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全国各地气温大不同,当北方的朋友戏称“清明时节穿秋裤”,“一日跨两季”时,南方的两广朋友则直呼“一秒入夏”,街头短袖与拖鞋齐飞。
清明时节,全国各地气温大不同,当北方的朋友戏称“清明时节穿秋裤”,“一日跨两季”时,南方的两广朋友则直呼“一秒入夏”,街头短袖与拖鞋齐飞。
清明时节,草木青青,万物复苏,其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万物。为此,我们的老祖宗极其重视这一时节的天气变化状况,并留下了不少的农谚总结。
比如老话说"早清明,热死老牛;晚清明,六月穿袄",今年属于晚清明。
具体怎么确定呢?早晚清明,主要以清明节出现在农历中的月份来定。一般来说,清明节出现在农历二月的为“早清明”,而出现在农历三月的则为“晚清明”。
2025年的清明节落在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属于“晚清明”。
按照民间谚语的说法,"晚清明,六月穿袄",这似乎预示着天气可能还会冷一段时间。与之相似的俗语还有不少,比如“二月清明暖烘烘,三月清明冻死牛”。
那么,真是如此吗?对我们的生活、生产会带来哪些影响?需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一、"早清明,热死老牛;晚清明,六月穿袄"的俗语解读
"早清明,热死老牛”,意思是如果清明节出现在农历二月,即清明来得早,那么当年的夏天,可能会异常炎热,热到连耐热的老牛,都难以承受。
而清明节如果出现在农历三月,那么当年的夏天,可能会比较凉爽,甚至到了农历六月,人们还可能需要穿上棉袄来保暖。当然,这里的“穿袄”,很显然不是指真的穿上厚重的冬装,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天气凉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清明节气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春时节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回升,冷暖空气相互交汇,天气变化多端。如果清明来得早,说明春季升温较快,冷空气退得早,暖空气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天气回暖快。这种情况下,夏季的热量积累可能会更加充分,导致夏季气温偏高,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的可能性增大。
而如果清明来得晚,说明春季回暖速度相对缓慢,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水过程更为丰富。到了夏季,由于前期热量积累不足,且降水较多,云层遮挡阳光,有效降低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从而使得夏季气温不至于过度攀升,呈现出相对凉爽的态势。
二、2025年清明过后,天气如何?
2025年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属于“晚清明”。按照农谚的预测,“晚清明”的年份夏季应该会比较凉爽。不过,我们多次强调,气候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仅凭清明时间来预测天气,并不完全准确。
从当前中国气象网的天气预测来看,自11日起,一股较强冷空气将自北向南侵袭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至10℃,部分地区降温幅度甚至超过12℃,局地气温降幅可达12℃以上。与此同时,南北方降水过程也将明显增多增强,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将遭遇较强雨雪天气。
总体上看,未来十天江南华南将有明显降雨过程,较强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
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有可能出现“倒春寒”,需要警惕。尤其是对于农民朋友来说,需防“倒春寒”冻害,做好相关的农事防范工作。
同时,“晚清明”也提醒农民朋友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抓紧时间春耕春播,避免耽误农时。
三、清明时节习俗
1.踏青赏花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好时候,适合踏青赏花。趁着天气好,不妨多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是每年清明时节的重要主题,承载着中国人对先人的深深缅怀与敬意。带上鲜花、美酒、茶水,果品……择个好日子,给逝去的亲人上坟,既是对先人的怀念,更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3.插柳戴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在一些地方,清明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寓意着驱邪避灾、祈福求安。人们会折下嫩绿的柳枝,插在家门两旁或戴在头上,以此希望柳枝能带来好运与健康。
4.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时节的特色美食。通常用艾草汁和糯米粉揉成面团,包裹上豆沙、芝麻等馅料,蒸制而成。咬上一口,软糯香甜,仿佛整个春天都融化在了嘴里。
关于清明,你的家乡,又有哪些天气谚语或习俗活动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来源:气象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