另外,对心脏方面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左心室肥厚(LVH)是血压失控人群,较为常见的结构性改变之一。从中国针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所展开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有意思的发现呢?原来,血压水平以及患病病程的长短,和LVH的出现概率有着紧密联系,血压越高、病程拖得越久,出现LVH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会引发心功能不全的状况,像呼吸困难、心悸这些症状都可能出现。要是到了极端情况,心律失常或者心衰这类严重问题甚至都可能被诱发。那“猝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它往往是多种风险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作用才导致的。

就拿阜外医院2014年开展的一项研究来说,研究人员把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分成了两组,一组是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HHCME)组,另一组是普通高血压LVH组。通过研究他们发现,LVH的结构性改变,比如左室壁厚度、室间隔、左室后壁这些指标,和病程长短以及血压水平关系十分密切。简单来讲,就是患病时间越长、血压值越高,LVH的情况就越严重,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吗?

肾脏其实也是高血压攻击的一个关键目标,而且它的受损常常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等我们察觉时可能已经晚了。比如人体如果长期血压失控,特别是当肾功能不全时,那造成的后果则更为严重。

因为它会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起到一个激活的作用,增加血管内皮受压程度,对肾小球的滤过屏障,造成破坏的效果,导致局部硬化、萎缩,甚至肾动脉硬化。任其发展下去,则会让慢性肾病或者是终末期肾衰找上门来。

更让大家比较揪心的一点,就是高血压往往不是独行者,它会和其他慢性病狼狈为奸,一起危害人体健康。有相关研究显示,当高血压合并慢阻肺,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时,人们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则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比如JAHA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伴有COPD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则比其他的患者要高出80%左右。而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出现多种危险因素和慢性病共存的情况则更为常见,其中糖尿病占39.8%、高脂血症占51.6%、冠心病占52.7%、肾功能不全占19.9%、脑血管病占48.4%。当人体出现这种多重负担,会让器官加速衰竭,还会使患者的治疗难度和药物的副作用大大增加,从而让死亡风险直线上升。

听到这些数据,可能有点慌,但别急,吃药确实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一步。不过,医生提醒,长期吃降压药也不是“吃就行”,有三件事必须格外注意,否则血压很容易失控。

当然,谈到控制血压这事,核心办法还是要长期吃降压药。可话说回来,吃对药可比简单的吃药重要太多了。而医生反复提醒的三点,更是直呼关于我们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具体如下:

1、绝对不能自己随便停药或调整药量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降压药是通过调节人体的神经 - 体液平衡来发挥功效的。就拿ACEI类药物来说,它是能够对血管紧张素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利尿剂则是可以大大地减少血容量。当人体长期服用药物后,身体就会适应了药物维持的这种平衡状态。

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停药,那体内的这种平衡状态就会乱套,从而诱发比较危险的反跳效应。有研究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若突然停服 β 受体阻滞剂这类降压药,心率可能在短时间内飙升,每分钟大约会增加 20 次,这种波动对心血管健康极具风险,血压会在2~8天内反跳到没有接受治疗之前的水平,甚至可能还会更高。

2018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对于擅自停用降压药的患者而言,出现心脑血管系统的风险,比一直坚持服药的人要高出足足37%。其中中风风险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则分别增加22%、18%,其实这种反跳现象背后的生理机制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药物长期抑制了某些升压机制,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代偿性反应。

但一旦这种抑制被解除,那么压抑的机制就会出现过度激活的情况,就好比停用β受体阻滞剂后,人体的肾上腺素能活性会大大升高,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这就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情况。

2、定期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不同类型的降压药,副作用也不一样,要是忽视了监测,那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就拿利尿剂(像氢氯噻嗪)来说,它可能会导致低钾血症,进而引发心律失常;ACEI类药物(比如依那普利)容易引发干咳,严重的时候呼吸都会受影响;β受体阻滞剂(例如美托洛尔)可能会导致心率过缓。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建议,长期用药的人得建立一个“副作用监测表”。每个月测一次血钾、心率;每3到6个月查一次肝肾功能、血常规;要是出现持续头晕、下肢水肿、干咳等症状,就得赶紧去医院。另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必须高度警惕,一旦忽视,很可能影响药效发挥,甚至引发不良健康反应。就比如说,吃降压药的时候,再吃布洛芬(非甾体抗炎药),就会削弱降压效果,增加心梗风险。

3、根据复查结果来优化治疗方案

高血压治疗可不是“一药用到老”,定期复查能让治疗方案更贴合咱们的身体状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里规定,刚开始用药的人,每4到8周复查一次,血压达标后每3到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可不只血压,还得查心电图(看看有没有心肌肥厚)、尿微量白蛋白(看看肾功能咋样)、颈动脉超声(看看血管有没有斑块)。

就拿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血压目标得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比普通患者更严格;老年患者(超过65岁)要是出现头晕,可能就得适当放宽血压目标,避免脑供血不足。

光靠药物还不够,高血压更像一个“慢性敌人”,需要日常生活里时时盯着它。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都告诉我们,控制血压还得靠生活方式配合。

高血压管理就像是开启了一场“药物 + 生活方式”的双重战役,要是能在日常里采取科学合理地行动,那降压效果说不定能翻倍,而且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先来说说饮食方面,DASH饮食,也就是终止高血压膳食模式,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大力推荐的降压饮食方案。好消息是,有研究证实只要坚持按这个原则服药满 3 个月,收缩压就能下降 11mmHg,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控压效果!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每天得保证吃4 - 5份蔬菜,每份大概200g,像菠菜、芹菜这类高钾蔬菜可是首选;水果也得吃4 - 5份,每份约150g,不过要避开那些高糖水果哦。主食呢,就别总吃精米白面啦,换成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每天吃5 - 6份,每份约50g。

蛋白质的来源也有讲究,瘦肉、鱼类、鸡蛋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天吃3 - 4份,每份约50g,而且每周还得吃2次深海鱼,像三文鱼就挺好,能补充Omega - 3,对保护血管很有帮助。食用油就选橄榄油或者茶籽油,每天别超过25g;盐更是要严格控制,每天不超过6g,差不多就是1啤酒瓶盖的量,像咸菜、酱油、加工肉(比如香肠)这些高盐食物,能少吃就少吃。

运动可不是盲目地瞎练,得“量化”才行。美国心脏协会给高血压朋友提了个运动建议:每周要么做够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要么选择高强度的运动练 75 分钟,这样对控制血压有帮助。中等强度运动就像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运动的时候心率要控制在(220 - 年龄)×60% - 70%;高强度运动比如跑步、跳绳,心率得控制在(220 - 年龄)×70% - 80%

若无法一次性达成运动目标,可灵活拆分时长。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例,每天进行 3 次、每次 50 分钟的快走,就能达到同等锻炼效果,适合时间紧张的人群。不过一定要注意,像短跑、举重这类剧烈运动,还有憋气的动作,可千万别做,不然血压很容易突然升高。

高血压并非只是一种慢性病而已,它潜藏于我们的全身,在无声无息间,对人体的心脏、大脑、肾脏等一些关键器官造成伤害。

正确用药固然是基础,不过生活方式的妥善管理,复查的规律有序以及合理的监测也很重要,因为每一次的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体重控制以及远离烟酒,都是在为人体的血管加固防线,给生命加上安全锁。

1、中国循环杂志.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比较研究.2014-06

2、新华网.生活观察 | 世界高血压日:这些建议助你远离困扰.2024-05-17

3、江西疾控.连高血压是啥都不懂,还怎么劝父母吃药?高血压50问来啦!.2023-03-0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血压开始盯上年轻人,7成患者不知道自己得病!.2025-04-11

来源:血液科徐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