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文摘自《名拳》作者:李虎(逸之)
“综合控打”技法堪称大成拳的精髓之一,它以精准的劲力分配、全身协调与控制为核心,通过一个接触点实现多重劲力传导,有“能牵动、知动向、有预应力”之感,最终达到“先控后打、以控制打”的实战效果。
“综合控打”的核心在于“一点双劲,杠杆撬动”。
具体而言,当与对手接触(如小臂搭手)时,手臂作为“杠杆系统”,接触点作为“支点”,“支点”再分为两股“意力杠杆”劲力:
1.接触点“意力杠杆”下行劲:
通过敌方手臂从其肚脐眼(意力杠杆支点)穿透至其尾骨下方而挂撬住,同时再以自身一侧胯骨为辅助变向撬拨,撬动对方反侧盆骨使其后脚跟拔起,同时我脚面钻入对方脚下。同时以我手臂(杠杠阻力臂)和“有透洞”的脚踝兜裹敌方“手脚和其体前部分”,使其折射作用到敌方“尾部和脚后跟”。
2.接触点“意力杠杆”上行劲:
抵挂敌方鼻子(意力杠杆支点),透控撬拨其后脑,形成向上的撑挂力。
3.综合者,一势成。
使其“头部与尾骨和脚后跟”同时受控成一条上下“后背线”,挂撬住这条“后背线”即可牵动敌方,使敌方处处不得劲,而我却处处得劲。
作为“杠杆系统”的我方手臂,小臂中段的支点(接触点)控制敌方“后背线”;作为阻力臂的手部,撬拨击打(有透洞的脚踝和侧胯配合)敌方的“头面、肢体、体前部位”。
所谓的“放松、不用劲”,不是真让不用劲,而是没有控制你不敢用劲,有了控制打不偏了,你才敢用劲。有了控制目标,你才知道不会用手乱去胡抡了,所谓“无的不放矢”者即。
浑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曲折抽象杠杆),都是一项分力点,发力和接发力,实际即是处处求得合力点(支点)。一旦求得合力(支点),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无数曲折杠杆)。
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体之平衡(不可丢了支点),即均整之力(收放、开合、离向、要同时存在)。而须在各关节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
故平日操练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纵与开展,遒放互为者是也。因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而是斜面迎击,尤无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对方手臂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顺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为活三角,犹如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柔静而惊弹,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与三角弹簧力实自活三角出耳,故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抗必执着焉。如是操练,久之则自能有冲之不散、捶之不开之妙。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