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造成的伤害究竟有多大?真的会导致胃癌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9:35 3

摘要: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阳性"这个结果。据统计,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相当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感染。这个数字听起来吓人,但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真的就意味着会得胃癌吗?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阳性"这个结果。据统计,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相当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感染。这个数字听起来吓人,但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真的就意味着会得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它的形状呈螺旋状,一端有鞭毛,就像一个小型的螺旋钻,能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定居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这个微生物的发现史很有意思。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才首次成功培养出这种细菌,并证明了它与胃病的关系。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胃病病因的认识,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们的胃可不是什么微生物都能生存的"宜居环境"。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pH值可达1.5-3.5,这种强酸环境足以杀死大多数微生物。但幽门螺杆菌却演化出了一套惊人的生存策略。

它能够产生大量的尿素酶,这种酶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氨是碱性物质,可以在菌体周围形成一道"保护云",中和胃酸,为自己创造一个适宜的微环境。这就像在酸雨中撑起一把碱性伞,保护自己不被"淋湿"。

它的螺旋形态和鞭毛结构使其能够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到达相对安全的上皮细胞表面。这里胃酸浓度较低,而且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就像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

一旦定居下来,幽门螺杆菌就会开始施展它的"破坏功夫"。它会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这些毒素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几乎都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这是它最基本的"罪证"。胃炎可以理解为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就像皮肤受伤后会红肿热痛一样。

这种胃炎通常从胃窦开始(胃的出口部分),逐渐向胃体(胃的主体部分)扩展。长期感染会导致胃黏膜发生一系列变化:有些部位黏膜萎缩(变薄),有些部位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变得像肠黏膜),这些变化被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约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能够"自我消化"胃黏膜组织,形成溃疡。

溃疡可不是小问题,它可能导致上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出血、穿孔甚至梗阻等并发症。在幽门螺杆菌发现之前,溃疡病被认为是无法根治的慢性病,患者只能终身服药控制症状。

现在我们知道,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治愈大多数溃疡病,这真正实现了从对症治疗到对因治疗的转变。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幽门螺杆菌感染真的会导致胃癌吗?

答案是: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物(明确对人类有致癌性的物质)。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非感染者的3-6倍

但是,请先不要恐慌——即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最终发展为胃癌的也只是少数。研究表明,只有1%-2% 的感染者最终会发展成胃癌。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感染者并不会仅仅因为幽门螺杆菌就患上胃癌。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漫长过程,通常遵循这样一个模式:正常胃黏膜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异型增生 → 胃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十年时间。

幽门螺杆菌主要在前几步中起作用,它启动了胃黏膜的炎症-萎缩-化生过程,为最终的癌变创造了条件。但后续是否真的会癌变,还取决于菌株毒力、宿主遗传背景、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幽门螺杆菌还可能与其他一些疾病有关: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胃淋巴瘤,几乎全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好消息是,早期病例单纯根除幽门螺杆菌就可以使70%-80% 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避免了化疗和手术。

缺铁性贫血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感染可能通过影响铁吸收、引起微小出血等方式导致或加重贫血。对于原因不明的缺铁性贫血,建议检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根除治疗后,约一半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会有不同程度上升。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某些皮肤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神经系统疾病有关,但这些关联的确定性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

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需要治疗。目前医学界的共识是,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建议检测并根除治疗:

消化性溃疡患者(无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是必须治疗的。这是根除治疗绝对适应证,因为根除菌可以治愈溃疡,防止复发。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需要根除治疗,这是最早期的治疗方案,可能避免放化疗。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改善症状。

早期胃癌术后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建议检测和治疗。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人群,因为这些药物本身就会损伤胃黏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增加溃疡风险。

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也应考虑检测和治疗。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预防措施包括: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或不洁食物,饮用安全水源。这是预防"粪-口"传播的关键。改变就餐习惯:提倡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这是预防"口-口"传播的有效方法。注意口腔卫生:幽门螺杆菌也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良好的口腔卫生可能减少感染和再感染风险。治疗家庭成员:如果一人感染,建议家庭成员也进行检查,必要时同时治疗,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根除后的再感染率并不高(每年约1%-2%),所以不需要因为担心再感染而拒绝治疗。

幽门螺杆菌确实是胃健康的"头号公敌",但我们已经有了有效的对抗武器。理性看待、科学防治,我们完全能够保护好我们的胃。

来源:健康伴长生

相关推荐